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丫鬟的死,解《红楼梦》的真意
作者:张庆壹
当我们再次回望金钏之死时,其实不难发现整件事的起因仅仅是源于一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无非是宝玉说了几句想要把金钏收到自己房里轻薄戏弄的话,金钏也跟着回了几句玩笑话。而促使性格刚烈的金钏最终选择跳井来结束年轻的生命最关键的人物还是王夫人。王夫人看到宝玉和金钏之间相互挑逗的行为后,毫不犹豫地打了金钏一巴掌,并坚定不移地要将金钏撵出去,书中还写道此乃王夫人平生最恨者。
从王夫人的性格和在她会意下抄检大观园以及后来将晴雯赶出宝玉房里等几件事,我们不难发现为什么王夫人如此狠心将跟随了十几年且忠心侍奉自己的女仆撵出去。
古时常说母凭子贵,宝玉个人的发展和仕途可以说和王夫人的利益及她在贾家的地位直接相关,王夫人深知一个浪荡的女人对宝玉的危害和对他前途的影响。她绝不会允许像金钏或晴雯这样所谓的“狐媚子”去祸害宝玉,所以王夫人才对这件事反应如此之大。
这也让我们看到了贾府下层奴仆群体命运里最深层次的悲哀。在王夫人的眼里撵走一个丫鬟是一件小事,而对于金钏到来说被撵出主子房里却是一件足以压垮她的大事,对她的名节和尊严都是致命的打击。像金钏一般的奴仆群体在偌大的贾府里可以说是毫无依靠的,甚至自己的性命都掌握在别人手中。
贾府的主子们给下人的仁慈和宽大,更多的时候是为了维护他们社会舆论上宽仁慈厚形象的空架子,一旦真正触及到他们自己的切身利益时,下人只不过是可以随意利用和丢弃的物品。这仿佛也成了当时封建社会一种固化的现状,导致了奴仆群体生存的困境。
宝钗的维护
一个人对一件事最直接的反应往往能影射出他固有的性格特点。
薛宝钗听到金钏赌气跳井而死这件事后,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去安抚王夫人,并用了一套极其巧妙的话术使理亏的王夫人心理上安稳了下来。
首先,宝钗假装不知此事并抛出了金钏可能是自己失足跌下井的假设。其次,又从金钏个人身上找问题,说她在上头拘束惯了,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终究不过是个糊涂人。最后做出实际行动将自己的衣服给金钏做妆裹,并且一点也不忌讳。这一系列的行为下来,王夫人自然心安不少。
从人情世故上讲宝钗不愧是一个精明体贴的人,那为什么宝钗会第一时间迅速地想到去安慰王夫人呢?是为了讨好王夫人在其面前留下好的印象,为自己以后可以嫁给宝玉留在贾府铺平道路吗。
这个原因有些片面,其实最重要的还是宝钗个人性格特点的使然。薛宝钗可以说始终扮演着一个秩序维护者的形象,她始终保持着当时社会条件和封建礼教秩序要求下的大局观。面对任何事,宝钗都不会像宝玉和黛玉那样完全地真情流露,完全按照自己的性子去做事。
她始终要有所持重,隐藏和压抑自己来维护礼。宝钗安慰道德上理亏的王夫人,最重要的目的还是为了让整件冲击封建道德礼教秩序的事件合理化,让这个家庭的主人王夫人内心安稳且不会受到社会舆论的非难,从而在道义上维持整个贾府的正常运转,隐藏一些不光彩的事件。
宝钗是一位十分精明的“和事佬”,她所需要的是在礼的约束和要求下和谐、安定、稳固下去,但她只知道封建时代逐渐走向异化的“礼”,因此一个仆人的死在一个上层人物的心安上自然显得微不足道。
但也不能因为金钏之死而责难宝钗,毕竟在金钏的死上宝钗没有一点责任。只是从其对待整件事的反应上,彰显了他鲜明的秩序维护者的形象
宝玉的悲悯
再来看宝玉对这件事的反应。
《红楼梦》中写宝玉得知金钏死后心中五内摧伤,一心总为金钏感伤,恨不得自己也身亡命殒,足以见宝玉内心的真诚和他对金钏深深的愧疚之情。
然而最能体现宝玉的真情与悲悯的还是在此后“不了情暂撮土为香”一回中。
在王熙凤庆寿这个众人欢庆的日子里,贾府众人早已忘记了金钏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下人,宝玉却记得这一天是她的忌日。他骗过众人着一身素衣与小厮骑马出城,并用自己贴身所带之香在水仙庵满含真情地祭奠了这位命运凄惨的女子。而且曹雪芹借着小厮之口说出了宝玉的心意,表现了他对金钏的愧意和怜爱。
整件事仿佛将一个活灵活现的宝玉带到了我们面前,他对一切美好生命逝去的痛心,对纯洁灵魂的热爱,都生动诠释了其内心的真情与悲悯。这种悲悯是超越阶级的,是最博爱的一种感情。包括他关于只要情感真挚,无需过多礼节约束的论述,都把宝玉的性格体现得淋漓尽致。
相对于王夫人仅仅用银子来掩盖自己对金钏之死的责任,宝玉的祭奠之情显得更加难能可贵,王夫人内心更多的不过是一种害怕罢了。因此在《红楼梦》中不仅有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更有着对所有个体命运的关怀与大爱。
结语
一个丫鬟的死在整个封建时代的海洋里也许并不会引起什么波澜,然而《红楼梦》却让我们从中看到了社会洪流中各种人物的心理和生存状态,让宝玉这个护花使者守护那份真情的痴傻永远留在了人们心中,这也许就是《红楼梦》这部伟大作品超越时代的价值。
• end •
/联系微信:dongzhu1968
/投稿邮箱:hlmyj001@163.com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