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数字化格局及其产供链加速演进的背景下,作为外向型经济体的韩国对于本国中小企业在推升经济、稳定就业和塑造新增长点等方面的作用给予更高期待,并在进一步激活中小企业活力、整合具有竞争力的行业等方面表现出更多热情,相继实施了机构改革、成长扶持和塑造“头部企业”等一系列举措。
韩国政府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并非只是使其作为大型企业补充那么简单,还有平衡本国经济结构等更多考虑。而要将中小企业打造成新的增长引擎,韩国亟需解决它们在创新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瓶颈甚至“顽疾”。
首先,数量庞大但利润较低。近两年的统计显示,韩国现有各类企业实体800多万家,其中中小企业占比高达99.9%,大企业仅占0.1%。但从销售额来看,三星、SK、现代、LG等前30家大企业集团的销售额在韩国GDP中占比接近80%,远超中小企业的贡献,韩国经济“头重脚轻”风险更加凸显。
其次,较多依附企业财团而缺乏独立发展能力。韩国一些资产规模庞大的企业通常被称作“财阀企业”,三星集团等10大财阀企业常年占据工业产值的80%、股票市值的一半以上。这样的局面,很大程度上是以财阀企业挤压为其提供零配件等配套的中下游中小企业利益乃至侵蚀后者生存空间为代价的。因此,培育更多能够独立于国内“财阀企业”并具备相当竞争力的中小企业,成为韩国历届政府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
再次,竞争力不足制约自身国际化拓展。近年来,在地缘政治博弈加剧导致国际局势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韩国外向型经济暴露出在关键原材料和重要设备供给等方面的短板。由于普遍处于产业金字塔底层,而且产业竞争力受限、数字化能力不足、国际化程度偏弱,数量占优的中小企业对韩国经济发展的支撑明显低于预期。
有鉴于此,韩国政府近年来进一步加快有关帮扶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摸索,推出不少政策措施。比如,提升中小企业管理机构规格。前有朴槿惠政府在“经济民主化”框架下,设立10多个“创意经济革新中心”;接着,文在寅政府将中小企业厅升格为中小企业风险投资部,并相应地施以政策扶持、增加资金支持、扩充人员编制等;尹锡悦政府上台伊始就提出“打造中小企业屹立于经济中心位置的国家”,推进《中小企业生产性特别法》立法,并且投入大量资金推动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等“朝阳”行业中小企业的发展。
再如,升级“共同成长”战略。该战略旨在协调推动大企业对中小企业的创新援助,形成二者共同成长、共享成果的同频共振格局。韩国政府相继成立“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合作财团”“共同成长委员会”,出台促进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合作共生的相关法律,还定期发布“共同成长指数”等。在“共同成长”中,大企业发挥引领作用,而一旦它们侵害中小企业发展,又会被定性为“不道德”企业。
又如,打造“头部中小企业”。这里的“头部中小企业”主要指那些在特定行业拥有一定技术实力、占有较高市场份额、拥有高知名度自主品牌并具有国际拓展潜力的中小企业。韩国对“头部中小企业”的支持体现在帮助它们强化技术竞争力、推广自主品牌、开拓海外市场,并从贷款担保、伙伴对接等方面予以跟踪支持,旨在借助“头部中小企业”的振兴来减少关键产供链环节的海外依赖。
从这些年的实践及其效果来看,韩国提振中小企业发展、平衡本国经济结构并非易事,但相关做法仍能给同样希望挖掘中小企业发展潜力的其他国家带来一定启示。
一是中小企业成为经济稳定不可缺少的防波堤。虽然培养更多独立于“财阀体系”的中小企业不太容易,但在韩国政府努力下,该国中小企业产值在经济规模中的占比有所提升,并有望形成以中小企业为核心的新的涡旋效应,不仅能在稳定经济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也能为提升就业率等提供更多解决方案。
二是中小企业成为促进创新的引力波。在为大企业提供配套服务的过程中,一些中小企业逐渐拥有了自己的领先技术、创新专利和海外合作模式,加之在与大企业“共同成长”中获得一定全球市场份额,这些中小企业在创新发展方面的引力波作用不断显现,对于韩国填平产业和创新洼地起到正面作用。
三是中小企业成为拉动就业的新引擎。数据显示,韩国中小企业目前提供了该国80%以上的就业岗位。这表明在一系列激励和扶持政策下,韩国中小企业在就业蓄水池中的引擎地位得到稳固。(作者是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东北亚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专家)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