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4日,清明祭扫,缅怀祖先。大哥、二哥回忆祖父生前事迹,希望我写文记之,表达思念和感恩之情,并祈求祖先保佑子孙。其他叔兄弟三人也都鼓励支持。
祖父病逝时,我尚未出生。听家人、乡亲们讲祖父的遗闻往事,为人处事,有些让我难以理解不可思议,尤其是他的雅号“三有钱”“三有德”,会让我寻根溯源,更会让我思绪万千,心潮难平。
祖父读过两年私塾,接触过儒家思想,一生践行“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信念。
父亲生前说过的一句话,是在给我们兄弟三人讲祖父的仁厚故事之后说的:“父亲的德行是儿子最好的遗产。”这句话深深影响了我,让我终生难忘。
一
祖父讳称孙玉富,邳县合沟乡后湖村人,生于1893年,卒于1958年,享年65岁。
听父亲说,祖父身高1米8左右,一百六七十斤。高大的身躯,古铜色的脸庞,肩宽背厚,身如铁塔,厚重之相,健壮身材。
祖父是个老实巴交,朴实厚道的农民。他精于农事,是个农业好把式,农村的“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他常常料理好自家的农活,还给人家打短工。
有一年的麦收时节,祖父和四个短工给一大户割麦子。干了一天,太阳看看落山,到了快收工的时候。祖父看着眼前的活儿提议:“五忙十月的,抢收抢种,趁太阳还没下山,我们加把劲努把力,把眼前的这片麦子也给割掉算了。多干一点,东家知道,也不会亏待咱们!”说完,发现有人迟疑不愿干,他又说道:“我割十垄,你们割八垄,工钱平分!”就这样,在祖父的感召下,大家都同意干了。
一亩多的麦地,五个人一顿饭的功夫就割完了。放眼望去,祖父割的茬口平平展展,麦穗拾得干干净净,其他人和祖父比就相形见绌,自愧不如了。东家知道后,主动加了工钱,皆大欢喜。
二
抗战时期,百姓生活不得安宁。鬼子来了,人们就要避难“跑反”。
1943年麦收时,村民们又“跑反”,到离家二里地的高集村避难。眼见堆在场上晒干的麦子,都不敢回家脱粒,祖父心急如焚。
在一个晴朗的早晨,祖父听说村里的鬼子离开了。为了家人安全,就独自一人牵着毛驴,迅速来到自家麦场。他先用叉子将干透的麦垛子放开摊平,然后套上毛驴,拉起碌碡跑动碾轧起来……
五六亩麦子,经过辗轧、翻晒、扬场、装袋等等劳作,近2000斤小麦脱粒完工。傍晚时分,祖父用土车(包括轱辘都是用木头制作的独轮车)分四车把麦子推到高集村。当最后一车推到避难所时,祖父经过一天的紧张劳动,又饥又渴又累,已精疲力竭,卸完粮食,就瘫坐在地上起不来了……祖母、大姑等家人忙拿好吃好喝的来慰劳祖父!
三
家乡人以吃煎饼为主食。做煎饼,推糊子的石磨、磨槽子要到离家上百里的马陵山去购买。
一年春季,祖父会同乡亲们用土车子去山上购买石磨、磨槽子。祖父把近300斤重的磨槽子装到土车上就很困难,路途遥远,推车劳顿就更难了。
祖父把磨槽子装上车准备启程时,他看上了一个打造精致的碓窝子(用于舂米的石器)。他一再端详,表现出爱不释手的样子。石器厂老板看到祖父喜欢,开玩笑地说:“你要是把碓窝子也能带着,我就白送给你了!”祖父听了,二话没说,递给老板两个铜板,算是价钱,然后双手拎起碓窝子放到了土车上。同去的人笑道:“白送的,不要钱……免费的!”可是祖父哪是爱占便宜的人!
碓窝子近百斤,底部小上口大,厚度从下到上逐渐变薄,用双手掐住沿口将其拎起,很少人能够做到。同去人回来都讲,祖父的力气真大!
四
我国许多地方,历来有敬拜天地鬼神烧草纸的习俗。做草纸成了农民赚钱的家庭副业。
30年代中后期,造纸行业在家乡悄然兴起。当祖父知道造纸能赚钱时,就造访沂河西岸竹园村的亲戚家,学习他们的造纸技术,回来就筹款建纸坊。这是我村西半庄的第一家纸坊。
祖父带领父亲、二叔、大姑、二姑等一家人做草纸,干得热火朝天,累并快乐着。听父亲说,行情最好时,一天能挣到买一亩地的钱,平常日子一天也能挣值二三分地的钱。
祖父从不保守赚钱秘密,积极推广造纸技术,甚至还反复劝说左邻右舍,让农闲时从事造纸业。一家带动一家,村里从事造纸的逐渐多了起来。后湖村成了远近闻名的“造纸”富裕村。生产队和改革开放以后,村里还有许多人做草纸,直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许多年轻人到城里打工,老人干不动了,造纸业才逐渐停止。
再说祖父做草纸赚钱致富,几年时间,家里置了七八十亩地,买了毛驴拉磨、黄牛耕地。为了方便运输肥料、庄稼,祖父还置办了一辆木制“四轮大车”。买大车,不仅方便自己,而且更多方便乡亲邻里。农忙时,有许多人家来借大车,祖父都是有求必应。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兵荒马乱不太平,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相继爆发。村上还有“烂煎饼队”、地痞流氓骚扰,较富裕的家庭也不得好过。每当来一支“队伍”,都要向村民索要钱财。有时要的急,保长没了办法就找祖父,让他先把全村人的款子垫上。当时“物价上涨像气球升天”,过两三个月,保长从祖父手里拿去的钱,归还时钱已贬值了大半。
另外,村民们都认为祖父是一个“有钱”人,性格温和脾气好,遇到经济困难,都喜欢找祖父借。祖父排行老三,“三有钱的”绰号不知道是谁给喊了出来。后来越喊越远,知道的人越来越多。
有时祖父没钱,为了不薄面子,他总倾其所有,或千方百计,甚至向亲朋好友借也要满足别人。祖父经常委屈自己成全别人。他说,成就别人就是成就自己。可是,“借出去的是感情,要回来的是仇人”,不讲信用,没有诚信,或还不起的人家很多,借出去的钱很少有还回来的。祖父不会要账,他跟家人说,“过的日子比树叶子还稠,上门要账得罪人。”还说,“他没钱,要也要不来。咱是本分过日子的,谁也得罪不起。”祖父教育子女常说的话:“吃亏是福,积德行善,福报后人。”
“量力而行,助人为乐,解人所难,帮人所急”,竟成了祖父的一条家规。
再说祖父“有钱”没有得到享乐生活。他开始弹棉花,后来做草纸成了村里的“有钱人”。他挣钱十之八九都撒在了外面,或让人借去、骗去、讹去,或让人抢去……自己享用的,仅一两成而已。
五
祖父在后湖村姓孙的家族中辈分较长,有喊他三叔、三爹、三老太的。又因为他生活勤俭,创业小成,与人相处,不占便宜,甘愿吃亏,广受敬重。祖父善解人意,乐于助人,大气谦和,德行天下,广有人缘。
祖父赶集上店时,常有邻居喜欢让他捎买东西。为了讨人欢心,他常掏自己的腰包做补贴,说买的东西价格便宜。
高庆岩校长曾给我讲过祖父的故事。他赶集给人捎葱,“父子不捎葱”,葱的斤重折太大,从集上买一斤葱,回家一称只有九两。祖父给人捎一斤葱,就买一斤二两。他做了许多类似的事情,渐渐的人们都知道他是这种甘愿吃亏,做了好事不让人知道的人。他好说,“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做了好事不要表现在脑门上。祖父与人为善,德行天下,“三有钱”的绰号进而变为“三有德”。
“三有德”的绰号传得更远。孙兰俊是我本房大哥,人才一般,家境不好。1972年他娶了长集村(离后湖10多里地)的媳妇。那女子个高白胖,甜美俊俏,人人都夸。大嫂为什么愿意嫁给兰俊哥?1998年,我到后湖学校教书,她家离学校很近,有机会我就跟大哥大嫂聊天。
一天,大嫂聊起她和大哥是怎么结婚的话题:媒婆介绍大哥,一打听,说是“三有钱”“三有德”的后人,她父亲就没多想,就让她愿意这门亲事了。
大嫂说:“我跟你大哥结婚,都是因为俺三爹的‘三有德’的名号!俺三爹,‘三有钱’‘三有德’的外号传得方圆几十里远,东边传到归昌、杨集;西边传到张家、竹园、丁楼;南边传到丁庄、华沂、草桥;北边传到港上、花园……老人们一提到三爹,都能讲出他的一些奇闻趣事。他好帮助别人,助人为乐,积德行善,是个品德高尚的人!”
祖父“三有钱”,没给子孙留下钱财;祖父“三有德”给子孙留下了德行,留下了无形的宝贵的精神财富。祖父的德性已经影响了许多人,泽被后世,流芳乡镇,它更会影响他的子孙后代!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我们要慎重地送别亲人,虔诚地祭祀先人,这样社会风气就会趋于淳厚了。
清明祭扫,不仅能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加强家庭的凝聚力,还能让人们共同分享对逝者的思念与感怀,共同承担起对逝者的责任与义务,从而增强家庭成员的亲情和家庭稳定性。我们要不忘本懂感恩,要善良守本分,做实事做好事,修身养性具有良好的德行,这是收获幸福的源泉。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发扬光大先人的,特别是革命烈士的优良品质优良德行,家族才能更加团结兴旺,国家才能国泰民安,社会才能美满和谐!
(本文由孙兰放2024年3月6日拟稿,二哥提供素材,大哥审核通过)
作者系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