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同古长城遗迹

《帝国的边疆:从嘉靖到万历》是一个长篇连载。

明朝自开国,就未能彻底解决边患问题。至嘉靖年间到万历年间,边患问题日益严重:北边的蒙古、辽东的女真、西南的土司、宁夏的叛军、东南的倭寇以及发生在朝鲜的壬辰倭乱。本连载试图站在大明王朝上空,写明朝在自嘉靖三年(1524)到万历四十六年(1618)的近百年时间里,在内忧外患之下,看明王朝是如何解决一个又一个的边患危机的。

前文请看

可以先关注本号

01

俺答汗求贡是一个突然发生的事情,在这之前,蒙古与明朝断贡40多年,马市之废更是长达百年,俺答汗的此举实际上把明朝也搞得有些摸不清头脑,长期的敌人现在要主动服软,这没想到啊,所以明朝的态度是拒绝,谁知道你玩的什么花样。

但随着俺答汗一次又一次地不断求贡,明朝的官员也开始分析起俺答汗求贡背后的原因。

在庚戌之变后,俺答汗又多次派人前来求贡,宣大督抚苏祐在给朝廷的上疏解释了俺答汗求贡的原因,一共有四个:

一是听闻盖明朝将要兴大军北塞问罪,其畏威。

二是俺答去年进犯北京,回归草原之后,人畜多死,怨声载道,其悔罪。

三是俺答汗虏甚抢来的物资,其利归部落,求贡所得利益则归酋长,其贪利。

四是俺答与其侄子小王子相争,俺答汗想要将假朝廷官爵与其侄争雄,其慕名。

这四个原因,一、二两条不过是自己脸上贴金罢了。三、四条确为实情,蒙古地区物资匮乏,很多重要生活物资必须来自于明朝,但三、四两条也不过是一些表面原因。

笔者认为,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蒙古地区生活方式的改变。

嘉靖年间,不断有大量的汉人迁徙到明朝地区,这里面有白莲教的余众,也有大同兵变的乱卒。他们不同于蒙古从明朝内地俘获的明朝人,他们有着高度的自由性,他们迁入蒙古之后,修筑了大量的“板升”。

“板升”本义是固定式房屋的意思。《明史·鞑靼传》里面在介绍“板升”时说:

时(丘)富等在敌,招集亡命,居丰州,筑城自卫,构宫殿,垦水田,号曰板升。板升,华言屋也。——《明史》卷 327《鞑靼传》。

《明实录》中记载:

大同右卫大边之外,由玉林旧城而北,经黑河二、黄河一,历三百余里,有地曰丰州,崇山环合,水草甘美,中国叛人丘富、赵全、李自馨等居之,筑城建墩构宫殿,甚宏丽,开良田数千顷,接于东胜川,虏人号曰‘板升’。板升者,华言城也。 ——《明世宗实录》卷 486,嘉靖三十九年七月庚午条。

方逢时则说:

板升,华言堡子也。皆云晋诸道筑以自卫,非虏人所居也。——(明)方逢时:《大隐楼集》卷 15《辕门记谈》。

实际上也就是逃入蒙古的这些汉人并没有接受游牧的生活方式,而是继续以定居农耕的方式进行生产、生活。农耕的生活方式可以更加稳定获取食物,也有利于人口的增长,其优势显而易见,其对俺答汗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明朝人后来也发现了这个问题,

虏数万,仰食板升收获。——《明穆宗实录》卷 64,隆庆五年十二月乙未

这说明,这部分蒙古人的主要食物来源靠的就是农耕。

农耕方式相对游牧,则对于生产工具、生活物资的需求则更多,一方是技术人员:木工、画工、铁工等等,一方面是生产工具、铁质农具;还有则是生活物资,铁锅、缎匹等等,都缺一不可。试想,如果仅仅是游牧,吃肉穿皮自然可以生存,但其生活质量、稳定性与定居农耕不可同日而语。而这些人员和物资都得自明朝而来。

在嘉靖二十五年(1546),俺答汗就曾派人到明朝边堡“索我木工、画工、铁工,往丰州盖城。”

嘉靖二十六年俺答向明廷求贡时:

自誓敬信天道,乞给耕具,欲于塞外垦耕。——(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 21,《北狄·鞑靼》,《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一辑,第 503 页。

那好,俺答汗既然想要这些物资,那他可以用抢劫的方式进行啊,以往的蒙古人不都是如此吗?

但需要注意的是,以往蒙古人抢劫的主要物品是人口和粮食,粮食可以吃,人口可以增加劳动力,利于部族繁衍,但得到了俺答汗时期变了,需要的是匠人、耕具、缎匹,这种变化当然是由经济方式转变所引起的。

但这些物资如果只靠抢,获取得不多,而且自身也会遭受大量的损失。

俺答汗曾派出使者石天爵到明朝求贡,从他身上,明朝获取了很多有用的情报:小王子等九部都住牧青山,最想得到是明朝的纱缎,但获取的办法只有抢掠与贡市。抢虽获有人畜但纱缎极少,而且自己也有损失,不如入贡划算。所以派遣石天爵等持令箭二、枝牌一面为信物,请求贡市。一请不得,则再请,再请不得,则三请。如果不能获得入贡,将起兵30万,分两路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