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姐的光影笔记

娜姐的光影笔记

关注
2.0万粉丝
1关注
1.1万被推荐
IP属地:黑龙江

1枚勋章

李娜,北京,水瓶座女文青。

  • 今天下午三点,我和吕同学出门看电影了。
    看完电影又去吃饭,回到家七点多了。我买了她喜欢吃的小蛋糕,捧着蛋糕盒雀跃地打开家门,她正在客厅和奶奶玩积木,我喊她,她不理我。我说,快看爸爸妈妈给你买了什么?她还是不理我。 我就回房间躺着休息了。 过了好一会儿,她玩好了积木,又玩剪纸,剪了一张小猪佩奇送给爸爸,然后跑到卧室找我。 我说,你终于想起妈妈啦!晚上妈妈在外面吃饭的时候,看到别的小朋友,可想你了。 她大声说,别想我! 我问,为什么呀? 她说,我都没想你,你别想我!
  • 给小汤圆买了新的橡皮玩具,里面有两个花仙子,她很喜欢。
    我让她给花仙子起名字。 她起了几个,我都说不好听。 然后她笑嘻嘻地说,叫娜娜怎么样? 我
  • 男人的丁克真不要轻易相信。
    葛夕这么好,这么有爱,如果有自己的小孩,把满满的爱给孩子多好。何必冷脸给男人洗内裤。
  • 看完最新一期《再见爱人》,我emo了。
    感觉再认真去分析什么,都毫无意义。我们都是他们play的一环而已。 杨子黄圣依这对。我看了第一期就写过,他俩都在浮夸地表演。看了新的这期,感觉他俩都放弃挣扎了,没想到流量全被素人吸走,大明星倒成了配角。那就干脆不演了。十指相扣恩爱了起来。 葛夕刘爽这对。我真的特别讨厌刘爽,因为他明明知道葛夕想要什么,就是不给,吊着她,PUA她。葛夕对他应该是有粉丝心态的,她崇拜他的聪明和毒舌。她有点不甘心的是什么呢?一是过去那么多的感情和付出。二是他的流量。 麦琳李行亮这对。我已经看麻了。今天有个新的感受是,麦琳真的是流量高手,她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傻,她精着呢。她就是有本事成为焦点成为话题啊。她的精明和世故,是不在乎什么体面,什么规则,也不按套路出牌,反正真金白银的好处拿到手,才是最重要的。 这三对都不会离婚的。 另外想说一句,人性经不起拿放大镜看。婚姻里的幽暗面也不足为外人道。有一些爱恨情仇,特别是陈年旧伤口,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不要再反复咀嚼,也不要再凝视深渊。我们更应该把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能量,用在发展自我。这句话,不仅对爱情,对亲情也一样。
  • 李庚希获奖之后,我才看了《我们一起摇太阳》,这么好的电影,真是后悔没有去电影院看。
    这部电影把绝症病人的生活和心理状态,描绘得特别准确。他们灰头土脸,焦灼,沮丧,敏感,愤怒,但是又异常顽强。更珍贵的是,极端残酷的处境里,人性的善意,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羁绊被放大,又格外温暖。 让我爆哭的一个片段,凌敏和吕途偷偷领了结婚证,从民政局出来的时候,遇到一个旅行团。戴着小红帽,喜气洋洋的游客们在饭店里吃团餐,凌敏就决定,借机办一次“婚礼”。 他们给每桌加了两个菜,陌生的游客们也乐于给这对新人送上祝福,他们笑得那么开心,那么开心,就像是我见过的每一个普通又喧闹的婚礼那样。可是,那一刻他们越开心,我越觉得命运的无情,他们那么年轻,却很快就要走到生命的尽头了…… 看这部电影,想起我现实中认识的患尿毒症的女孩。她是吕同学的发小,20岁出头刚工作时,就查出了尿毒症,开始了每周三次,每次四个小时的透析生活。 我第一次见到她,是2015年回大庆办婚礼。吕同学四个发小聚餐,她刚从医院透析出来,就迫不及待到饭店找我们。因为长期患病,她的脸和身体都是浮肿的,但是她特别开心,眉飞色舞地回忆小时候的事,讲着讲着喘不上来气,她老公就带她回家休息。 她看起来是个活泼乐观的女孩。每次见面,都完全感觉不到她是个绝症病人的悲苦沮丧。后来我才理解,正是因为她的世界太小,她的日常就是去医院,她的朋友都是病友……所以她每次跟我们的短暂聚会,都特别特别开心。 我最后一次见到她,是2019年的秋天。她邀请我们去她家里吃饭。去到她家,她正在厨房做鸡翅,我特别惊讶。她妈妈说,没事的,她想让你们尝尝她的手艺。 吃饭的时候,她坐我旁边。我第一次注意到她的手臂,有很多红红的小鼓包,看着就很疼。她的脸和身体更加浮肿,讲几句话就大喘气,需要休息一会再讲话。我忽然有种不好的预感。可是那天的她,看起来还是那么开心,临别的时候对我们依依不舍。 其实认识她之后,我一直很怕听到那个消息。 最终还是在2020年的夏天,消息来了。我们回大庆参加她的葬礼。那是我第一次参加同龄人的葬礼。她妈妈的头发一夜之间白了,气若游丝地跟我们复述她最后的时刻,然后重重叹口气说,“36岁,也叫一生”。 是的,她的生命永远定格在36岁了。 因为没有孩子,她的骨灰没有土葬,被撒进了江里。
  • 看了一部好电影,开心了一个周末。
    最近业余时间都在得到APP听施展的《中国史纲》和顾衡的《欧洲史》,先构建一个宏观的框架,再去细细研究我感兴趣的微观部分。 对于历史,我更感兴趣的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为什么发生。 求知欲依然是我生命的源动力。好开心啊。
  • 《山花烂漫时》让我爱上了宋佳,因此第一时间去看了她主演的新电影《好东西》。看完之后很开心,好久没在电影院看过这么有趣的电影了。
    我很喜欢它的气质。它是浪漫的,轻快的,但内核又是严肃的,锐利的。 《好东西》讲了什么东西呢? 英文名《Her story》点题了,它讲的是女性故事。更准确地说,是女性的处境。 宋佳饰演的王铁梅是个上海的单亲妈妈,她原本是个新闻记者,但是纸媒江河日下,她只能放弃新闻理想,在失业六个月之后,去了前实习生的新媒体公司当编辑。 电影的开头就描述了她的生活现状。没钱,没房,没男人。她带着9岁的女儿搬家到租金更低廉的老房子,女儿抱怨没有电梯,她说莓莓的腿又细又长就是爬楼梯练出来的。 钟楚曦饰演的小叶是个歌手,也是王铁梅的新邻居。她夜会男网友,回家的路上被变态跟踪,铁梅帮她解围,因此两个人成了朋友。 小叶会帮铁梅带孩子,也会邀请铁梅母女去看她演出,还介绍了乐队的鼓手小马,教小孩打鼓。 鼓手小马爱上了铁梅,前夫也频频现身想要挽回铁梅。有趣的是,铁梅睡了小马,冷眼旁观两个男人为她大打出手,为她比拼谁读了更多的上野千鹤子。 这部电影最精彩的部分,其实不是讲故事。 而是营造了一种轻松幽默的氛围,在这种轻松幽默的氛围里,女性的种种处境被看见。女性作为命运共同体,她们承受的显性或者隐性的伤害,她们的痛苦,她们的坚韧和强大被表达。 聊聊我喜欢的几个片段。 我最喜欢的片段,是小叶教小孩辨认声音。 小孩戴着耳机,听到的是暴雨的声音,打雷的声音,挖掘机的声音,海豚跃进大海的声音…… 电影用蒙太奇的方式告诉我们,这些声音是铁梅在厨房煎鸡蛋的声音,用力抖衣服的声音,收拾玩具的声音,把要洗的蔬菜扔进盆子里的声音。 这样的表达真是又浪漫又令人感动。 还有一片段,铁梅请一桌人吃饭。 小孩给妈妈倒了热水,很自然地说你快流血了,不能喝凉的。小叶就很感动,觉得没有人记得她的生理期。又聊起少女时期的“月经羞耻”,以及原生家庭带来的忽视与伤害。 大家都没有什么怨恨愤怒,更多的是,淡淡的调侃,和时过境迁的恍然大悟。 另一个片段,铁梅刚开始加入新媒体,直播卖货的时候,觉得非常羞耻,她会用书挡着脸。 但是到了后来,她没有任何心理包袱了,和其他直播一样声嘶力竭地卖货,浮夸地表演为了折扣和品牌方撕X。 她真是有一种灵活的韧劲,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 最后一个片段,是小孩作为特邀鼓手去现场演出。 临上台的时候她有点害怕,躲进柜子里不肯出来。后来她贡献了完美的表演。但是她也因此发现了自己并没有那么热爱打鼓,但是也没关系,尝试过了,才能更清晰地了解自己。 允许软弱,允许试错,这是多么宽阔的理解。 这部电影的笑点和泪点都很多。因为它看似轻松幽默,其实表达的内核是严肃而锐利的。尤其是女性处境中琐碎的,幽暗的,不堪的部分。 特别可贵的是,导演在表达中的克制。 她不煽动情绪。不制造焦虑和两性对立,更不歌颂苦难。她也不标榜自己是什么主义,甚至对于“女性主义”有着微微的反讽。 这种克制的背后,其实是一种温柔,是对世事更宽阔的理解。也是一种乐观,是对女性坚韧和强大的极致肯定。 王铁梅并不是什么完美主角。 她爱女儿,也常常对她咆哮。她热心帮助邻居,但是也会妈味地对她说教。她失落于新闻理想,但做自媒体之后,也很快变成“无情的涨粉机器”。她讨厌恋爱脑,但是下一秒就对男鼓手动情了。 王铁梅最大的魅力是,她是一个脱离了客体凝视的,回归女性自体的人。她的情感,她对事物的判断,都是从“我”出发的,她尊重自己的感受,她爱自己,她是她人生的主角。 不完美,但是真实。 当女性可以真正活得真实,她的内在就会充满了力量。内在充满力量的人,放在任何环境里,都可以如野草一般蓬勃生长,拥有强悍的生命力。 最后我想说的是,宋佳真的太灵了! 她诠释的王铁梅,一个境遇并不怎么好的单亲妈妈,一点也不苦情,她有着蓬勃的生命力,充满了女性魅力,她的生活甚至是浪漫的。 宋佳让人完全信服。 宋佳的好,在于她看似拥有着极致相反的特质。 比如端庄和性感。 比如成熟和天真。 比如严肃和灵活。 比如理性和感性。 比如温柔和粗暴。 她的底色,其实是坚韧和宽阔。 王铁梅这个角色,让她尽情释放了这些矛盾的,极致相反的特质。她不仅表达着人性的真实复杂,人生的明亮与幽暗,也展示出了她最核心的魅力所在。那就是无论人生境遇如何,她都不悲情,不自怜,她爱自己,相信自己,她也能发现这个世界的可爱之处,并与之轻松相处。 看完电影,感觉真是一次很快乐的“飞翔”。也让我恍然明白,在这个舆论环境特别紧张和交流的时代,其实面对人生,我们真的可以轻松一点。 人生境遇本来就是起起伏伏,作为女性可能会遇到更多的挫折与困境。不要害怕去经历,不要害怕爱,不要害怕受伤。 更不必顾影自怜。 我们甚至可以有点“游戏”的态度。别那么较真,也别那么较劲。去做你认为对的,值得的,和开心的事。 一切的经历都是收获,都丰富了你的人生体验。
  • 看完《再见爱人》最新一期,感觉终于可以写写李行亮了。
    因为之前他的人格面具太厚,太过在意自己的“好人”人设。而这一期他终于不装了!也终于有了一丝裂缝,得以让人窥探到他真实内心世界的一部分—— 节目组设置了一个游戏环节,让每位嘉宾指出自己心中最理想的伴侣。在座的男嘉宾,杨子和刘爽,都指了自己的妻子。只有李行亮,指的是葛夕。 麦琳当场就情绪崩溃,委屈难过到离席。 事后所有人都劝他去安慰麦琳,但是他非常不情愿,甚至还把葛夕叫出去说,我当时指的不是黄圣依,是你。 他的解释是,他不是觉得葛夕适合做他的伴侣,他的意思是,葛夕对刘爽做的那些事,他是非常羡慕的。 李行亮的这个举动,其实很“炸裂”。因为他知道会搅动舆论,也会让麦琳情绪大爆发。 但是他为什么还要做呢?他自己的说辞是,玩游戏太投入了。 我梳理了他几个层次的心理动力: 第一,他的情绪压抑到极致了,他在报复麦琳。 旅行和拍摄进行了七八天,在过去的七八天里,李行亮一直是情绪稳定,逻辑清晰的,甚至可以说,对麦琳也是照顾有加。但是他维持这样的形象,是有心理成本的。 这个心理成本是,压抑自己的真实情绪,对外界保持高度的专注,警觉,和顺从。 可是“画像事件”之后,麦琳一直跟他冷战。他那时是想要安抚她的,有一个细节,他早餐帮麦琳剥好了鸡蛋,但是麦琳没理他。 还有一点,我觉得“画像事件”麦琳的表现,也让他有点没面子。他觉得麦琳失态了。 所以情绪累积到了一定的程度,他借机爆发了。 第二,他也确实想表达自己的真实痛苦和需求。 我能理解他指葛夕的真正用意是,他想说葛夕能够真正关心刘爽喜欢什么,会陪他做他喜欢的事,会为他制造惊喜。他也需要伴侣这样的看见自己,爱自己。 可能他在家庭生活中,也无数次表达过自己的需求。但是麦琳是听不进去的,他每次的表达,麦琳都当成了对自己的不满,然后要么委屈诉苦,要么强势压制。 “不能表达”需求,对李行亮来说,是真实的痛苦。 当一个人不能表达需求的时候,他在关系里是压抑的,也是没有能量去爱对方的。所以李行亮对麦琳的情绪,越来越冷漠和无视,因为他也没有解决他内心的痛苦,他没力气了,也没动力了。 他不想再去配合她维持“表面的和平”,他想正视问题,拆解问题,解决问题。 第三,也是最残酷的一点,他们婚姻的权力格局发生了变化,麦琳全面失势了。所以他没什么好忌惮的,就放飞自我了。 我想详细解释一下第三点。 李行亮和麦琳的婚姻,非常“传统”。两个人相识于微,彼此相爱,她陪她追逐梦想,最终他功成名就,夫贵妻荣。 我完全相信,他们最初是深爱过的。他们也是三对夫妻里面,最真实和简单的。 但是,婚姻也是一种人际关系,爱的背后也隐藏着价值。 在他们婚姻的最初,麦琳对李行亮来说,最大的价值有两点。 一个是性魅力和生育价值。 一个是照顾他和勤俭持家的价值。 理解了麦琳对李行亮的核心价值,也就理解了,为什么现在的麦琳,会特别有容貌焦虑,为自己的脸和身材而自卑。会特别强调,她生孩子带孩子,勤俭节约过日子,没有她的节俭就不可能买大房子。 因为她就是在一遍遍强调她的价值。她的功劳。 残酷的是,她的这两方面价值都在贬值,甚至可以轻易被取代的。 现在的麦琳不再年轻美丽,性魅力在衰退。李行亮有钱了,儿女双全了,也住上大别墅了,不需要再节俭了。 所以麦琳非常非常焦虑。 她的焦虑,会驱动她更加严苛地控制李行亮,会从生活的细枝末节中去寻找他不再爱自己的证据,也会因为外界一丝一毫的风吹草动而更加自卑。 李行亮这边感受到的是什么呢?是麦琳密不透风的强势控制,随时随地发疯的情绪化。他只会更加冷漠,更加逃避。 他的冷漠和逃避,会让她更加感觉不到被爱。然后控制和发疯,进一步升级。 这样的两种内心模式,形成了痛苦的恶性循环。 其实麦琳没有搞明白一件事。 李行亮现在最在意的,并不是伴侣的性魅力和持家能力。时移世易,环境变了,人的需求也是会变的。 他现在需要的是,麦琳能看见他,理解他。他们也有足够的资源,过更加轻松和快乐的生活了。 而李行亮也没搞明白一件事。 麦琳的强势,情绪化,无理取闹,是因为她太自卑了,自我价值感太低了。她走到了一个迷茫的,失去方向的人生阶段。她的内核是空的,她的整个人生失重了,她时时刻刻活在恐惧的阴影里。 他没有看懂她的恐惧,他只是认领了她的疯狂。 其实他应该陪她去寻求专业的帮助。比如心理咨询,比如职业规划。孩子上幼儿园之后,女性最好是能重新进入社会。工作带来的不仅是收入,还有自我价值感,跟社会的链接,以及建立更大圈层的社交关系。 第一次写他们的时候,我说过,他们两个都太想做好人,处理不了自己的负面情绪,也不敢面对自己的真实需求。 现在我依然这样认为。他们就是认知不够。 为什么这个节目里,他们俩被网曝得最厉害?因为其他两对更精明,他们太懂观众想看什么,太懂怎么维持人设和流量了。而李行亮和麦琳相对简单,袒露太多真实的东西。 我做自媒体八年,我明白一个真相是,观众喜欢的从来不是真实,而是被精心包装设计过的真实。 所以当他们把婚姻中的琐碎,人性中的不堪,展示在公众面前的时候,公众给予的反馈从来不会是理解和同情,而是势利与慕强。 他们的悲哀也不是被骂。 而是两个同样内在虚弱与匮乏的人,不仅给不了对方想要的爱。还会因为自身的认知水平不够,看不清问题的底层逻辑,因此一次次推开了对方,也伤害了自己。
  • 晚上出门散步的时候下雨了。
    但我们还是打着伞走完了12000步
  • 侯佩岑在微博分享自己曾经做过一个“你是谁”的测验。
    同一个问题“你是谁”问了八次,写下八个答案然后逐一删除。她最后留下的答案是:我是我妈妈的女儿。 最后她才意识到,她把妈妈排在了第一位。 “那样的自己,跟妈妈的关系是不健康的,我用无形的内在誓言,把跟妈妈的关系用枷锁绑了在一起”。 这次她主持《再见爱人》,也感慨说,她在麦琳身上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她看到的,可能是同样的焦灼,控制,讨好。那么渴望爱,又那么恐惧失去爱。她们的内在,都是敏感的,紧张的,压抑的。也都很喜欢用外在的矫饰,来掩盖内在的破碎失落。 她这一生最重要的功课,最刻骨铭心的关系,其实不是爱情,而是她和妈妈的关系。 侯佩岑曾经带着妈妈和老公,上过一个综艺《婆婆和妈妈》。 哪怕综艺有大致的剧本走向,但在亲密关系相处的细节中,依然可以窥见一个人性格最隐秘最真实,最无法表演的部分。 侯佩岑的性格底色里有很强烈的“控制欲”和“讨好型人格”。在她和她老公黄柏俊的相处中主要表现是“控制”,和妈妈的相处又变成“讨好”。 来看两个小细节: 第一个细节,黄柏俊在打工作电话,侯佩岑问他要不要吃东西,吃面包还是鸡蛋,来来回回问了好几次,黄柏俊说,你决定就好。 进了厨房之后侯佩岑还是不放心,又出来问,黄柏俊说,都可以。 侯佩岑做了烤面包和炒蛋,刚开完工作会的黄柏俊马上说太好吃,辛苦了。可是侯佩岑看他没有吃鸡蛋,问他为什么不吃,你是觉得不好吃吗? 很多网友都觉得侯佩岑太啰嗦,太令人窒息了。 其实这是控制欲的表现,她希望一切都按照自己内心的设定运行,问老公吃什么,就是要确定的答案,她听不到别人说“都可以”,也看不到别人正在忙着开会。 更有意思的是,他们吃饭的时候聊到正在开着的香氛精油,侯佩岑问黄柏俊什么感觉,黄柏俊说很香。她又提示他说,有没有大自然的感觉?黄柏俊还是说,就是觉得很香。 侯佩岑的表情一言难尽。 其实她想要听到的,是她内心设定好的答案,她总是想提示对方说出那个答案,否定对方的真实感受。 第二个细节,侯佩岑妈妈来了之后,吃完饭要跟着电视跳操,侯佩岑陪着妈妈一起跳,把黄柏俊来拉着一起。 很明显,黄柏俊不想跳操,他象征性地陪了一会儿之后,就找借口回房间躺着刷手机了。 侯佩岑发现老公溜了,赶紧去房间把他揪出来,还质问他为什么不跳了,黄柏俊说不想跳,但是不行,侯佩岑让他必须陪着。 侯佩岑讨好妈妈的细节还有很多,比如说妈妈刚说口渴,侯佩岑就责怪老公没有立即去倒水,主动提出晚上要跟妈妈睡。 妈妈给黄柏俊捏了会肩膀,侯佩岑马上紧张地怪他怎么可以让妈这么辛苦。 “讨好”和“控制”是一体两面的,它们的核心其实都是权力,是自我能量的扩张和压缩。当一个人身处的环境,需要他处处讨好的时候,那么被压抑掉的自我能量,必然会在他感到放松的环境里,加倍释放出来。 翻侯佩岑的八卦时,我还留意到一个片段,说她妈妈对她要求非常严格,有一次她睡觉晚了,妈妈问她说什么还没睡,她反问了一句,你不也没睡吗?结果妈妈就把一杯牛奶浇到她头上。 侯佩岑的妈妈是台湾著名的小三,但她用超越自我的方式来培养女儿的。侯佩岑从小用品牌包,读名校,交往的都是权贵,当年和周杰伦恋爱是唯一一次叛逆,她的人生轨迹是被精确地设定好的。 这种偏执的控制里,其实又何尝没有隐藏着侯妈妈对自己人生的弥补心态呢? 这样的母女关系,当然是不健康的。 因为这样的关系,本质上是“寄生”——妈妈用自己的意志,塑造和控制女儿,就好像寄生在女儿身上,重新活一遍。 被妈妈寄生的女儿,感受也是复杂的。 一方面,她会对妈妈特别愧疚。觉得妈妈为自己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付出了一切。 另一方,她又会觉得压抑,会感到能量被吸食了。妈妈时时刻刻在控制自己,这样的控制会内化成对自己的挑剔和攻击,所以事事都会要求自己做到完美。 被寄生的女儿,还有一个很难察觉的隐秘心态是,对妈妈的恨意。她们会用讨好妈妈的方式,来隐藏或转移自己的恨。 人们喜欢谈论侯佩岑的高情商,执着于为她和周杰伦的那段旷世恋情唏嘘。 但是她这一生最重要,最紧密,最刻骨铭心,最盘根错节的关系,依然是她和她的妈妈。她们共同曾走过很长一段路途,早已经是命运共同体,她们联手改写并不友好的那一部分命运,也深刻地在彼此身上体验到强烈的爱与恨。 她没有多余的心力和能量,去爱一个男人。因为爱,是最无目的,最不受控制,也最需要自身有爱,有智慧的。 理解了这一点,也就理解了,为什么她和周杰伦注定不可能走到一起。 因为他们其实有着非常相似的命运和性格底色。 他们相遇的时候太年轻,同样的优秀,耀眼,很容易互相吸引。但是也正因为光鲜的表象之下,内在的敏感,自卑,紧张和压抑,也是如出一辙。他们很难成为彼此的那束光,照亮对方走出内心深处的阴影,而是被双重的阴影吞没。 后来他们的婚姻,其实各自也都找对了人。 功成名就的周杰伦,遇到了年轻的昆凌。糖水般的女孩,永远仰视他,听从于他。 抖落了一身星光的侯佩岑,“下嫁”金融新贵黄柏俊。稳定,钝感的男人,永远包容她,在情绪上稳住她。 他们在各自的婚姻里,最大的需求都是安全感和轻松感。 他们得偿所愿,殊途同归。
  • 上周末和吕同学一起去买菜,给他讲了下《再见爱人》里的麦琳和李行亮。他说,这不就是我们认识的某某和某某吗?
    他还提供了一个我没想到的视角。今天就跟你们八卦一下。为了方便叙述,当事人简称A和B。 AB也是相识于微,只不过俩人是相亲认识的。 A个子高,漂亮,很会打扮,热情主动。只是学历低,中专毕业,是一家私企的销售员。 B木讷男,长得普通,大学毕业。当时在老家体制内工作。 AB认识之后,火速恋爱结婚生子。婚后A就辞职做全职主妇了。刚开始日子比较清贫,但是B是个有学识和胆识的人,辞职转行,自考等等,很快自己创业成功,又带着A去了大城市定居。 现在AB都40多快50了,两个孩子也都成年,在一线城市有两家公司,N套房产商铺,国外也买了别墅。 A的风格和麦琳有点像。层次不高,爱说谎,市井泼辣,会给自己立人设,卖惨装可怜,颠倒黑白是非。控制欲强。掌控家里财政大权。特别特别在意自己的性魅力。 我前几年因为一点合作关系,去过一次B的公司。当时A也在,她几乎每天都要去B的公司查岗,给自己印了个title是主管,第一次见面盘查了我半天。有意思的是,我还看到她和公司里的男同事开暧昧玩笑,动手动脚。 …… 吕同学给我提供的一个视角是,为什么大家都觉得A配不上B,但是他们婚姻一直很稳定?因为B也离不开A。 可能B的公司,一些脏活累活,一些见不得人的事,需要可靠的自己人来做。这个人就是A。 比如用一些非常手段,打通关系啊,送礼啦。还有一些得罪人的事,B不方便亲自出面,都会让A去做。 他们之间其实是固若金汤的利益共同体。 一个人不肯离开一段关系,不管他自己说得多么痛苦多么可怜,本质上都是因为他留在这段关系里,还有好处。只是有些好处,是比较隐蔽的,外人可能无法轻易察觉的。 麦琳现在被全网骂,对于李行亮来说,她其实还是有很难被取代的价值的。他不会轻易离婚,哪怕他也有他的痛苦。 A和麦琳都是不讲规则的人。但这就是她们能从底层闯出来的一个重要原因。越是底层社会,越不能讲规则,底层太讲规矩只会被欺负。 而李行亮也好,B也好,都算是精英,但是他们在事业初期,可能正需要不讲规矩的另一半,帮他们完成原始积累。
  • 1,
    在一个雾霭蒙蒙的阴天,看了《入殓师》。 以前不敢看这种类型的电影,但是看完之后,觉得很暖,很温柔。 主角小林大悟真是个温柔的人。面对逝者,他耐心,细致,庄重。对生命充满爱与敬畏。 印象最深的一次入殓,他为女逝者化妆的时候,问逝者的丈夫,她最爱的口红颜色是哪个?丈夫茫然不知。可能妻子活着的时候,他根本也不会关心她用什么口红。入殓完成之后,这位丈夫感谢小林,说这是他妻子最美的一次。 还有跨性别者留男。小林为他入殓的时候,发现她美丽的女性面庞之下,竟然是个男儿身。于是他问留男的家人,为她化男妆还是女妆?家人决定化女妆。可能直到永远失去了这个孩子,父母才真正接受了她是个性别者的事实。 2, 日本人的死亡观和我们很不一样。我喜欢的作家村上春树说,“死亡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他们既不刻意回避,也不觉得过分恐惧,只是平静,坦然的哀伤。 仿佛生命的谢幕,也是一种美学。 影片中让我泪目的一幕,一位老太太入殓的时候,孙女说,要给奶奶穿上她喜欢的丝袜。 3, 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启发,不仅仅是学会好好告别。 更重要的是,只有一个人思考过死亡,才会明白怎样好好活着。 我们都是偶然来到这个世界,也终将必然跟这个世界告别,如何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渡过这短短几十年光阴,才是最重要的事。 允许自己做自己。也允许别人做自己。 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真正深刻地,热烈地活过,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愿望,淋漓尽致地体验过生命的喜怒哀乐。最后离别的时候,才能无悔,无憾。 4, 这部电影也讲述了原谅,讲述了梦想和现实。 小林最终通过为父亲入殓,发现父亲后半生穷困潦倒,并且没有忘记过他。他解开了自己的心结,终于不再怨恨父亲的出轨和抛妻弃子。 另外,小林梦想是演奏大提琴,却阴差阳错成为一名入殓师。可能这就是大多数普通人的生活,梦想无法养活自己,但它是平凡现实中的一束光。小林在失意迷惘的时候,都有大提琴和音乐陪着他,拥有这样的光,其实他已经非常幸运。 5, 最后,我不太喜欢的一点,是这部电影里,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关于这一部分,等周五写李行亮的时候会提到。 总之,瑕不掩瑜,是一部优秀的电影。 推荐给大家。
  • 今天和吕同学一起去买菜,和他聊了聊李行亮麦琳,想起我们生活中也认识类似一对夫妻。
    然后吕同学讲了一个我没想到的观点,我发现直男的解读还挺有意思的。 明天的选题有了,哈哈哈。 买了一条鲈鱼,五只螃蟹,三斤牛肉,还有蔬菜水果鸡蛋杂七杂八, 一共才花了300多。 忽然感觉在家做饭好省钱。 昨天在西贝点了一个儿童餐,一份牛肉 ,几个烤串,两个蔬菜,一份筱面,两杯饮料,也花了300多快400。
  • 麦琳为什么退掉女儿的衣服,因为那是李行亮买的,她在立威,她在告诉全家人只有她才有决定权。
    看了抢鲜版之后,真的觉得她不善良,嫉妒心重,报复别人,像个小丑一样。
  • 看了最新一期的《再见爱人》,发现麦琳的心理问题,比我预估的还要严重。
    在《麦琳李行亮,到底有什么问题呢?》这篇文章里,我讲过,她和李行亮都是被自己的“好人”人设困住了,不敢承认自己真实的欲望,不敢面对自己人性中“坏”的那一部分。 他们的婚姻问题,本质上是自我成长的问题。 看了这一期的“画像”部分之后,我似乎才真正触摸到麦琳的心理世界。 她是那么焦虑,自卑,讨好。又那么封闭,破碎,虚弱。 善于伪装自己的坏情绪,然后又因为别人没有察觉到自己的情绪,而滋生出巨大的委屈感。 她的内心世界,是时时刻刻紧张的,高压的,挫败的,充满着自我攻击。这样的黑暗情绪能量,她无法疏解,无法消化,最终指向了对别人的攻击。 我们先看看发生了什么。 节目组请了画师给各位嘉宾画像。画师是看不到嘉宾的脸的,他要画两幅画:一幅画是嘉宾自己描述的自己,另一幅是妻子或丈夫描述的自己。 其实最终画得好不好看并不重要。意义在于,通过对比两幅画,可以试试观察对方眼中的自己,和自己对自我的认知,有什么不同。以及双方对于彼此印象深刻是什么,最在意的是什么,从而更进一步了解真实的对方和自己。 麦琳看到画的反应很有意思。她觉得画得丑,但是大笑着自嘲,她用情绪高涨的大笑,来掩饰自己的悲伤失落,然后李行亮没有发现她情绪不对劲,她又觉得委屈。 因为委屈,她对李行亮发起了攻击。她觉得自己对李行亮这么好,他为什么还孤独,还让画师把自己的画像画出孤独的感觉。 她觉得更委屈了。 可是她所有的真实情绪,又没有拿出来跟李行亮好好沟通。包括后来回到了住处,李行亮似乎也觉察到了不对劲,问她是累还是emo了?她再次掩饰了自己的真实情绪,说是累了,拒绝了坦诚沟通的可能。 心理学上有“真自我”和“假自我”的概念。 当一个人拥有“真自我”的时候,他的自我是坚实的,稳定的,有弹性的。他能够看到自己,也能看到别人。 当一个人的自我是“假自我”,他的自我是虚弱的,破碎的,不稳定的。极其容易因为外界的风吹草动,而在内心引发情绪的风暴。他在关系里,也无法看到别人,只能看到自己。 很明显,麦琳的自我就是“假自我”。她特别需要外界的评价体系,来确认自己是好的。 她很焦虑,很紧张,精神常常处于高压之中。因为她时时刻刻都在和外界做对比,所以也时时刻刻觉得挫败,觉得自己很差劲。 她的心理发展水平,还停留在“自体”的阶段,她看不到外部的真实世界,她头脑里只有一个幻想中的外部世界。 她甚至有一点“全能自恋”的幻觉。全能自恋的意思就是,只要我有一个念头,世界就该满足我。所以她那么委屈,觉得她的真实情绪,李行亮永远不懂得。 理解了她的内心世界,也就理解了她那些不合常理的行为。 比如,她和杨子,刘爽两位男士聊了一整夜,是有点越界的。 她的真实心理是,在通过和两位男士的勾肩搭背的夜聊,建立一种虚假的亲密感,一种虚假的“我很受男性欢迎”的自恋感。 比如,有次在车上,聊起葛夕玩跳伞和翼装,黄圣依会好奇这件事,进一步问葛夕去哪儿玩。而麦琳的反应是,我就没有什么兴趣爱好。 她对外界世界是没有兴趣的,永远把话题拉回自己身上。因为她真的看不见别人,只活在自己封闭的一元世界里。 再比如,因为衣服而吵架,李行亮扔掉自己的衣服,情绪低落了一个月。她居然说她完全不知道。还有买青团事件,别人都觉得她过分了,她却哈哈大笑。她跟真实世界,其实是失联的。 写麦琳,我从来不想骂她,只是想试着理解她,理解之后我觉得很可惜。 因为,她的痛苦是真实的。而她的痛苦,并不仅仅是因为全职妈妈身份,和婚姻里不够被爱和理解带来的。 她的痛苦,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自身的心理和人格发展水平,和认知水平不够带来的。 我感到可惜的原因是,人们常常觉得决定一个人内心幸福感,是金钱,美貌,爱人,儿女等等外部要素是关键的。所以大多数人都在拼命向外求。 真相是,一个人内心的平静和喜悦,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满足感,更多的是来源于内在的修行。来自于内心世界的真实,稳定,强大,有序。 我甚至觉得,在麦琳的故事里,外部境遇的改善,反而是让她内心越来越失衡和痛苦的原因。 因为,当她只是一个底层销售员的时候,她的环境和圈层,也都是同类。她在那样的境遇里,因为漂亮,因为有一个浪漫的音乐人爱人,反而是有优越感的。 随着李行亮事业的发展,他们的物质条件和社交圈层都提升了。他们现在的圈子里,更多的是比她更漂亮,更有钱,更优秀的人,她对比的对象改变了。内心却没有成长,没有建立稳定的“真自我”,所以心理更失衡更痛苦。 如果我是麦琳,我可能会立即去做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减肥。 她其实特别在意自己的胖,一遍遍去问别人自己胖不胖,与其通过别人的安慰来获得虚假的满足感。不如正视胖这件事,只有正视,才能改变。 我没有容貌焦虑,也一直认为各种身材都有各自的美,关键是当自己介意的时候,就应该试着去改变。在改变的过程中,也会因为做成了这件事,建立更强的自我掌控感,带来积极的心理能量。 第二件事是,学习心理学。 一个人心理不健康,容易被外界刺激,总是有很多的负面情绪,比如暴怒,比如委屈,一定不要试图从别人的爱里来疗愈。 谁痛苦谁改变。 只有自己能够疗愈自己。 去学习心理学,去抽丝剥茧地弄清楚自己心理模式和心理动力的来路,肯定会有很痛苦的部分,但是只有弄清楚了,才会有自我疗愈的可能。 愿她和无数的她,终获自信,舒展和自由。
  • 立冬。
    我和吕同学出来吃火锅,小汤圆和奶奶在家吃面条。当她知道爸爸妈妈要出门的时候,特别开心地假笑着跟我们说再见。 这个小朋友已经到了爸妈不在家很开心的年龄了吗
正在载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