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汉献帝刘协是东汉时期的末代皇帝,说难听点就是亡国之君,这位亡国之君给人的感觉命运是十分悲惨的,但是实际上是不是这样呢?
其实刘协的结局并不像李煜那样一朝沦为阶下囚,李煜的人生可谓是非常的悲惨和无奈,但是汉献帝没有像李煜那样被囚禁,失去一个君主的尊严。也没有人对他赶尽杀绝。最终大家都放了这位亡国之君。而且还按照天子的礼仪给他体面下葬,可以说他的结局非常完美。
一、九死一生,逃过一劫
东汉汉献帝其实是一个傀儡皇帝,他虽然没有实权,曾经还被曹操挟持过,那么他是如何死里逃生的呢?刘协有个弟弟叫刘辩,刘辩后来也在争斗中即位,但是一山不能容二虎,这事还得从后宫的争宠开始说起。
刘协的母亲是王美人,将门之后,在当时也算得上是名门淑女。她举止优雅,非常有气质,容貌也非常美丽,举手投足间都彰显着豪门贵气,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他也自然受到了汉灵帝刘宏的宠爱。后来,她生下了刘协,地位炙手可热。
这也让她和刘协处于风口浪尖之上。后宫从来都暗潮汹涌,勾心斗角,一不小心就会失去性命,王美人的恩宠引起了何皇后的嫉妒,在王美人刚刚生下刘协的时候,王美人就被下毒致死。留下刘协一个没有妈的孩子,此时的汉灵帝已经认识到何皇后的阴毒,为了保护刘协,他把襁褓中的刘协抱去让太后抚养,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保护了汉献帝刘协,但是这样做的劣势就是使得太后的权力越来越大。
汉灵帝去世之后汉献帝并没有直接即位,即位的是他的弟弟也就是汉少帝刘辩,刘辩在位的时候,朝堂政局非常混乱。史称“十常侍之乱”,朝廷分为两个党派,宦官集团和外戚集团,这两个集团势均力敌,互不相让。把局势弄得非常混乱。外戚也时常被宦官压制,在宦官们得意洋洋的时候,竟然没有想到中途杀出个袁绍。
这下子宦官们都非常害怕,刘协和刘辩都被宦官要挟,可以看得出当时的宦官权势滔天,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当宦官们匆忙地赶出宫外的时候,半路竟然又碰到了董卓。董卓当时也算是三国时期的名人,权势比较大,算一个权臣,但是后人对董卓的评价并不是那么的好,有人说他是奸臣。董卓当时看上的不是刘辩而是刘协,感觉刘协更有皇帝范儿,而且董太后曾经抚养过刘协,而董太后又是董卓的同族。
董卓脑子灵光一闪,发现还真是那么回事儿,于是坚定了立董卓为帝的想法。当时董卓的势力可谓是只手遮天,董卓一进京城,连宦官们都吓破了胆儿,董卓凭借自身名气很快就平定了京城之乱。马上就废了汉少帝刘辩,立刘协为皇帝,汉少帝刘辩被赐死,十分悲惨凄凉。
二、被曹操挟持
三国演义中有记载董卓之死,其实是诸葛亮献计美人计,挑拨了吕布和董卓的关系,最终董卓死于这场离间计,一代枭雄死于算计。刘协在这段时间过得很安稳,这12年,他有权有势力,不再受人控制,受人诟病,受人欺负。但是三国时期并没有实现大一统,无论是经济,军事,还是文化,都是一盘散沙,还没有固定下来。
林俊杰在《三国》这首歌中唱得很好,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意思就是东汉末年并不太平,非常混乱,各方势力夹杂在一起。董卓死了,当然乱世当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枭雄,他就是曹操。接下来就是操场登场的时候了。刘协在安稳了12年之后,诸侯朝堂之间的斗争还在无止无休。刘协实在受不了了,就决定出逃可是逃到哪儿去呢?他不是平民百姓,而且众多诸侯眼中的板上钉钉,刀俎上的鱼肉。
果然他又碰到了另一个枭雄——曹操。他和曹操的相遇非常精彩,曹操这次比董卓更猖狂。董卓看在刘协是董太后抚养长大的面子上,还尊他为汉献帝,给城池,给权力。可是到了曹操这里就不是很幸运了,曹操也像那些宦官的做法一样,直接把汉献帝刘协挟持。
到了河南许昌这个地方,改元建安,曹操被称为建安七子,曹操的诗被誉为建安风骨也不是毫无依据的。刘协可谓是刚刚出了虎穴又入了狼窝,成为了一个实打实的傀儡皇帝。刘协心里非常的不平衡,心里想,我好歹也是个天子,你们只是诸侯,你们对我称王称霸,凭什么呀。刘协心里越想越气,越气越想。他就命令自己妃嫔的父亲,董承诛杀曹操。
但是情况并没有汉献帝想得那么简单,曹操混了那么多年也不是白混。计划暴露并失败之后,曹操无情地刺杀了董承,就连怀孕的曹贵人都不放过。后来曹操知道了这事儿主要是汉献帝在背后捣鬼,气急败坏,直接带兵去汉献帝宫中逼宫。但是又怕世人诟病,打着关切责问的名声去的。刘协当时也气急败坏。自己身份贵天子,却被一个奸臣所逼迫。
“既事已败露,我也没什么好慌张的。”一想到这,刘协便冷静下来且向曹操直接开怼:“君若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舍。”(大致意思是:你倘若可以好好辅佐我,那么就请你优厚相待;你做事不要逼人太甚,若执意如此就干脆放弃、抛弃我吧!)
这句话就是汉献帝最牛的话,瞬间让曹操惊慌失措。刘协如果当时害怕曹操的话,可能还不会让曹操这么怕,但是一个傀儡皇帝能够说出这么硬气的话,难免让人心生疑虑,他背后是不是有什么人在暗中帮助。
曹操本来就生性多疑,这句话直接击中了曹操的要害,害怕中了汉献帝的埋伏。这下这场戏完全没办法演下去了,曹操本来想杀了汉献帝的连忙给他磕头认罪。几天不敢入宫。由此可见汉献帝比较机智。曹操也确实多疑,皇帝毕竟是皇帝,拿身份去吓唬人,也会有人被吓住的。
三、伏皇后之死
衣带诏事件暴露而且失败之后。刘协的皇后伏皇后就非常惶恐非常不安。这次伏皇后还想再次重新上演第二个衣带诏,觉得曹贵人之死只是意外,说不定自己和父亲能够尽快将曹操杀死,除了这个心头之患,晚上也睡得着觉。
但是他的父亲也比她好不了多少,也是个懦弱无能的人。后来因为一直不行动,计划被曹操知晓,出师未捷身先死。曹操这次也没那么狠,没有直接像上次一样直接杀了父女俩,毕竟人家只是心里在想,也没行动。曹操也怀疑这件事又是汉献帝主谋的,于是曹操开始试探他。曹操逼迫汉献帝废掉伏皇后,想看看汉献帝会不会过来救伏皇后,如果救了,说明他们就是一伙儿的。
那天到了城墙上,伏皇后披头散发,满面泪光的请求汉献帝救他,但是汉献帝没有心软。反而说了一句话“我亦不知命在何时。”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我也不知道自己能够活多久,自身都难保了,怎么救你。接着,伏皇后的家族被灭门,满门抄斩,一部分人被流放。这句话说出来更让人耻笑。
总结
后人对汉献帝刘协也众说纷纭。有人觉得他懦弱无能,自己一个皇帝还要依靠妻妾。还有人觉得他可伶,自己掌握不了实权,保全不了自己。连曹操对他的评价都是非常讽刺的,说他生在深宫,还不如一个深宫妇人。
不过汉献帝确实是一个善良的皇帝,执政期间,他也为地方做过一些小贡献,他不像曹操和董卓,身边人才济济,势力非常大,一个手无政权的皇帝不管走到哪里都是被排挤。没有自己的自由自在的人生,汉献帝先是受董卓控制,再是受曹操控制,但是就是没有培养自己的势力。
他唯一的贡献就是百姓闹饥荒的时候,惩罚地方贪官,肃清朝政,为百姓开设粮仓和粥棚,从这一点看来,他也不是一个豪无人性的皇帝,他也有体恤百姓的心。他的结局也算是亡国之君当中相对较为安乐的死法。他死后,一切都按照皇帝的仪式举行。比他的弟弟刘辩要好得多。
刘协的这两句话至今仍然很惊人,第一句体现了他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不惧权威和淡定,这句话让曹操也对他闻风丧胆。第二句话却给人的感觉是贪生怕死,畏惧权贵的心里,后人都觉得,一个皇帝怎么可能说出这种话呢?其实一个手无权力的皇帝身上,更多的是无奈和自暴自弃。
他的生活可能还不如一个平民百姓。处处受人管制,一不小心可能还会送命。而他说的那句我亦不知命在何时,体现了他的无奈和凄凉。如果一救下他的皇后,可能就是两个人跟着一起短命,而保全自己,确实是万不得已的选择,但是这点也体现出一个皇帝的冷漠无情。
#图文万粉激励计划#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