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沿袭明朝制度,在朝廷设置六部,分别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分别掌管全国行政事务。六部之中为首的是尚书,其次为侍郎,尚书和侍郎统称堂官,尚书侍郎之下,还有郎中、员外郎和主事等等。
但清代又区别于明代的六部官员设置,其中最为鲜明的一大特点就是清朝时期的六部每个部设置了满尚书和汉尚书各一名,设置满汉侍郎各两名。那么。清代的满尚书和汉尚书具体是怎么回事,二者地位和权力又有什么分别呢?
清朝的六部设立最早要追溯到入关以前,当时局势未稳、战事频繁,六部主要由王公贝勒等八旗贵族充任。此时,每个部只有满尚书一人,并未设置汉尚书。
清顺治五年,清朝统治阶级为了加强对汉族势力的利用和依赖,在六部设置满尚书一人的同时,又设置了汉尚书一人。但整个顺治一朝的十几年间,汉尚书只是“备胎”,并无实权,真正的权力完全掌握在满尚书手中。不仅如此,汉尚书在品级上也要低于满尚书。
这一情况改变于清康熙年间,此时六部之中的满汉尚书,汉尚书不再只是一个摆设,逐渐形成了满尚书掌印,汉尚书主抓部务的格局,汉尚书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品级也逐渐化一,为正二品。但真正的决策权仍然在满尚书手里,汉尚书没有最终的拍板决定权。
小编看来,此时的满汉尚书的关系,就有点机关企事业单位或部门中的主要领导与常务副职的关系,前者是有最高决策权的,而后者则是负责日常事务性的管理工作,并不掌握最终的决定权。
雍正年间,满汉尚书制度进一步完善,且二者地位进一步提升,由原来的正二品统一提升为从一品,成为一品大员。
当然,满汉尚书的地位并不是颠扑不破的。如果汉尚书由大学士、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等高官来担任,那么清汉尚书的地位就要高于一般的满尚书。比方说,晚清时期军机大臣还是帝师的户部尚书翁同龢,其地位、威望都要远远高于满尚书。
汉尚书真正走向政治舞台的核心位置也是在晚清时期,当时清政府急需汉臣来镇压太平天国等起义,开始扶植汉臣,汉族官僚开始崛起。而相应的,满族尚书的地位和权力则逐渐走向了衰落。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