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日,针对欧盟委员会(欧委会)对中国电动汽车及电池制造企业的反补贴调查,中国商务部明确表示,该调查存在过度索取敏感信息的问题,直指欧盟可能借调查之名,行窥探中国车企核心技术内幕之实。这一指控不仅揭示了国际贸易中技术保护与竞争的新态势,也为全球贸易规则的公平性与透明度敲响了警钟。

6月20日,商务部发言人何亚东透露,多家中国企业已向商务部反馈,欧委会在调查过程中所要求提供的信息远远超出了反补贴调查的合理范畴。这些信息涵盖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素,如生产流程、技术工艺、产品配方、成本结构乃至市场策略与客户资源等高度敏感内容。企业担忧,此类要求若得到满足,或将直接威胁到其技术秘密与商业战略的安全,损害其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欧委会的这一做法不仅在中国企业间引起强烈反响,在6月18日召开的中欧新能源汽车企业闭门会议上,与会的欧洲企业也表达了对加征关税措施的反对意见,显示了在维护自由公平贸易环境方面,中欧企业持有一定的共识。这表明,虽然竞争激烈,但在保护创新成果、促进技术交流与合作方面,双方有着共同的利益诉求。

从更广泛的视角审视,此次争议凸显了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技术保护主义的新动向。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技术领先地位的争夺愈发激烈,各国政府及企业在保障自身利益的同时,如何平衡技术保护与国际合作,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之一,其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市场拓展能力正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面对欧盟的调查行为,中国政府及企业采取积极姿态,通过官方渠道表达反对,并强调将依据WTO规则,采取必要措施保护本国企业的合法权益,这不仅是对个别企业利益的维护,更是对全球贸易秩序公正性的捍卫。

总之,欧盟与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这场“技术较量”,不仅考验着双方处理贸易争端的能力,也映射出在全球产业链深度整合背景下,技术安全与合作的微妙平衡。如何在保护知识产权与推动全球科技创新合作之间找到合理的路径,将是未来中欧乃至全球范围内亟需探索的关键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