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校长内参

本文共3990字,阅读约需10分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请关注并星标当代教育家传媒”

永不失联系

教育不是让少数人获得短暂的快乐,而应该让每个人都受益,这才是教育的追求。

我们经常会讲到许多与幸福相关的话题,所以我想让大家思考几个问题:你觉得自己有多幸福?如何才能使自己未来更幸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东茅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要反思教育在人生幸福中间到底发挥了什么作用。如果说我们的教育没有促进人的幸福,那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的意义感、价值感何在?

所以我提出了两个问题:

第一,教育为什么没有明显促进幸福?

第二,如何才能促进每个人长久的幸福?

因为我们的教育越来越普及化,尤其义务教育是每个人都要接受的。既然是义务教育,那么就应该让每个人都受益,而不能说让少数人获得短暂的快乐,这就是我们教育的追求。

这两个问题我觉得堪称“教育界的钱学森之问”,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都应该想办法去解决的问题。

1

“空心病”的泛滥

在我以往的经历中,我发现有很多家长或者很多老师希望孩子能考上清北,也有很多同学希望自己能进入北大清华。我在北大工作了20多年,加上学习的话都快30年了,接触了北大很多的同学,发现北大大多数同学应该说还是比较幸福的,但是也有很多同学真的是很不幸。

有个北大高考状元写过一篇文章,叫做《一个北大高考状元的抗抑郁史》,在2020年暑假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他是一个真正的省状元,上北大以后刚开始满怀信心,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发现自己除了会做题,好像一无所长。既没有文娱特长,也没有好的家庭背景,也没有创新能力,然后就觉得自己再没有优越感了,也不知道到底将来有什么意义。所以他就开始抗拒学习,开始抑郁了。

这种状况其实挺普遍的。北大心理咨询中心的副主任徐凯文老师曾经创造了一个词,叫做“空心病”。他发现北大大概有四成的新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这其实就是价值观的缺失,也就是说不知道自己将来想追求什么,或者有什么意义,所以他们感觉到疲惫、孤独、情绪差、存在感缺失,有时候觉得身心被掏空。

有很多同学过一段时间以后就悬置了问题,当然也有些同学的空心病延续到了考上研究生或者保研之后。因为他可能开始不知道该干什么,就一心想保研,但保研之后再干什么就不知道了。问题不只是出现在北大清华这样的中国名校,其实世界上其他的名校也有同样的问题。

我这里列了两本书,一本叫做《失去灵魂的卓越》,是哈佛学院前院长哈瑞·刘易斯写的。还有一本书是耶鲁教授安东尼·克龙曼写的《教育的终结》,在书中他反思了大学生为什么不再追问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也说明这样的问题是全球的普遍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

幸福和哪些因素有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

传统文化中的幸福之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并转发给更多人看哦~

因为微信公众号改革了推送机制

如果不常点开则会晚收到我们的推送

我们想产出更有价值的文章

请关注并星标当代教育家传媒”

不再失联

点击下方查看往期精彩好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