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都关心的话题:“如何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

大家都想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有个朋友孩子上幼儿园大班,报了7个课外班。

有家长为了孩子上个好初中,斥巨资换学区房。

而教育好孩子光靠报兴趣班、换学区房是不够的。

有一项研究显示:一个人所受教育对人生的影响,学校教育占20%,社会教育占30%,家庭教育却占50%。

孩子真正的起跑线不是学区房,而是家庭。

和有钱没钱没关系,那些看起来很棒的孩子,一般都来自这样的家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保持饥饿感的家庭

现在的教育环境和以前大不相同了。

以前的孩子是“饿”,经常是被冷落、被指责、被棍棒教育,被忽视……

现在很多孩子是“饱”,过度保护、过度物质、过包办……

美国科学家曾做过一个“饿鼠实验”。

把一群刚断奶的幼鼠分成2组,有一组食物充足,“衣食无忧”,另一组只提供60%的食物。

实验结果让人感到意外,大家都以为食物充足那一组的老鼠会活的更长久。

结果60%的“饿鼠”皮毛光滑,活过了2000天,而“衣食无忧”组行动迟缓,没有活满1000天。

这就是著名的 “饿鼠效应”,这个放在教育上同样适用。

孩子被喂的“太饱”反而容易养出“白眼狼”。

拿着父母的辛苦钱玩游戏,打赏主播;

逼着父母给自己买名牌鞋子、手机;

在家一分钱家务活不干,反而责怪父母为什么“穷”;

保持一定的“饥饿感”,反而能让孩子走的更远,懂得更多。

这并不意味着需要我们刻意去给孩子的生活增加困难,只要生活中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交给孩子做就可以了。

香港首富李嘉诚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要求他们勤工俭学,自己挣零花钱,上学坐公交。

好的教育不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也不是帮孩子解决一切困难。

是物质上“饿一点”,让孩子知道什么是需要,什么是想要。

是成长上“多练一点”,不管是家务劳动,还是学习,都要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对自己负责。

古人云:人生有度,过则为灾。

家庭里让孩子保持一定的“饥饿感”,反而能让孩子因为想要而去努力,让孩子学会取舍,得到之后也会更珍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倾听孩子意见的家庭

很多父母或宠溺孩子,或对孩子要求严格,但能做到尊重孩子的父母却很少。

中国父母似乎很难和孩子分离,哪怕孩子结婚生子,父母也总想管着。

记得在《少年说》这个节目上,有位女孩控诉爸爸亲手撕掉了自己手写的56本小说,累计30多万字。

不仅如此,这位爸爸还把孩子所有的课外书都封存了起来。

因为爸爸觉得孩子偏科严重,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就采取了这样的措施。

这样的处理方式让人觉得太粗暴太伤人了,但事实我们很多时候习惯这样对待孩子。

在大人的衡量标准里,学这个有用,看这些书好,学理科好就业……

大人的千万次为你好,比不得孩子发自内心的一句“我愿意。”

主动,是人生强大的动力。

江苏省高考文科状元丁润阳,从小爱玩围棋,是“围棋业余五段”选手。

拿下郭沫若奖学金的朱科航从小就喜欢玩,溜冰、滑板、魔方、三国杀都不在话下。

孩子在幼小的时候就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是多么难得的事情。

多少人忙忙碌碌一辈子都找不到自己真正喜爱的事情,或者瞻前顾后的不敢去做。

孩子或许说不出对未来有什么完整规划,也没有清晰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但可以确认的是,孩子知道自己的心之所向。

会问孩子的想法,让孩子对自己的人生有发言权,有参与感的家庭。

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会有更强的内驱力,他们不会走父母的老路,而是走出自己无限可能的新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让孩子看见大人努力和成绩的家庭

教育家卢梭认为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是讲道理、发脾气和刻意感动 。

很多时候与其说给孩子听,不如做给孩子看。

我们总是对孩子说:“要好好学习,早睡早起,要运动,要上进,不要拖拉……”

但自己却总是“熬夜、玩游戏、睡懒觉……”

你的一举一动孩子经常看在眼里,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和行为标准。

董卿在央视《面对面》的一期节目中说了一句话,让人感触很深。

“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首先要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作为父母,一定要记得努力去让自己变得更好,这样孩子未来就会从你身上学到好的品质。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笑着说:“这孩子是爷爷奶奶带,孩子爸爸妈妈带,从穿衣走路就能看出来。”

要知道孩子学大人,一学一个准。

广东状元张恒说爸爸是个比他还爱学习的人。

考中级绘图员的时候,爸爸是培训班里年纪最大的学员,而且有严重的颈椎病。

但他并没有放弃,爸爸的行动就是他最好的榜样,深刻展示了什么叫活到老,学到老。

家庭教育就是不经意间的潜移默化,长大后孩子就成了你。

你是开朗的,孩子就是开朗的;

你是悲观的,孩子就是悲观的;

你是礼貌的,孩子就是礼貌的;

你是暴躁的,孩子就是暴躁的;

你永远不知道孩子会从你身上学到什么。

知识有被遗忘的时候,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很难淡忘。

所以,优秀的家庭总是不吝啬在孩子面前展示好的行为举止。

孩子是家庭的放大镜,育儿也是育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4 会鼓励孩子的家庭

如果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原动力。

那成就感和鼓励就是前进路上的持续动力。

聪明的家长几乎不在孩子面前说他“不行”。

哪怕别人夸:“你家孩子真不错。”

家长也能坦然回应,“是的,我家孩子确实很不错。”

清华大学学霸“ 焦小沛”说自己并不是一直完美的,也曾经有低谷期和叛逆期。

比如:“成绩下滑严重”、“和班主任吵架”这些事情自己都曾经遇到过。

最后是父母的沟通和鼓励,让自己重新振作起来。

孩子成长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

会鼓励的父母往往很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在孩子进步时,在孩子沮丧时。

他们总能及时给予恰当的、及时的鼓励。

如果你为孩子的哪些行为骄傲,就告诉孩子,这样他就会加强这些好的行为,越来越好。

当然,鼓励孩子并不是说不能批评孩子,要溺爱孩子。

鼓励要及时,要讲事实,更要真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孩子的性格和能力,受家庭和父母影响颇深。

张嘉栗说:“父母的责任不是塑造孩子,而是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陪伴者与引路人。”

不包办,不溺爱的父母;

能看见孩子,倾听孩子的父母;

能给孩子做榜样的父母;

能给孩子正确鼓励的父母。

将会是孩子成长路上最好的助力。

父母的智慧让孩子的优秀不是偶然,不是随机,而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