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列文章,根据最新研究不断更新。可关注公号:肝病梁韬
一、肝钙化灶:超声检查典型的特征是肝实质内斑点状、团块状强回声,后方大多无声影或有淡的声影。
病因:形成肝内钙化灶的病变很多,感染、创伤等原因导致肝细胞坏死之后形成。
处理:1)肝内胆管结石、肝内转移瘤钙化这两种情况要进一步处理,其他钙化灶均定期复查即可,无需治疗,也不影响健康。
二、肝囊肿:囊肿就像是“水泡”,囊腔内充满囊液。超声一般描述为无回声结节,单发或多发,壁薄,光滑,内清晰,后方回声增强。是临床常见的肝脏良性疾病,分为寄生虫性和非寄生虫性肝囊肿。后者又可分为先天性、创伤性、炎症性,其中先天性肝囊肿临床最为多见。多数患者无任何症状,仅在做B超检查或腹部手术时发现,预后一般较好。如直径小于5厘米是不需特别处理及服药,目前也没有什么药可以让肝囊肿消失。
肝囊肿有以下情况,可以考虑治疗:
(1)巨大肝囊肿:少数肝囊肿生长速度较快,当囊肿直径超过10厘米,称之为巨大肝囊肿。可采用超声引导下进行囊肿穿刺抽液,囊腔内注入适量无水酒精,可使囊腔闭合。此方法安全精准、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成为许多人首选;单发性巨大囊肿也可考虑切除;多发性囊肿可考虑部分肝切除术。
(2)肝囊肿继发感染。
(3)囊肿继发出血:少数肝囊肿的囊壁血管可自发破裂导致囊内出血,如保守治疗无效应进行手术治疗。
(4)囊肿扭转者:指悬垂型囊肿.扭转后因缺血坏死会产生剧烈疼痛。对此,手术可能是惟一有效治疗方法.然而这种悬垂型肝囊肿临床甚为罕见。
三、肝血管瘤:
肝血管瘤(hepatic hemangioma,HH)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通常在体检时发现。这种肿瘤由血管畸形引起。
分型分级:根据纤维组织的分为4型:海绵状血管瘤(最常见)、硬化型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和毛细血管瘤。根据大小分为3级:小血管瘤(直径<5.0cm)、大血管瘤 (直径为5.0—9.9cm)和巨大血管瘤(直径≥10.0cm)
诊断:超声、CT和MRI检查的肝血管瘤诊断准确率分别为61%、 77%和92%,超声检查多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的高回声,加压变形,呈低回声者多有网状结构,较大的血管瘤呈混合回声,内部回声仍以高回声为主,可呈管网状或出现不规则的结节状或条块状低回声区。
病因:尚不明确。可能有关先天发育、激素水平(女性青春期、怀孕、口服避孕药等,可使血管瘤生长加速)、毛细血管扩张,形成海绵状血管瘤。
处理:原则上以随访观察为主,治疗指征:
①右肝>8 cm、左肝及尾状叶>6 cm,有明确症状或外生性或生长速度>1~2 cm/年。
② 血管瘤直径> 10 cm。
③有并发症,如感染发热、出血及有明显的血液学异常。
④对于年龄>60岁的患者,因血管瘤可能不再生长
或生长较慢,故指征应更为严格。
⑤鉴于肝血管瘤可能在妊娠期瘤体增大加快,分娩时可致破裂大出血,故对青年女性的巨大肝血管瘤应积极手术切除。
⑥对于从事剧烈运动者,如拳击手、运动员等可考虑手术切除。
⑦随访中发现瘤体生长速度较快,不能除外其他病变可能者。明确临床症状外生性、生长速度快是这类患者的手术指征。
⑧伴发血液学异常 Kasabach-Merritt综合征又称血管瘤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治疗:没有药物治疗方案,可选择手术切除、微波固化术及射频治疗、肝动脉栓塞术。
四、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是一种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通常认为是由于肝内局部血管畸形(先天形成或炎症、创伤引起),导致特定区域肝窦血供的动脉化或血流量增大而导致肝细胞结节性增生。其影像学非常容易跟肝癌混淆。FNH是良性病变,且并发症少见,预后良好。病灶发展缓慢,极少病例有结节破裂大出血死亡和恶变的报道。一般来说,对于诊断明确的FNH,观察随访是安全的,可避免手术。但若肿瘤生长
或组织诊断不明确时,也应考虑手术切除。对诊断明确并有临床症状的FNH可采用动脉栓塞、射频消融、高强度聚焦超声等在内的微创治疗方法。
五、镰状韧带旁肝假性病灶(FLP) :
多位于左叶内侧段或(和)左叶外侧段前缘镰状韧带旁。机制:1、镰旁肝局部特殊血供因素;2、镰旁肝局部脂肪浸润。处理办法:定期复查。
六、异型增生性结节(DN):
肝脏异型增生结节(dysplastic nodules,DN)常在肝硬化的背景下发生,根据细胞的异型程度可分为低度异型增生结节(low-grade dysplastic nodules,LGDN)和高度异型增生结节(high-grade dysplastic nodules,HGDN)。形成具有潜在恶变风险。
参考文献:
国际肝胆胰协会中国分会肝血管瘤专业委员会. 肝血管瘤诊断和治疗多学科专家共识(2019版)[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9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