解敏/文

新时代,新养老,老年人对养老生活充满期待,也对养老服务有了更多新要求。近日,上海出台六个方面、22条具体措施,深化养老机构医养结合。其中包括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加强养老机构和卫生机构的合作,提升服务能力,加大支持力度和监管等。新举措的出台为医养结合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养老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医养结合的高质量发展。

上海,是我国最早步入老龄化的城市,也是老龄化程度最深的城市之一,老年人医疗护理需求逐年加剧。近年来,上海医养结合机构发展迅速,服务质量显著提升,并形成了不少实践经验。

在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区普陀,截至2023年底,全区养老机构达64家(含长者照护之家),其中17家养老机构含内设医疗机构。一些机构在规划时就采用“毗邻而建”模式,力求让“医”和“养”的距离更近。桃浦护理院特意选在了毗邻桃浦社卫门诊大楼旁,未来还将建空中连廊,住院老人通过连廊即可到康复中心接受治疗和功能锻炼。

普陀区福利院和普陀区第一老年福利院的住养老人在线绑定医保卡后,就可以通过设备终端与普陀区中心医院互联网医院的医生沟通,进行在线复诊,医生开具处方,并在线完成医保结算。许多慢性病药品在养老院里并不常见,通过互联网医院的智能服务端,相关医院完成对接后,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老年人的配药问题。

同时,我们还应看到目前医养结合依然存在短板。无论是居家养老还是在机构、社区养老,最现实的问题就是养老的成本到底有多高?便利度到底如何实现?能解决好这两个实际问题,才能为医养结合奠定更好的基础。

目前医养结合涉及民政、卫健、医保、人保等多部门协作,还存在着养老机构中使用医疗服务,产生的部分费用不能医保报销的情况。这关系到相关费用走的是财政补贴,还是医保覆盖的问题。对此应加快、健全相关标准,完善协同机制,实现医疗诊疗信息和养老数据的互通共享。

老年人除了日常护理外,主要的医疗需求是康复理疗和慢性病的日常检测,但基层医疗机构往往设备配置不足,无法提供相应服务。对此是否可以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基层医疗机构配置康复护理设备,或对基层医疗机构进行扩容。此外,医、养事业都离不开“人”,无论是普通服务人员,还是医养专业人才,都相对短缺。就普通服务人员而言,中年人是各类养老机构的主力军;而医养结合专业人才的短缺更为严重。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专业梯队的培养对医养结合至关重要。培养跨学科、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推进相关职业认证迫在眉睫。

“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医养结合事关千家万户福祉。用心用情解决好老年人的急难愁盼,医养结合之路仍需多措并举,重点解决发展中的难点、痛点、堵点,才能更好融合,让老年人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