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回忆起当年到昌邑县石埠公社插队落户的那段知青往事,我心里有温暖有感动,还有几分羞涩和尴尬,因为当年我喜欢上了在小学当民办教师的一位女知青,追了一年多,才知道她早就名花有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1968年12月下旬,我和同学们一起乘坐汽车离开青岛来到了昌邑县石埠公社,在公社大院吃过午饭,我们十二名青岛知青就跟随前来接应的老乡,来到了距离公社驻地十二里路远的吴家庄大队第一生产小队,我们是来这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

当时正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夜间最低气温差不多能达到零下十度。队里没有可供我们十二名知青一起居住的地方,李东来队长就安排我们七名男生住在了队部堆放杂物的两间旧房子里,五名女知青暂时住在了李队长家的那间厢房里,也是和我们一样,睡的是地铺。李队长说了,等开春天暖和了,就给我们盖新房子,让我们先将就一下。

看老队长忙前忙后为我们操心,无怨无悔还那么客气,我们心里很温暖也很感动。

来到吴家庄的第一个春节我们没回青岛过年,那天我们十二名知青是和李队长一家人一起过的除夕夜。那天李队长杀了两只鸡,自己家做了豆腐,炖了一盆猪肉粉条,李大娘(李队长的媳妇)光忙着照顾我们,她都没上桌吃饭。两只鸡被我吃了个精光,竟然没给李大娘留下一块鸡肉。时隔这么多年,每当回想起那个除夕夜,我心里就很温暖也很难受。

麦收过后,队里就给我们盖了五间新房子,成立了知青点,我们男女知青都搬到知青点去居住了。之前的那段时间里,我们可没少给李队长家添麻烦,李队长老两口待我们特别亲,我们都发自内心地感激老队长和李大娘。后来每次回青岛探亲过春节的时候,我们都会给李队长家带回一些青岛的特产,我还给李队长买过一双靴子(高腰雨靴)。

1974年秋后,我被招工到公社邮电所当了一名投递员,天天骑着自行车往各个大队跑。那时的信件比较多,特别是每个大队都有插队知青,信件基本都是知青的。有的大队也有报纸,但不多,偶尔也有包裹单和汇款单,更是少之又少。就算是一封信,哪怕是二十里路,我也要骑着自行车送过去。那时的邮递员可说是人人羡慕,可个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

每天吃过早饭,我把邮件装到自行车上的邮袋里就出发,起初没有规律,有时一段路要往返好几次,后来慢慢熟悉了路线,也就找到了规律,省时又省力。当时我们邮电所就我一个投递员,投送完全公社的信件,回到邮电所就到了下午两三点钟。这一天下来,累的我两腿发软,比起在生产队干农活,也轻松不了多少。好在我能挣工资,苦点累点也值了。

当时投送信件报纸都是以大队为单位,每个大队的信件报纸基本都是送到学校里,没有学校的大队,就送到大队书记家。每逢遇到雨天或吃饭时间,淳朴善良的乡亲们都会让我到家里避雨,让我在他们家吃饭,乡亲们的善良和热情,我永远都不会忘记!

记得是1976年初夏的一天中午,我到薛庄小学送信,出来迎接我的是一位年轻女教师,她长得特别漂亮,个头也高,她说她也是青岛知青,可我和她并不熟悉,印象中也是第一次见面。那位女教师特别热情,还给我倒了一杯热水。

那次相见,那位漂亮的女教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惜我没好意思问她的名字。接连好几天,我都很想念她,只是一直没有薛庄大队的信件,我没有机会去薛庄小学。

大约七八天之后,总算有了薛庄大队的两封信,都是青岛来信,其中一封信件的收信人姓名叫于海英。那天快中午的时候,我来到了薛庄小学,站在办公室门口喊道:“于海英的来信……”我话音刚落,只见那位漂亮姑娘从办公室里走出来,笑着说:“我的信。”

就这样,我知道了她的名字,她叫于海英。于海英还问了我的名字和年龄,她说她比我大半岁,原来我俩还是小学同学,但不在一个班级。读初中的时候,她去了附近的另一所学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之后的日子里,每次去薛庄小学送信送报纸,于海英只要看到我,都会和我聊一会,问我的工作情况,问我一个月开多少工资,有时还问我什么时候回青岛。渐渐地,我俩越来越熟悉,我也越来越喜欢漂亮大方又热情的于海英。

中秋节回青岛探亲过中秋节,从青岛回来,我送给了于海英两个午餐肉罐头和两块月饼,还有一小捆干海带。看她欣然接受了我的礼物,我很高兴。

一晃就到了1977年秋天,我和于海英已经认识一年多了,我早就把她当成了我的对象,可我一直都没好意思向她表白过。那天我去薛庄大队送信件,刚走进学校的院子,于海英就迎了出来,笑着说:“王成铸,你的车铃铛可真响,我在教室里就听到了清脆的车铃声。”

于海英接过我递给她的报纸和书信,笑着对我说:“成铸弟弟,你等一下,我对象回青岛探亲,回来时带来了肉脂渣和干海米,我送你一些尝尝。”

接过于海英送我的肉脂渣和干海米,我竟然连一声谢谢都忘了说,把用报纸包着的肉脂渣和海米放到邮袋里,苦笑着看了于海英一眼,推着自行车就走出了薛庄小学的院子。

来到村口,看看四周没人,我把自行车支在路上,蹲在路边呜呜哭了起来。我追了一年多的于海英,她竟然有对象了,我的心里说不出是失落还是委屈,不争气的泪水就如决堤的洪水,喷涌不止。

一连好几天,我都没有好好吃饭,一连好几天,我也没去薛庄大队送信件报纸。看看积压了好几封书信,其中还有于海英的一封信,我只好硬着头皮走进了薛庄小学的院子。

于海英还是和以前一样热情,给我倒水,和我聊天,还留我在学校吃饭。我心里说不出是啥滋味,脸上的表情很不自然,甚至对于海英产生了怨恨,这应该就是常说的那种因爱而生恨吧,因为我是发自内心地喜欢于海英的。

那年秋后的一天,我去薛庄小学送信件,于海英接过我递给她的信件,笑着对我说:“成铸弟弟,你听说了吗?要恢复高考了,你抓紧时间复习一下功课,争取参加今年的高考。”那天,于海英还给了我一本复习材料。那本复习材料已有些破旧,空白处密密麻麻写满了答案。

几天后,我看到了刊登在报纸上的恢复高考的确切消息。自那以后,我是白天加班加点赶时间送信件报纸,尽量多抽出时间来复习功课。遇到不明白的难题,我还到薛庄小学向于海英求教。那段时间,我不再怨恨于海英了,突然觉得她就像我的姐姐,像亲姐姐一样亲。

1977年冬季高考失利,在于海英的鼓励下,我又参加了1978年夏天的高考,最终被山东纺织工学院录取。当时我也犹豫了好久才决定去青岛上大学,因为当时我有正式工作,月月都开工资。若去青岛读大学,暂时就不能挣工资了。

于海英也是1978年夏季参加的高考,因为她祖父是右派,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她没报考,担心过不了政审这一关。第二年于海英考上了山东师范学院,她对象考上了山东经济学院。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青岛轻工局工作,于海英和她对象都在济南工作。于海英结婚的时候,我参加了她的婚礼,她拉着我的手对她爱人说:“这是我的弟弟王成铸,以后也是你的弟弟。”

就这样,我当初追了一年多于海英,成了我的姐姐,我还有了一个和蔼可亲的姐夫。于海英的对象曾经也是黑五类子女,他俩同病相怜才走在了一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认识于海英我是幸运的,要是没有她的鼓励,当年我也考不上大学,也就不会有这么好的人生。于海英不光是我的姐姐,她还是我的人生导师,这辈子,我都感激海英姐姐,她是我永远的亲姐姐。

作者:草根作家(讲述人:王成铸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