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梭,60后的我们也老了。

顶着一头的白发,走在人群中,特别明显。

可是我们还不能坐享其成,仍旧要谋划未来,避免晚景凄凉。

因为时代变迁的缘故,很多60后夫妻,只有一个儿子。

老一代的人,还能够“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由几个儿子共同承担孝老任务,但是到了我们这一代,就行不通了。

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家庭的养老方式,做到“五个要”,晚年总会安稳一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第一,要存一笔钱,并且别太早告诉儿子。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养老就像打仗一样,你没有钱财,那就什么都干不了。

可是,我们向儿女摊派开销,也是做不到的。

换位思考一下,一个儿子的家庭,儿子上有老下有小,还有房贷车贷,工作也不一定稳定,这太难了。应对风险的能力,是不高的。

若要儿子到处借钱,给老人治病,这未必就不心酸?

就算你还有女儿,但是女儿出嫁之后,在家有儿子的情况下,会有多少钱,反哺娘家?万一女儿远嫁,这大概等于没有生吧。

老人自己存一笔钱,哪怕你有退休金。

把钱存好了,忽然的情况,就不那么可怕了。

并且不要把存款告诉儿子,避免儿子总是盯着,甚至索要保管权。只要老人不糊涂,自己管钱,理直气壮。

02

第二,要善待儿媳,就当女儿来养。

我的老家,把婆婆称为“枷娘”。

也就是说,对于儿媳,婆婆就像一条枷锁一样。

可见,在从前,婆婆都是居高临下的,对儿媳指手画脚。甚至是有的婆婆,可以安排儿子休妻。比方说,宋代的陆游,就被母亲要求,休掉了第一任妻子“唐婉”。

时代变了,男女都平等了。女人不再是男人身上的“附加财产”。

女人也会上班,读书,创业。掌握了一个家庭的半边天。

儿子是否孝顺,很多方面,还要听一听儿媳是建议。万一小家庭是儿媳管钱财,那么尽孝的事情,儿媳就说了算。

对儿媳好一点吧。人心都是肉长的,关系都是存在因果的。

具体 来说,老人帮忙带娃,让儿媳有时间去上班;是儿媳和儿子争吵的时候,老人要维护儿媳的安全。

学会倾听儿媳的苦,适当帮助儿媳的娘家。这份人情,在未来的日子,会回到老人身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第三,要及时分家,别和儿子一起住。

很多老人认为,一个儿子,没有必要分家。反正什么都是儿子的。

也有一些城里人,因为买房困难,那么一大家人,挤在一起。

其实,儿子成家之后,就要分家。

两代人的生活观念不同,习惯也不同,总有看不顺眼的地方。若是天天在一起,矛盾就来了。

分开住,有一定的距离,反而不会吵吵闹闹。

如果经济条件不太好,老人自己租一间小房子,哪怕是住在车库里,都会轻松很多。

还有一点很重要:一家人,都在一起,生活开销很大。并且说不清,到底谁要承担主要的生活费用。

有的儿子儿媳,每天都在家吃饭,但是不管开销,这会让 老人很难受。

分开了,儿子自己承担小家的费用,老人也就在经济上,轻松多了。父母和儿子,也不要每个月去算账。

04

第四,要随遇而安,做好走不动之后,随迁到儿子所在的地方。

从长远来看,很多老人要想一想,走不动的时光,应该如何度过。

老人健康的时候,在老家过日子,当然是很好的,有家乡味道,有亲戚朋友。

为了工作,很多年轻人外出,奔走四方,也是常见的。

很多年轻人,也许走出去,就不会走回家乡了。

这就带来了养老的麻烦:父母在老家,苟延残喘;儿子为了工作,不得不远走他乡。

想一想,儿子为了照顾老人,辞去工作;老人过世后,就找不到工作了,这是多可怕的事情啊。

记住“哪里的黄土不埋人”,老人应该顺从儿子的安排,能够随迁。

在儿子所在的地方,租房居住,或者去养老院。都是要接纳的。别把儿子太为难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5

第五,要关爱邻里,创造互帮互助的邻里关系,以防不测。

和我同住一个小区的张妈,对邻居非常热情。她帮忙丢垃圾,也会照看孩子。

张妈去买菜,还会顺便送邻居的孩子上学。

有一天夜里,张妈得了急病,拨打邻居的电话。是邻居送张妈去住院的,还垫付了费用。

若是等张妈的儿子从外地赶来,后果不堪设想。

远亲不如近邻。老人别以为儿子本事大,能通天。一些急事,还得靠左邻右舍。

在六十岁之后,老人时间宽裕了,帮邻居做点小事,主动问候,这就留下了人情牌。

老人和周围的邻居友善,随时可以得到关照,那么儿子在外地工作,也心里踏实。

最好是,把儿子的联系方式,也告诉邻居,坚持互相信任。

06

我们是60后,我们确实吃过不少苦,我们确实很老了。

但是我们坚决不倚老卖老,以为自己应该被社会爱护,应该得到儿子的孝顺。

没有什么是应该的,只有关系因果,用爱唤醒爱,用善回报善。

六十岁,是退休的年纪,也是谋划养老的开始。只要积极应对可能的问题,那就养老没有大问题。

不管你多有本事,也有走不动的那一天,有需要麻烦别人的那一天。

自古以来,独木不成林。独子呢?也一样。

唯有几代人通力合作,才能形成“众人”,互相托举。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