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2024年8月19日《沈阳晚报》沈水阅读圈版,潘佳宁/文 。)

大暑之季,沈阳连日大雨,五十年未遇。我在每天工作之余,开始饶有兴致地读沈阳出版社刚刚出版的十卷本《沈阳文化丛书》,同时也愈发关注这座城市同心协力防汛抗洪的新闻。这些都让我进一步深入了解这座历史名城的前世今生,还有这座城市厚重、坚强、包容、开放的性格,由此更加喜欢这座城市,喜欢城中的山山水水、建筑遗存和花花草草。这些都要感谢《沈阳文化丛书》带给我的充实,还有溽暑之中读书的快乐、沉静与清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选题策划的完整性与平衡性

所谓丛书是指由很多书汇编成集的一套书,按一定目的,在一个总名之下,将各种著作汇编于一体的一种集群式图书。中国古代如《四库全书》,民国如金毓黻所编的《辽海丛书》等都是最知名的丛书。当代各种丛书则更多,每一个城市几乎都出版有“文化丛书”,每一部丛书都是在为这座城市立传,为这座城市设计最拿得出手的名片。但随着时代发展,丛书的编辑体例要求也在变化,总体说就是一套丛书中不管有多少种,每种之间都要保持相对的平衡,避免种属概念交叉,即其中一本不能涵盖或包括另一本内容。但是,许多城市包括沈阳市此前出版的“文化丛书”,每本之间或多或少都有种属概念交叉现象,从而显得整套丛书零乱和驳杂。此套“沈阳文化丛书”可谓最为系统和平衡,这一点很值得肯定。

十卷本《沈阳文化丛书》在各卷之间的平衡上做得很规范,卷与卷之间选题合理,种类齐全,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此套书有很好的顶层设计。据相关报道,《沈阳文化丛书》是由沈阳市委工作部署,沈阳市政协组织领导具体实施的项目。所以一开始就在编委会、主编和出版社之间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的项目系统,从而保证了这套丛书选题设计的科学与合理。

《沈阳文化丛书》包括了沈阳文化的十个大方面: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山水文化、名人文化、工业文化、建筑文化、文学艺术、商业文化、饮食文化、名物文化,充分展示了沈阳文化的主体风貌。而十本书,每一本在内容上都相对独立,自成体系。

张恺新的《名城沧桑》,记叙沈阳7200年的厚重历史,细数其中多个改变历史走向的高光时刻和璀璨印记。伏桂明的《峥嵘岁月》,讲述近代以来沈阳人的英雄传奇所涵养出的城市精神。初国卿、子非刘的《山水形胜》,专注于沈阳的山山水水,挖掘山的雄伟傲岸与水的碧透灵动包容形成沈阳人的性格底蕴与人文精神,从而激起更为幽深执着的乡愁。岳强的《名家风流》,为沈阳历史上的名流志士、往圣先贤做传,从而尽显历史文化名城的人文色彩。张春风、吴占刚、刘国栋的《铁流百年》,选取代表百年沈阳民族工业的重要节点,展现了沈阳丰富的工业资源与工业文化,以及艰难曲折、波澜壮阔的创业历程。韩扑的《沈水文韵》,尽现古今沈阳文学艺术亮点,并联系与文学艺术相关的文旅产业,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真实、立体、鲜活、艺术的沈阳。李岩、赵杨的《建筑风华》,从建筑和遗存之视角,穿起沈阳的历史变迁,在解构建筑的同时,也讲述城市发展,勾勒出了沈阳空间文化的历史源流。罗学敏的《市列珠玑》,穿越时光长廊,走进市井街巷,通过对沈阳商业历史的细致梳理,揭示了沈阳成为东北商业中心的必然性。李轻松、李浅浅的《巷陌至味》,深入解读沈阳烟火深处所氤氲的人间真味,激发乡愁,抚慰心灵,展现出一个极具烟火气、人情味的沈阳。詹德华的《物华天宝》,探究名物所蕴含的历史气韵,既展示一座城市的文化辉煌,又为世人提供了一幅最为生动的藏宝图。读完十卷丛书,犹如走进十大类文化幽谷,山阴道上,目不暇接。

二、在平衡中的提炼与创新

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沈阳有着11万年的人类活动史,7200年的人类部落史,2300年的建城史,近400年的都城史。如何梳理这样悠久的历史脉络,展现如此厚重的文化积淀,从而更好地承续历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并为经济繁荣、文旅发展和大众美好生活提供优质文化内容与阅读文本,《沈阳文化丛书》在选题策划上进行了精心的提炼与创新,从而让这套丛书达到上乘之质量。

作为一个城的文化丛书,一般的编辑体例都是传统而规范的章节式,分章列节,四平八稳,讲究的是全面和铺排。而《沈阳文化丛书》却没有采用这种传统体例,而是采取提炼精华与亮点的方式,分卷列题,每题一事,每卷五十题左右,从而将每个文化领域最值得书写的亮点符号放大。十卷合一,纵横分列,卷与卷为文化种类之横向并列,即如山水文化、工业文化、商业文化……每卷里则以时间轴纵向编排,从远古到当代,篇与篇之间既可单列,又互有联系。所以我们所见的全套十卷,共形成文章五百余篇,列五百多个标题。每一个标题不仅是一个诗意的符号,同时也是沈阳文化史上的一个闪光点,合在一起,就是沈阳文化的五百个亮点。这是此套丛书与以往沈阳历史文化出版物的不同之处,所以更适合阅读与传播。其创新之体例,建构之新颖,可谓经典。

为了顾及丛书的平衡性与系统性,《沈阳文化丛书》所列十卷,其中七卷在以往相关沈阳文化的出版物中均有专书,而《山水形胜》《市列珠玑》《物华天宝》三部所涉及的山水文化、商业文化、名物文化,此前却少有成书。此次丛书出版,既是一种填补空白,也是一种补全,从而在出版物中,让沈阳城市文化更趋全面与系统。

三、散文化写作的生动与精致

《沈阳文化丛书》十分耐读,读起来轻松而愉悦,这完全得益于编辑体例与写作方式。全书十卷,完全以散文化写作,从十个方面将沈阳最精彩的方面娓娓道来。小角度切入,大纵深拓展,注重细节与意象,注重学术性与可读性结合。由此让沈阳的文化脉络在翻阅的指间逐渐清晰,沈阳的动人风致在行文的诗意化语言中逐渐彰显,令读者充分享受到阅读的美好。

散文化写作主要是指在选材上注意材料与主题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在写作中以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以写作者的视角抒发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以优美凝练、富于文采之文字,侃侃而谈,自由畅达,在抒情性的表达里,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同时借助材料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依次写来,或融情于景,或寄情于事,或寓情于物,或托物言志,从而表达出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统一,在更高审美中感染读者。这种散文化写作的特质在《沈阳文化丛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全书十卷,五百余篇,每一篇其实都是相对独立的散文作品,且看其标题,就足以摄人兴趣,直欲翻书而读:《风雨玄菟郡》《沈王终究未来沈》《城门下多少义勇脚印》《铁流凝变的中国顶级魔术师》《“辽东文人之冠”金毓黻》《皇宫尊让的中心庙》《小河沿,大历史》《水蜡烛》《三个少年刚刚来过》《为鲁迅抬棺的那两个汉子》《炼师与剩师》《江南归雨,海北停云》《与鸡架来场灵魂对话》《这对狮子为啥上了床》《鸳鸯九志》《最萌的文物》。看了这样的标题,任谁都会循着目录翻到内文那一页。

题目生动,足以吸人眼球,而每卷行文又具灵动笔法,则更为引人入胜。如“沧海桑田,一梦七千年。还是那片沃土,不觉间换了人间。历史,犹如滔滔江水奔涌向前,冲刷走太多太多的往事,又沉淀了无数难以湮没的印记,闪烁着耀眼的文明光芒。”这是《名城沧桑》里《七千年的家园》一文中对新乐的描写。“似乎是在隔着帷幔的倩影,原本青葱的湖边垂柳也笼上了乳白的轻纱,黏人的风,缠人的雾,任何一位来此流连的游人都不会轻易挪开知性的脚步。那一刻,我仿佛置身于杭州西湖孤山的题襟馆下,又似乎走进了嘉兴南湖的烟雨亭里,眼前就是秦少游那婉约的山,更是晏叔原那明媚的水。”这是《山水形胜》里《西湖“坠粉红”》一文中对新民小西湖的动情描述。“人是最后的风景,星辰晚风美好时光,多仅见于你我看到的文字,残存在大不同的追忆之间,这多半因为人类生年有限,对于过往之一切,充满眷恋,牵绊捉失,太难释怀万千暖色温存的世界。”这是《沈水文韵》里《两个纳兰》描写纳兰性德与纳兰长安的开篇一段。“当乾隆皇帝东巡之际,或许在山海关时,遥望盛京,想起了当年老子从东方向函谷关骑牛而来的故事,想到如今自己的锦绣江山,都来自太阳升起的东方,来自其先祖的艰辛创业。看着欲喷薄而出的朝阳映衬下的天空,‘紫气东来’这四个大字,自然就出现在了这位帝王的脑海中。”这是《物华天宝》里《紫气东来》一文中对沈阳故宫凤凰楼“紫气东来”匾来历的合理想象。读这样的书,读如许生动而精致的文字,那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审美升华。

如此精致有趣的文字,自然来自一批有着很好文化学养的作者。丛书主编初国卿先生原本就是学者型作家,其散文作品曾获辽宁文学奖与冰心散文奖,由其领衔撰写这套丛书,每位作者自然出手不凡。在生动文采与可读性里,丛书中还不时出现具有学术价值的发掘,如《建筑风华》中《大亨与辽瓷的发现》一文,讲述民国时期金毓黻于大亨铁工厂辽墓之中发现开泰七年之瓷瓶,从而确定世有辽瓷之事。《物华天宝》里《鸳鸯九志》一篇,首次披露辽宁省博物馆碑志展中九对夫妇墓志之故事,比著名的于佑任“鸳鸯七志斋”还多出两对。《沈水文韵》里《为鲁迅抬棺的那两个汉子》一文,讲述鲁迅出殡时为其抬棺的十六人中有两位是辽宁人,即锦州萧军与沈阳孟十环。这些不仅增加了丛书的学术元素,同时又使全书氤氲着醉人的书卷之气。

四、设计与装帧的独具匠心

一套丛书能高质量呈现给社会与读者,除了选题策划与写作编辑之外,当然还有装帧设计与用纸印刷等。《沈阳文化丛书》在这方面可谓下足了功夫,从开本选择、每本容量、文字排版、封面设计、标准色运用、书名集字、印刷用纸、环衬饾版拱花等诸方面,独具匠心,堪称完美。

《沈阳文化丛书》十卷,每卷字数相当。这样就保证整套书在容量上的平衡性,不至于薄厚不均,容量失衡。

在版式上,不管是正文排列、图片位置,还是标题竖排、书眉设计,抑或封面、书脊字体运用,位置安排等,都十分合理。在色彩运用上,十卷本,每本一个中性标准色,于全书中浓淡相互变化,科学而不失韵味。

书名四字使用书法文字,大部分于宋人碑帖中集出,保持了宋代书家的清雅浪漫风格。封底丛书名的细珠文篆刻,压银印刷,与封面 银色横线相呼应,颇具书卷气。 再如前环衬上的沈阳著名景观图案,用的是类似中国传统饾版拱花技术,别具风致。

整套丛书在装帧设计上如此讲究,如此匠心,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做到了细致妥帖,堪称经典。什么是城市名片,《沈阳文化丛书》就是最生动的一种。

图文编辑:汪 茜

图文审核:田 强 张 旭

图文终审:赵长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