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战役中,国军在长江南岸有两个军事集团,分别是白崇禧率领的华中剿总和汤恩伯率领的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这两支军队虽然同属国民党,但实力差距却十分悬殊。究竟双方各自拥有多少兵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 白崇禧华中剿总的兵力实力

提起白崇禧的华中剿总,可谓是名不副实啊!理论上白崇禧手中的兵马应该是数十万之众,可惜这支所谓的"剿总"实际上只是个空壳军队。别看它底下有张淦第三兵团、宋希濂第十四兵团,加上几个绥靖区的部队,竟然就这么一点儿兵力。

原来啊,白崇禧自打参加淮海战役之后,便一心想着固守江淮地区,哪还有心思把注意力放在扩充军队上?他那点兵马早已在战火中伤亡殆尽,剩下的也不过区区二三十万人马,比起汤老儿麾下的大军可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不过话说回来,白崇禧这位老帅可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啊。说起他的家世,可得从他的老乡鲁迅说起了。谁人不知,鲁迅这位大文豪本名周树人,和白崇禧同是出身于江苏淮安的周家族。只不过白崇禧比鲁迅小上十几岁,算是鲁迅的小辈。

按理说白崇禧和鲁迅虽然是亲戚,可家世门第却是天渊之别。鲁迅那一家子出了个国文大师,反观白崇禧的家境却是小民百姓,自小就只能望文生义。不过好在白崇禧聪明好学,在乡间私塾里勤攻文史,加上天资聪颖,很快就脱颖而出,被选拔入武昌武备学堂读书。

从那之后白崇禧的人生轨迹就彷佛一叶扁舟,逐浪前行。他先是考入武昌陆军讲武堂,毕业后进入陆军炮兵学校,一路高分,被视为"精英"中的"精英"。一转眼间白崇禧已经是袍泽高阔,官拜上将。不过好景不长,他在淮海战役中战况处置不当,竟然导致手下重兵覆没。更为讽刺的是,就在这时白崇禧的远房亲戚鲁迅却因肺癌去世了。

二. 汤恩伯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的雄厚军力

相较于白崇禧的那点小兵马,汤恩伯手中的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可就真是雄师百万了。说起这支部队的由来,还得从抗日战争时说起。

当年国共合作,共同对付日本侵略者。在这场战争中,由汤恩伯统帅的京沪警备总司令部可谓建立了汗马功劳。他们浴血奋战,终于赶走了日本鬼子,可谓是一方英雄。只不过好景不长,随着战争的结束,国共内战也在所难免。

身为国军重要将领,汤恩伯自然也参与其中。在这场内战初期,他率领的京沪警备总司令部虽然还只是一支地方军,但已经拥有李延年第六兵团、刘汝明第八兵团等精锐部队,加上直属和各地绥靖区的兵力,竟然达到了惊人的45万人!

有了如此庞大的军队,汤恩伯自然志在必得,唯恐天下不乱。他首先在华东地区大举征兵,不分老幼,只要是个子膀大腰圆的,通通充作了大头兵。很快京沪杭总部的军队就像滚雪球般越来越大,达到了60多万人的庞大规模。

就在此时,渡江战役爆发了。面对中原解放区的铁桶阵,汤恩伯的大军竟然节节败退。先是上海失守,随后是南京、镇江等地陷落。最终汤恩伯只能带着残部败将,狼狈逃窜至浙江、福建一带。

就在这危难时刻,汤恩伯竟然下令全面撤退,只身逃往台湾岛。看着那曾经的雄师百万化作了一盘散沙,汤恩伯又怎能不悲从中来?不过话虽如此,但他手下的军队实在太大了,即便大溃败,也还剩下了不少有生力量躲进了各地山沟。这些散兵游勇后来又成为解放军的一大克星,让人防不胜防啊。

三. 白崇禧战力远不及汤恩伯的原因

自打抗日战争胜利后,白崇禧就一直未能顺应时代潮流,及时扩充自己的军队。他虽然手下也有张淦第三兵团、宋希濂第十四兵团等部队,但终归只是些散兵游勇,根本不够看。

要知道当年国共内战打得正酣,双方都在疯狂扩军备战。可惜白崇禧这位老将却罔顾大势,固步自封,竟然连个几十万人的正规军都未能组建起来,真是愚蠢到了极点。

相比之下,汤恩伯可就精明多了。他二话不说,在华东一带尽数征召壮丁,很快就组建了一支60多万人的铁桶阵。有了这样的大军在手,汤恩伯自然志得意满,对付起解放军来也就从容许多了。

除了因循守旧的性格使然,白崇禧军力单薄的另一大原因,还得归咎于他在淮海战役中的糊涂指挥。

那一仗打得天昏地暗,白崇禧手下的第十二兵团竟然全军覆没。更糟的是,他竟然还拒绝增援,只想固守江淮地区,结果导致大量将士伤亡。从此白崇禧的国军华中剿总就元气大伤,几乎已经名存实亡了。

最后,白崇禧之所以力量如此单薄,还得归咎于其部署的地理位置。

相比驻扎在长江下游、靠近沿海的汤恩伯可以调遣大量海陆空军力来,白崇禧这位老将却相当吃亏。他所在的长江中游地区人口凋零,加之内陆交通不便,根本无法像汤老儿那样组建像样的大军。这也直接导致了白崇禧在渡江战役中节节败退的悲惨下场。

四. 渡江战役中双方的最终命运

渡江战役一触即发,双方的命运也就一去不复返了。

首当其冲的就是汤恩伯的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虽然汤老儿麾下的军队高达60多万人,可面对人民解放军的猛烈攻势,这些所谓的"钢铁洪流"很快就土崩瓦解了。

一开始还好说,汤恩伯靠着上海、南京等沿海要塞的坚守,还能压住人民解放军的锐气。可是等到我军第二、第三野战军的主力开进苏南地区,汤老儿的大军就彻底抵挡不住了。

短短数月,上海、南京、镇江等地相继失守,汤恩伯的军队就节节败退,东逃西窜。最终这位"雄师百万"的老帅只能带着残部败将,狼狈逃窜至浙江、福建一带,寻求喘息之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此同时,白崇禧麾下的华中剿总也经历了一番沉沦。原本这个所谓的"剿总"就是个空壳,再加上淮海战役的创伤,根本就如同一支残兵散勇。面对渡江战役的狂风骤雨,白崇禧很快就兵败如山倒了。

不过话说回来,白崇禧和汤恩伯虽然都遭了大难,但也算是殊途同归,最后都逃到了台湾岛上。只不过白崇禧命数较长,逃到台湾后又在那里重整旗鼓,直到1966年才撒手人寰。而汤恩伯这位老弟却没这等福分,仅仅在台湾待了几年就一命呜呼了。

五. 渡江战役的深远意义

渡江战役可谓解放全中国的决定性一役。这场战役不仅造成了汤恩伯、白崇禧等国民党军阀的彻底覆灭,更重要的是,它为我党彻底夺取全国政权奠定了决定性基础。

回溯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渡江战役其实只是一个开端。在这场战役之后,我军接连发起了遵义会师、pincer陕甘宁,一鼓作气,终于赶尽杀绝,将国民党残余反动势力全部肃清。就这样,历经八年浴血奋战,中国革命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这一伟大的胜利折射出几个方面的重大意义:

首先是政治意义。渡江战役最终扫清了中国各地的反动力量,为我党确立无产阶级专政奠定了坚实基础。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命运就掌握在无产阶级人民的手中,不再有任何外来势力横加干涉。

其次是军事意义。渡江战役打垮了国民党军阀如汤恩伯、白崇禧等人的最后一点气数。这不仅使我军获得了大量先进的武器装备,更为重要的是,它奠定了我军在今后军事斗争中的绝对优势地位。

再者就是经济意义了。通过这场战役,我们彻底摆脱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经济压榨,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扫清了障碍。从此,我们就可以全心全意投入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真正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最后还有重要的思想意义。渡江战役消除了国民党的反动思想意识,为全国展开思想启蒙和爱国主义教育铺平了道路。我党从此就可以开展全面的思想改造,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

总之,这场战役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件。它不仅惩治了一批汉奸走狗,更重要的是为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思想文化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渡江战役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次彻底升华,必将永载史册,为后人所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