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行数字清理之后,你已经确认了要在自己的生活中留下哪些技术。那么接下来,就是像一位数字极简主义者一样去生活。分享几条践行数字极简主义的方法,又或者说是几点理念。
第一点理念就是,享受独处。独处,不是物理意义上的隔离,像是一个人在家待着刷剧,或者一个人出门看电影、逛街。独处,是一种主观状态,一种思想完全不会受到他人影响的状态,一种专注于自身的状态。而读书、刷手机、听播客、看电视这些活动,哪怕是你一个人进行的,也不算是独处。真正的独处,是你的注意力要集中在自己的想法和体验上。从这个定义来看的话,如今的我们很少有独处的时间。智能手机让我们几乎没有时间独自思考,摆脱他人想法的影响。
而独处是非常重要的。加拿大社会评论家迈克尔·哈里斯在他2017年出版的《独处》一书中提到,独处能带来三大益处:新的想法、了解自我,以及亲近他人。前两个益处很好理解,为什么独处还能让人亲近他人呢?哈里斯认为,培养独处的能力,反而能加强亲密关系。因为平静地体验分离,会增进你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同时哈里斯也表达了他的担忧,担忧新技术会剥夺我们独自思考的时间。毕竟只要稍微觉得无聊,你就可以打开手机,浏览各种应用程序或网站。
那么,我们要如何重新找回独处的时间呢?两个方法:第一个方法很简单,就是散步。尼采曾主张:“唯经散步所得之思想,方有价值。”他这话源于自己的亲身经历。1879年,尼采因为偏头痛反复发作和其他疾病,辞去了大学教授的工作,搬到了瑞士上恩加丁山谷的一个小村庄里居住。在这一时期,尼采开始散步,每天散步长达8个小时。在散步期间,他会边走边思考。这10年的散步,让他撰写了诸多重要的作品。散步,是尼采沉思的重要方式。
散步是独处的绝佳时机。最好能深入山林中远距离行走。近几年越来越流行的登山徒步,其实就和该倡导不谋而合。除了散步,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写日记,或者给自己写信。首先,人在写东西的时候就几乎是完全专注的,因为你的注意力就集中在自己的想法和笔下的文字上,你不可能一边刷手机一边写东西。其次,把自己的想法组织成文字后,你的思路也会变得清晰起来。因此,写日记是创造独处状态的绝佳方法,不仅能让你摆脱外界信息的影响,还能让你对自己的思想进行组织和分类。林肯就会把自己的想法记在纸上,然后再放到帽子里保存起来。《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初稿就是由他记录在纸片上的想法整理而成的。写什么东西不重要,用什么写也不重要,关键就在于写作本身。
培养可持续的数字极简主义生活的第二个理念是:少点赞,多见面。意思是说,不要再把社交媒体当做你维持低质量人际关系的工具。
我们都知道社交媒体悖论。我们能在社交软件上联系朋友,了解朋友的近况,但长期使用社交媒体,又会让人感到孤独。2017年的一项科学研究显示,一个人使用社交媒体的频率越高,感到孤独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这个社交媒体悖论其实不难理解,因为当一个人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线上社交后,必然会缩减他线下社交的时间,而线上的交流是无法取代现实世界中面对面的互动的。
麻省理工学院的雪梨·科克教授指出,线上社交生活里的“联系”和真实世界里的“交谈”是不同的。面对面的交谈是人类所能做的最人性化的事情。在面对面的交谈中,我们培养出了感同身受的能力,也体会到了被人倾听、被人理解的喜悦。我们的大脑就是在只存在面对面交流的情况下进化来的,线下交流时,我们的大脑会处理大量微妙的信息,包括肢体语言、面部表情、语音语调。而线上聊天会让我们大脑中一部分社交处理网络闲置,自然也无法满足我们关于人际互动的需求。科克提到,一些中学生因为总是使用线上通信软件,忽略线下面对面的交流,这让他们很少有机会在交谈时观察到对方的面部表情,导致他们缺乏共情能力。而在工作场合中,比起面对面的交谈,一些年轻员工更倾向于发消息、发邮件,打电话都会让他们感到不自在,一想到要和他人进行交谈就让他们感到害怕。有人问科克:“简短的推文、一点一滴的在线联系累积起来,难道无法构成一次真正的交谈吗?”科克的回答是:不能。面对面的交谈是慢慢展开的,它能教人保持耐心。如果我们用数字设备进行交流,则会习得完全不同的习惯。
人类需要的是高质量的“交谈”,线上的“联系”当然也有其重要性,但它满足不了我们的需求,也会让我们对面对面的交谈越来越生疏。比起花太多的时间在社交软件上点赞、评论、留言,不如去和重要的人见面。比如,如果你重视的某位朋友生宝宝了,比起在她晒娃的朋友圈底下评论“好可爱”,不如亲自去探望她。
第三条建议是,去做一些高质量的休闲活动。提到休闲,对很多人来说,漫无目的地刷手机,就是一种休闲活动。特别是在辛辛苦苦上了一天班之后,没有什么是比度过一个完全没有计划和任务的晚上更舒服的了,比如躺在沙发上,刷一晚上手机。可随后我们就会发现,百无聊赖地盯着手机屏幕,连续点击几个小时之后,我们却会感觉更加疲惫且空虚。而如果你发挥积极性,用这段时间去做点实在的事情,比如养护自己阳台上的绿植,或者去读一本书,哪怕有点辛苦,这个晚上结束的时候,你都会感觉更好。关于休闲活动的第一条经验:优先考虑有一定要求的活动,而不是被动接受式的活动。
不过,很多时候,我们也不是没法放下手机、电脑、电视,而是一旦切断了自己和电子屏幕背后网络世界的联系,我们就完全不知道该做什么了。我们在前面讲数字清理部分的时候,也提到了要去找到那些能真正给你带来满足感的活动。因为只有当你能用这些高质量的休闲活动有效地填补空虚之后,你才能心甘情愿地放下手机。
高质量的休闲活动有哪些呢?两类活动:一类是手艺活动,一类是社交活动。我们先来说手艺活动,它指的是运用技能来创造某种有价值的事物。在白纸上画出一幅画,是一种手艺;用一团毛线织出一条围巾,是一种手艺;从头到尾搭起一个乐高玩具,也是一种手艺。“动手”对人类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人类不断进化的过程,就是通过动手来体验和支配周围世界的。然而如今,我们更多用屏幕来体验世界。通过手机或电脑来创作当然也能给人带来成就感,但它同用双手制作出东西依旧是两种体验,就好像用软件作曲,就会失去手指和琴弦碰撞带来的乐趣。如果你曾经制作过某样东西,无论是去体验陶艺,还是插花、做手工,你就知道,用双手从无到有做出一件东西的过程,能给人强烈的成就感。所以,你不妨每周给自己安排点时间,动手去创造或者修理点什么东西,这就是关于休闲活动的第二条经验:运用技能,在现实世界中创造有价值的东西。
再来说说第二类活动:社交活动。建议去进行一些“超负荷社交”。什么叫“超负荷社交”?说白了,就是以桌游为代表的社交活动。在玩桌游时,我们就在进行“超负荷社交”,因为互动的强度要高于社会里常见的社交活动,你脑子转动的速度、观察对方的强度、体验到的情绪,都比常见的社交活动要丰富得多。桌游是一种丰富多彩的多媒体3D互动,你会仔细观察对手的肢体语言,寻找线索,推测对方的想法,以及他们之后会使出的招数,这类游戏会让我们把社交能力发挥到极致,这也是为什么桌游馆里总是沸反盈天。
在进入数字时代之前的20世纪80年代,《大富翁》就风靡一时,如今依然热度不减。在电子游戏做得越来越酷炫的时代,桌游依然有其一席之地。在众筹网站Kickstarter上,桌游是最受投资者欢迎的一类项目。这就是因为人们聚在一起玩游戏时能获得的社交体验是电子游戏无法取代的。近些年来流行的密室逃脱、剧本杀、狼人杀、血染钟楼等社交游戏,也属于这类“超负荷社交”。
有益的社交休闲活动都有两个特点。第一,它们要求你花时间和他人面对面相处。相比之下,你自己在家里打电子游戏就缺乏感官和社交层面的丰富性。第二,这些活动会为社交互动提供某种组织结构,包括必须遵守的规则、内部术语或者仪式,通常还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这些条件看起来起到了约束作用,但它实际上反而会鼓励参与游戏的人们畅所欲言。玩狼人杀时,你需要去反驳别人对你的怀疑,玩剧本杀时,你需要去演绎一个剧本里的角色。而在生活中的其他大多数场合下,这些举动都会显得很不正常。在这样的超负荷社交游戏中,你就能收获独特的体验。
最后建议给自己制定每周或者每个月的休闲活动计划。没错,不仅是工作需要计划,休闲也需要计划。当你给自己计划了丰富的有意义的休闲活动之后,你的业余时间就不会悄悄地在滑动手机的动作中溜走。人们对“什么也不干”的状态抱有的期待太高,比起机械地刷手机或心不在焉地刷剧这样低质量的休闲活动,把精力投入到有点困难但有意义的事情上,带来的回报往往更加丰厚。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