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一道风景。一个是自然的风景,一个是精神的风景。他,在人生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两进军事学院,4次光荣立功,8次获国家级书画展大奖,百余幅书画作品捐献社会,堪称“当代书画名家”“爱国人士”。他就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沈杰松。少年的风景,明媚灿烂。而沈杰松的少年时期,家境贫寒,兄弟姐妹5人,一家人靠爷爷、父亲乡间木雕技艺维持生计。他7岁便临摹爷爷和父亲在房屋上刻画的精美图案,14岁时读书和习画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经常在学校出黑板报,在学习园地画插画。虽然不懂“艺”,但“艺”的道理在他心中激荡。1991年,刚刚18岁,他便带着“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的荣耀和画技,从皖南东至应征入伍,来到大山深处,成为第二炮兵的一名“导弹兵”。

在部队,虽然可以继续走进真正意义上的“艺境”,但军队严格的“一日生活制度”,只能使他忙里偷闲,练上几笔。他勤学习,爱动脑,肯钻研,入伍第三年就考上了军校。同样“三点一线”的生活,使他只好放下手中的画笔,一门心思扑到通达“天地法则”和军训实践上。直到2000年调入解放军第150中心医院后,才有机会找到一间闲置的仓库,在破损的桌子上放一块旧床板和一块旧毛毡,从此有了自己业余创作的“画室”。院领导为使沈杰松画艺得到进一步提高,于2002年秋,又送他到解放军艺术学院国画系进修。从此,沈杰松不仅摸熟了画画的路子,而且画出的作品不断获奖。每逢“八一”部队举办书画展,他都主动参与,积极行动。正是这种积极行动,使他养成了勤奋的习惯;勤奋的习惯,使他锻造了高尚的品格;高尚的品格,使他走进了绘画艺术的殿堂,并且因为习武练艺双丰收,先后三次荣立三等功。其间,沈杰松作为军旅画家,带着作品应邀参加了由中国文联、中国军事博物馆主办的《伟大丰碑——全国书画艺术展》,他创作的《和平万岁》荣获金奖。此次参展,沈杰松有幸认识了廖静文、史国良等著名书画家。

时至今日见到记者,他还非常深情地讲到两位名家的悉心指点和谆谆教导,以及珍存书信便函和贺卡,哪怕是只言片语。然而,沈杰松并没有把它作为炫耀的资本,而是作为一种激励和希冀,作为追求的标准和动力。他对照名家找差距,从中找到了一扇窗、一条路,那就是艺术源于生活,必须全身心地投入自然境界,用心解读大自然中的美学元素,艺术作品才能“宠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他走进嵩县的白云山——中国最大的高山牡丹园,赶赴一场一个人与一朵花的心灵约会。在这座中国“自然博物馆”里,他看到牡丹最美的一面,读懂牡丹的喜怒哀乐,甚至发现牡丹在移植过程中那种桀骜不驯的本能。他还走进栾川的老君山,新安县的龙潭大峡谷,洛宁县的神灵寨,汝阳县的西泰山以及泰山、黄山、庐山、华山、峨眉山等名山大川。雄浑伟岸的山水气势,云雾缭绕的壮观气象,使他一下子找到了山水画“无云不活,无水不秀”的秘诀。如今,再来欣赏沈杰松的画作,那花,灵动飞扬,芳姿无限;那山,气势磅礴,云蒸霞蔚;那水,像一溪淙淙的山泉,舒展着,浸润着人们的心灵。难怪艺坛巨匠徐悲鸿先生的夫人廖静文看了沈杰松的作品后,喜赞沈杰松的牡丹画“花富贵致,风采神韵,有独特造型之奇”。著名书法家李铎也深有感触地说:“站在沈杰松的作品前,你会不由自主地被他作品中蕴含的力量气魄所震撼和感染,那是一种来自画家灵魂深处的人格力量。”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担谷。沈杰松的国画作品《花开富贵》《富贵吉祥》《黄山云海》《巫峡枫林》《大山不再寂寞》《高山水流长》等在全国性书画大展大赛中连连喜获金奖。随即,迎来一个又一个高光时刻:2003年6月,被吸收为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会员;2003年8月,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并被授予“当代书画名家”“中国十大青年画家”称号;2003年12月,当“非典”传播最严重的日子,他在抗“疫”前线所画的大量作品,不仅鼓舞了士气,而且受到解放军总政治部表彰,济南军区还给他荣记二等功。

几乎是同时,他的作品有的发表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河南日报》《世界知识画报》《中国美术展览》《东方艺术》等报刊,有的被中国美术馆、中国革命博物馆、徐悲鸿纪念馆等永久收藏,他本人也被载入《华夏艺术人才精英大典》,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还给他做了专题报道。沈杰松名声大振,此时此刻,盛典在迎着他,嘉宾在候着他,粉丝在追着他,书商在催着他。然而,沈杰松则认为,淡泊是最高级的生存状态,任你信息如海,我只沙里淘金;任你五彩缤纷,我只唯实求真,安放着他那安静的月色,沉思的慧光,淡泊的清露,去攀登新的艺术高峰。

2004年底,令沈杰松意想不到的是,刚刚被确定转业就作为人民功臣被洛阳市安置在市局工作。他辗转反侧,彻夜未眠,像过电影一样地回忆着过去,思考着未来:如果没有入伍,自己的人生就会沿着父辈的轨迹走下去,荣誉就是责任。决不辜负党和军队培养,不负人民关怀,不负一身戎装,退役不退色,转岗立新功。其间,他抓过执法,干过交通,有闯劲,有干劲,有韧劲,在多个岗位虽然都干得样样出色,事事漂亮,但最终还是因为他的艺术才华高人一筹被调入西工区从事宣传工作。

在对时代与工作的体悟中,他感到必须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久,他走进革命圣地延安,屹立在世界东方的一座宝塔,点燃了他心中不灭的灯火:杨家岭上,毛泽东与黄培炎的对话,使他更加看清了共产党人眼界与理想的深远;“四八”烈士墓前,使他真正懂得了庸俗的人,只知道以有限的生命不择手段地获取永无止境的物质享受,而高尚的人才会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让万千人都美好的事业。他重新调整了自己的视野和格局,把“传承红色基因,创作时代精品”作为创作的灵魂导向,把“奉献社会”作为最大的价值追求,将“大美中国”融入于心中,挥洒于笔端,为时代记录下一个个精彩的瞬间。. .

他画《万里长城永不倒》,尽显龙之气象,画出中华民族的意志、勇气和力量,画出中国精神;他画《卧龙井冈》,画出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部队,走上井冈山,走出井冈山,巩固井冈山,缩印下人民军队走过的艰难而又辉煌的战斗历程;他画《盛世盛开》,凸显强国时代,富贵牡丹给河洛儿女带来富贵生活的新图景;他画《万水千山一线牵》,画出了“一带一路”建设的新感受;他画《村头那棵树》,画出迷路的标志,画出故乡的呼唤,画出心中的思念。

沈杰松在为山河立传,为时代写照的同时,深知“雪中送炭”的温暖。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他只管耕耘,不管收获,走到哪里,就把爱心延伸到哪里。他把自己创作的百余幅作品,捐给“守望儿童”活动——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活动组委会;捐给“救助贫困聋哑儿童和孤独症儿童公益项目”——北京启星孤独康复中心和人工耳蜗康复中心;捐给“孝行天下,奉献爱心公益项目”——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捐给“大爱无疆”——中国老龄事业基金会。沈杰松,一朵花,一棵松,一座山,一齐在他身上交融。他向世人展示出的不仅是他少年的率意,青年的激情,中年的奋发,慢慢走向老年的淡定,更是他胸有丘壑、志如松的奇特风景!

作者简介:

王胜文,河南省淅川县,原洛阳电视台副台长,高级编辑(教授),洛阳师范学院特聘教授,洛阳市“优秀专家”,河南省新闻系列高级职称评委,第三届“全国百优理论人才”。入伍于“叶挺独立团”,成长为团宣传股长、政治处主任,“铁军师”宣传科长,并荣立三等战功。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求是》《河南日报》等报刊发表作品400余篇。撰写和出版《铁军》《钢铁之师》《班长带兵指要》《电视新闻钩玄》《探悟》5部专著,并获国家级新闻奖、星光奖、华表奖(专题片《娃娃剧团的故事》、散文《归来兮》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