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话史

执笔话史

关注
129粉丝
1关注
2024被推荐
IP属地:广东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16枚勋章

执笔话历史,与你一同,穿越古今,品百味人生。

  • 其实,魏延的子午谷奇谋需要一个前提:就是当时驻守长安的是夏侯楙就是个不学无术之人,根本看不到子午谷这条路。
    诸葛亮不同意,就是因为子午谷是兵家所谓绝地,夏侯楙是傻,但只要他手下有一个明白人,那魏延和5千精兵就交代在里面了。 并且,十日内快速通过子午谷,诸葛亮认为时间上风险太大。不能把有用大将和精兵投入无用之绝地,搏一把死活。 而且既便魏延攻下了长安,他只有5千人,能否在蜀国主力大军到达之前守住长安,也是个大问题。 李靖敢以3千人突袭突 厥,是因为后方大军3天内必到,诸葛亮能在短时内横扫关陇?接应魏延!如果不能,那子午谷奇袭就成功了又能如何? 而且,李靖是主帅,他死了按照军法,身后六道总管皆斩,而且恶阳岭东并无突 厥堡寨。 诸葛亮可没有把握遂次攻克沿途军垒,按期抵达,如果能,那子午谷则又变成多此一举了。 所以,诸葛亮肯定以正路为主,稳扎稳打。 并且,使用奇谋的条件:输得起或者无路可退 关键是能不能输得起,但凡用奇谋的都是已经退无可退只能一搏了,蜀汉输不起但还有退路,所以不必用子午谷奇谋。 曹魏输得起,所以邓艾能放心大胆的偷渡阴平,反正输赢都不会影响大局,官渡之战曹操已经退无可退除了赌一把之外没有别的选择。 而拿魏延去实现子午谷奇谋的难度和邓艾偷渡阴平相比,无异于我和王思聪拿100万买福彩。 回到开头,高迎祥完全没有必要这么选这条路,本来自己还有优势,结果一把赌输了直接全赔进去了。
  • “子午谷奇谋”靠谱吗?明朝大将拿5万人揭晓答案
    2023-09-25
    16跟贴
  • 曹操手持宝刀,踱步直瞄董卓后心,眼睛一眯,刀往前一递,突然间董卓一个翻身:“孟德何为?”曹操马上跪倒在地,右手一翻腕子,左手一托:“恩相,孟德前来献上宝刀”董卓眉开眼笑:“啊?!好刀!”
    曹操刚从司徒王允那借来七星宝刀,次日便带着宝刀直奔相府。 他骑着马来到相府门外,甩镫离鞍下马。看门的人一看是曹操,赶紧迎上前来:“哎哟,曹将军您来了,刚才相国还问呢,说您今天怎么来晚了。” “哦,相国干吗呢?”“在后面锦阁呢,您赶紧去吧,问您两回了。” “烦劳替我通禀一声啊?”“不用了,您常来,请进请进。”曹操把马拴好了,然后迈步进了相府,直奔锦阁,身上可带着七星宝刀呢。 曹操在锦阁外往里一瞧,董卓正坐在锦阁之内。有一张床,这床是什么床呢?跟今天的罗汉床差不了多少,左边有帮,右边有帮,背后也有帮。 董卓坐在床上正然批阅奏章,旁边站着吕布吕奉先,按剑而立。 曹操见状思考:吕布在这儿,我压根没法儿施展,我若当着他的面儿抽刀而出,那岂不是董卓没死成,我倒先死了。 他一路打量着四周状况,走进锦阁,躬身施礼:“曹孟德拜见恩相。”“孟德,你今儿怎么来晚了?快来快来,想死我了。” 曹操迈步过来了。董卓一点手:“来来来,怎么来晚了?”“相国,马羸行迟耳。” 董卓一听:“哦?马不好,你早说呀。前几日正好从西凉进来了一百多匹好马,奉先,去给孟德挑一匹好马,快去吧。” 曹操听后心中一动!心里盘算:屋里只有你一人,那我就敢动手了。今天你插翅难飞!吕布回道:“遵命。”转身形出挑马去了。 听着吕布远去的脚步声,曹操知道机会来了,但他还在想着要怎样下手。毕竟,董卓腰大十围,膂力少比,仅凭两只手董卓就能抠住伍孚。 曹操正思考着要用什么办法把董卓刺死,自己还能全身而退之时。 结果上天直接给了个机会。 董卓因胖,久坐体累,把奏章往旁边一扔,顺势一歪,脸朝里,他躺下了!#董卓# 曹操双眼发亮:天赐良机!!! 曹操暗想:合着此贼该死,机会太好了。他轻轻把七星宝刀往出一抻,一点儿声音都没有,手捧这口刀,踱步直瞄董卓后心。 他眼睛一眯,刀往前一递,突然间董卓一个翻身:“孟德何为?”曹操马上跪倒在地,右手一翻腕子,左手一托:“恩相,孟德前来献上宝刀”董卓眉开眼笑:“啊?!好刀!” 正在这时,外边脚步声响,伴有马蹄声音,吕布拉着一匹马已然回来了。 董卓看着刀,只见这刀有一尺多长,上嵌七宝。非常锋利,不愧为宝刀,就递给吕布让他收起来了。曹操也解开刀鞘,一并拿给了吕布。 而后,董卓带着曹操出来看马,曹操谢道:“想骑一下试试看。”董卓就给了马鞍和缰绳,曹操牵着马就走出来相府,快马加鞭向东南而去。 @执笔话史 这番“孟德献刀”属实把曹操临危不惧、随机应变的性格给凸显了出来。#曹操# 首先,曹操来刺董卓,董卓一问,他说这匹马太瘦了,一会儿你给我一匹马,我还得骑着你的马跑呢。他当时不知道董卓给不给。 其次,他不知道董卓竟叫保镖吕布去帮忙挑马。 再者,当曹操准备成功瞬间,董卓的一个突然翻身。要搁我,直接就吓呆了,更别说还能现场组织语言,扯出个“别怕,俺是来献刀的哈。” 这足以见得,曹操临危不惧、随机应变,并且还有点运气,毕竟也就是董卓,要是换个人,估计历史都被改写了。 纵观历史,如“孟德献刀”这样戏剧性的事件似乎再无发生。 大抵是因刺客都抱着舍身取义的决心,一往无前,不成功,便成仁。除非再碰上董卓这样的呆鸟,难怪后来的刺客无人仿效,明代《三国演义》问世后,就更无人套用了。 这时的曹操,真可谓忠肝义胆,大智大勇。“若是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您怎么看?欢迎留言。 执笔话史,与你一同,穿越古今,品百味人生。
  • 曹操手持宝刀,踱步向前,谁知董卓惊醒,吓得孟德跪倒:特来献刀
    2023-09-24
    21跟贴
  • 子午谷奇谋靠谱么?明末闯王高迎祥用五万条人命验证了,此乃巨坑。老高在谋汉中攻长安的时候,想到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脑子一热,当场拍案决定,五万人从汉中出发,走子午谷道,直奔长安。
    结果走到子午谷那个口口,三河关的时候,发现啃不动。 子午谷就这么一个羊肠小道,三河关是个石头堆起来的城墙,堵在子午谷口口上,易守难攻,老张的五万大军,兵力又摆不开,只能用添油战术疯狂啃城墙。 而远在长安的孙传庭看到高迎祥走子午谷,发出了猪叫声,派重兵把子午谷长安这头一堵,再用三千精锐走斜道急行军绕后,把子午谷那头一堵,好家伙,高迎祥堵死在里面了。 高迎祥啃啊啃的,终于把三河谷城墙啃下来后,发现对面密密麻麻都是明军,坐在三河口后面等他来,心态崩了。悔不听丞相言啊!!!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但子午谷奇谋若想成功,需凑齐天时地利人和。 也就是说,1.天公作美;2.行军如飞;3.敌人够蠢;4.百姓拥护。 这就要求,1.蜀国当时有堪比现代的天气预报系统,和超越现代的天气控制技术。 这要是在小说里,或许诸葛亮有希望能做到? 2.压缩干粮、便携淡水净化系统、现代急救包都要配齐了。 据说汉朝时期是有了干粮、豆腐、馒头,但要说“压缩干粮”,还要等到明朝时期的“穿孔大饼”,不过也有人说诸葛亮发明了“博望锅盔”,不知真的假的。 3.不止夏侯楙足够胆小怯懦和愚蠢,其手下主要将官也都得够胆小、够愚蠢。 按照史评和小说演义,夏侯楙倒是的确够蠢,缺乏将才,但其手下,至少还是有几个能组织起起码的守城战的人的。 所有要求里面,貌似只有第4条还算可以,至少在诸葛亮初次北伐的时候,还是获得了当地百姓、大户相当程度的期盼的。 只可惜他一直没能实现足够的战略目的,还在一次次北伐中消耗了百姓对汉朝的期待和拥护。 子午谷的行进路线,《魏略》里有明确说明。 原文是“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 从卫星地图上看,目测距离应不低于千里,绝大部分都是山地。十天时间,千里跃进,每日至少行军百里。 我军就是山地急行军的记录保持者,轻装急进平均下来一个小时五公里。 魏延那一万人可是全副武装还得背着粮食,每日山地行军百里,天气情况先不考虑。简直就是吹牛。 除非他带的都是无当飞军,还得说无当飞军有一万人。诸葛亮北伐,本来就没多少人,您再抽走一万精锐,谁敢冒这险?#诸葛亮# 以正合以奇胜,那是在正面能挡得住的前提下用奇兵致胜,您一共没多少人又调走一万,剩下的人能挡得住谁。 您觉得子午谷奇谋可能性大吗?欢迎留言。 执笔话史,与你一同,穿越古今,品百味人生。
  •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靠谱吗?1400年后,明末闯王用5万人命解开谜题
    2023-09-23
    11跟贴
  • 子午谷奇谋靠谱么?明末闯王高迎祥用五万条人命验证了,此乃巨坑。老高在谋汉中攻长安的时候,想到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脑子一热,当场拍案决定,五万人从汉中出发,走子午谷道,直奔长安。
    结果走到子午谷那个口口,三河关的时候,发现啃不动。 子午谷就这么一个羊肠小道,三河关是个石头堆起来的城墙,堵在子午谷口口上,易守难攻,老张的五万大军,兵力又摆不开,只能用添油战术疯狂啃城墙。 而远在长安的孙传庭看到高迎祥走子午谷,发出了猪叫声,派重兵把子午谷长安这头一堵,再用三千精锐走斜道急行军绕后,把子午谷那头一堵,好家伙,高迎祥堵死在里面了。 高迎祥啃啊啃的,终于把三河谷城墙啃下来后,发现对面密密麻麻都是明军,坐在三河口后面等他来,心态崩了。悔不听丞相言啊!!! 其实子午谷奇谋几乎不可能实现,毕竟条件太严苛。 首先,天公作美,顺利通过子午谷,现实是峡谷内气候多变,暴雨那是经常事,这里还有加上魏军没有探马,关口守军严重薄弱,一击通关,满足这些,奇谋才刚开始。 其次,长安守军望风而降,就那五千人,想打长安城?你当城墙是沙子堆的,人家稍微一坚守,大批援军马上就到。 这里设想,长安百姓一心归蜀,守军毫无战斗力,看见蜀汉旗帜,直接跑路了,这算是拿下了长安城。 后续,迅速占领潼关(潼关的重要性不用强调吧,这里再次假设,守军直接溃逃),并且坚守住,只要你出现在长安城下,魏国必定迅速大军增援。 算他来晚了,长安失守,你占领了潼关,他必定猛攻,你要守的住,等待蜀汉援军到位,五千人守潼关加长安,这难度,难于上青天。 而且,想成功,上面少一条都不行。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那当初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怎么成功灭三秦的呢?原因有3个。 1. 韩信个人能力非常强。 2. 三秦地区三个王互相制约都使不上力,项羽又被拖到齐地平乱,韩信一鼓作气,直接吞掉三秦。 3. 刘邦在三秦有威望,一路过来百姓是夹道欢迎,而且天下未定,项羽当年在三秦做得又过火,死心塌地替项羽卖命的秦人几乎没有,不怕陷入拉锯。 魏延面对的是统一的魏国,本身实力就不如魏国,所有胜算全部放在认为对手会放水的预测上。 但事实上,魏延搞子午谷奇谋时魏国立国已久,有一大批死忠,但凡长安守将固守待援,魏延都没办法全身而退。 并且,时代不一样,韩信时期诸侯王多,心不齐,说不定明天就下课,谁还会分兵守刘邦? 诸葛亮北伐,魏军主守,区区几百人就可以守住子午谷,让魏延有去无回。 同时,韩信对手太弱,甚至连正规军都不算。再者,韩信又是头一个吃螃蟹的人,后世对暗度陈仓已经有防备,再想依葫芦画瓢基本不行。 而且,汉中盆底前往关中有五条道。 其中一条是水路,刘邦走的是那一条。水路运输成本非常低,运载量大。但刘邦平定天下20年后,那条水路断流了。刘备没有老祖宗刘邦那种天命了。 所谓奇谋,对手想不到才能称之为奇谋,对手能看到想到那就会变成送死。 所以“奇谋”在刚提出的时候有概率出其不意。但是时间一过,效仿者们基本都是灰头土脸。 您觉得子午谷奇谋可能性大吗?欢迎留言。 @执笔话史,与你一同,穿越古今,品百味人生。
  • 子午谷奇谋靠谱么?明末闯王高迎祥用五万人命解开谜题
    2023-09-22
    4跟贴
  • 演义中,为什么许多敌将碰到赵云都不战而逃?
    主要因为赵云生平谨慎,冲动的情况很少。基本上,熟悉演义的朋友们都知道,平常的赵云和“云大怒”是两个人。 一次是长坂坡,怀抱幼子,拼了命也得把刘禅送回去呀。 一次是杀高览,因为刘备危急,所以他也拼了命,一枪带走高览。 演义原文:“玄德正慌,方欲自战,高览后军忽然自乱,一将冲阵而来,枪起处,高览翻身掉马。视之,乃赵云也。玄德大喜。” 再一次就是汉水救黄忠,演义写道“云大怒,一枪捅死”,然后杀入重围,带着狂暴buff吓得张郃徐晃都不敢应战。 演义原文:“云喝问曰:‘蜀兵何在?’炳曰:‘已杀尽矣!’云大怒,骤马一枪,又刺死焦炳,杀散余兵。” 张郃看到同为河北四庭柱(颜良文丑高览张郃)的高览被秒掉,你知道他的心理阴影有多大嘛。 其他人不知道,但张郃、徐晃这种头脑灵活的人明白啊,谁知道赵云啥时候一下激动再爆发,白白丢了性命,所以能不打,坚决不打。 后两次则是触发“云大怒”的语言艺术。 韩德:一口老匹夫。“云大怒”,结果全家五口亡。 姜维:一声老将军。大战几十回合不分胜负。 但其他时候,你谁来我子龙都能跟你平手。#赵云#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执笔话史,与你一同,穿越古今,品百味人生。
  • 1363年8月,陈友谅起兵60万,与朱元璋在鄱阳湖决战。起初,陈友谅凭借高大坚固的战舰,打得朱元璋节节败退。眼见胜机出现,陈友谅欲用火攻速战速决。正当朱元璋船只连绵大火之际,不料,风向突然逆转。
    陈友谅出生渔民家庭,少时读书,略通文墨。幼时,曾偶遇一位高人,此人看过其祠庙后道:“后人定会富贵。”陈友谅心中暗喜。 其父陈普才虽以打渔为生,但非常上进,还随一人学艺多年。他就是袁州人彭莹玉。 当时,彭莹玉凭借一手“神水救人”的医术,四处招揽人马,聚众反元。 努力多年之后,彭莹玉与邹普胜共立徐寿辉为帝,国号“天完”,以此掀起南方红巾军的反元大旗。 在听完陈普才讲述彭莹玉的事迹后,陈友谅没有丝毫犹豫,也拉着他的弟兄们反元。 1353年,彭莹玉被杀,倪文俊成为了“天完”国的二把手。2年后,陈友谅携众来投,颇受倪文俊青睐。 倪文俊想着谋害徐寿辉,自立称帝。便让陈友谅驻守黄州,他自己则跑去汉阳。不料事情败露,他只得匆忙逃回黄州,打算依托小弟陈友谅,东山再起。 谁知,他低估了陈友谅的为人,也高估了自己在陈友谅心中的地位。 倪文俊一到黄州,陈友谅就以“叛徒”罪名将他斩首示众。没过多久,陈友谅便吞并了倪文俊的所有资源,从黄州守将,一跃成为“天完”的二把手。 同时,徐寿辉对他更是信赖有加。陈友谅仅用了两年,就成了南方红巾军的领头人物。 陈友谅一杀倪文俊,得到无数资源的同时,也凭借“忘恩负义”出了名。因此,陈友谅掌权后,急需立威。 1358年,陈友谅横扫江西诸州,半年内连下数城,声威大震。称霸了长江以南。 看似表面风光,实则内忧外患。 内忧,自从倪文俊死后,“天完”内部暗流涌动。明玉珍意欲进川,欧普祥主宰江西西部,赵普胜独霸安徽南部。 这三人,跟陈友谅都是面和心不和。 外患,陈友谅在池州争夺上,刚攻下不久的池州转瞬被朱元璋搞到手中,两次自此结下梁子。 陈友谅为了找回场子,让水师大将赵普胜终日侵扰池州,搅的朱元璋不得安生。 这个赵普胜很是能打,处理起来十分棘手。谁知,朱元璋见明的不行就来暗的,挑拨了陈友谅与赵普胜的关系。 本就对赵普胜心生疑虑的陈友谅,匆匆以会师之名诱骗赵普胜登船畅谈,然后将其杀害。 而后,老大徐寿辉的亲信也被陈友谅杀得一干二净。他从“天完”国的一把手,完全沦为陈友谅的傀儡。 1360年,陈友谅带着他的“傀儡”老大徐寿辉,顺江而下,征讨死敌朱元璋。 当时,“天完”内部混乱不堪。明玉珍入川,实际已脱离陈友谅。欧普祥因赵普胜之死而对陈友谅阳奉阴违。 但陈友谅一心要报夺城之仇,与朱元璋拼个你死我活。 幸运的是,陈友谅这次征战很顺,打败了朱元璋义子花云,兵临采石矶城下,朱元璋上下皆惊惧不已。 谁料,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陈友谅却在采石矶“剧情重演”。 他与徐寿辉登山游玩时,趁其不备,将其砸死。 算上前面的“一杀贵人倪文俊”,“二杀部下赵普胜”,陈友谅的“三杀主公徐寿辉”,直接杀掉了众人对他的“明君”期望。 此后,明玉珍、欧普祥公开跳反。而那些敬仰徐寿辉的老将,大多投奔了朱元璋。 因此,后续的龙湾之战,陈友谅大败。此时的他,周边遍布敌人,内部混乱不堪,而死敌朱元璋又尾随而至,真可谓“四面楚歌”。 但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陈友谅仍有拼死一搏的实力。 1363年8月,缓息了两年多之后,陈友谅起兵60万,围剿朱元璋。#朱元璋# 面对陈友谅,朱元璋比两年前更有自信。毕竟陈友谅的表面实力虽强,但在硬仗方面,总欠缺点火候。 陈友谅在围困洪都数月后,朱元璋击败张士诚归来,两人在鄱阳湖决战。 起初,陈友谅凭借高大坚固的战舰,又有铁索相连,打得朱元璋节节败退。 眼见胜机出现,陈友谅不愿给朱元璋挣扎的时间,竟在江中玩弄“火攻”。 一开始,陈友谅纵火焚烧朱元璋的船只,让朱元璋吃尽了苦头。正当朱元璋船只连绵大火之际,不料,风向突然逆转。陈友谅的百艘战舰反而陷入熊熊烈火,精锐折损殆尽。 祸不单行,左右金吾将军还连夜投奔了对家。此消彼长之际,朱元璋又派人送来一封侮辱性颇强的书信。 陈友谅对此咬牙切齿。但无奈只能且战且退,却在即将突围时,好奇心大出,探出头向外看。 不料,一支流矢射入他的头颅。陈友谅当场毙命,年仅43岁。元末枭雄,以一种不符合他身份的死亡方式,告别了天下。 元末乱世,坐拥湘汉千里之地的后起之秀陈友谅手握百万雄兵,可他一杀贵人、二杀部下、三杀主公,不仅没有成为统一天下的聪明人,反而落得个神形俱灭的下场。 陈友谅的意外死亡,让朱元璋十分兴奋。在陈友谅之后,朱元璋立刻下令捕杀陈善,除去陈友谅的后人。 陈善死后,他的弟弟陈理继承了陈友谅的遗志。然而,大势已定,陈理平庸无才,比不上他的父亲和哥哥,湘汉千里之地,只能拱手送给朱元璋。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留言。
  • 1363年,陈友谅兵败突围、头颅中箭身亡,朱元璋:立刻捕杀陈善
    2023-09-20
    6跟贴
  • 公元前260年,秦军进攻上党,王龁与廉颇对峙了2年多,双方粮食告急,需要一战定胜负。在廉颇仍然要守的情况下,赵孝成王眼见粮草告急,外加秦国间谍干扰,国力拼不过秦国,赵王只能放手一搏,换上了赵括。
    廉颇在采取防守策略之前,与秦军交手过几仗,虽然规模不大,但是赵军全败。由此廉颇得出结论,秦军骁勇剽悍,战力强过赵军。 正面硬刚,赵军会战败,损失惨重,所以采取守势,建立3道防线采用“玄武战术”想耗死秦军,以此逼迫秦军罢手撤退,在秦军撤退时进行追击,给予秦军重创。 但是短短数月,秦军接连攻破赵军两道防线,终于在临末一道防线挡住了秦军,秦军再难寸进,对峙了2年多。 廉颇此时有2处失误 1.对于这场大战的评估不足,没有想到,秦军就是要跟赵军死磕,没有意识到这是秦赵两国生死大战。 2.对于赵国综合国力估算错误。廉颇防守策略没有错误,但是大前提是,赵国能够支撑下去。 要说仅有的胜机,赵括领一队大军,挑衅秦军,由廉颇在第三道防线部下口袋阵,赵括军先死磕秦军,激怒秦军,后诈败节节抵抗缓缓撤退,诱秦军进入包围圈,随后围剿。 这时要看赵军牙口够不够硬,能不能吃掉秦军,即使不能,打败重创秦军,其实已经赢了,这时候秦军必然撤退。 提出2个合理疑问 但这里也有一个大疑问,赵国供养廉颇赵军此时已经捉襟见肘,还有余力供养进攻力量的赵括军么? 另一个疑问,如果说廉颇将军一开始就主动出击,死磕王龁到底,是什么结局? 秦军战力强过赵军,但也只是略略强过。可能的结局是,廉颇将军战死沙场,赵军败,损失惨重,但至少保全赵国还有余力自保。 而秦军伤亡过半,也损失严重,即便拿下上党,攻破长平,有多少力量进攻赵国首都邯郸? 此时即便白起挂帅,强攻邯郸,必然遭受赵国全力阻击,就算拿下邯郸,秦军主力也被消耗了近八成,拿下邯郸还有多大意义?还有力量消化邯郸么? 事实上,没有如秦相范睢料想的那样,实际,长平大战,同时削弱了当时天下第一强国秦国,与天下第二强国赵国。 秦昭襄王被胜利冲昏头脑,秦相范睢因私废公,迟缓了大秦统一的步伐。 其实长平之战,换谁做统帅都一样,赵国兵力和秦国可以硬刚,但是国力远不如秦国,再拖延下去前线就断粮了,只能兵行险招,赵括被黑惨了。 人家在那个年代能够组织40万大军攻战而且还是被包围的情况下,部队建制都没乱,可谓一等一的统帅了。 至于赵括的纸上谈兵,也是明人所说,当时没有纸,自然没有这个成语,赵括能在被围后坚持46天,并给秦军造成重大伤亡,足见其军事才能与胆魄。 即使到临终也是身先士卒带兵突围勇气可嘉,秦国打长平之战是全国动员,还占有地利,粮草兵械充足,照样被困兽之斗的赵括拼掉20万,你把赵括变成秦将试试? 只是新出师,又遇上杀神白起,时运不济。 赵括,不是合格的统帅,但,他是有血性的军人。他没有私自逃跑,而是为了弟兄们活命,率军突围,临终战死沙场。 白起,赫赫战神,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使秦有帝业,冤死杜由,悲呼,痛呼,哀呼。 您还知道长平之战的哪些细节?欢迎留言。 点赞关注我,与你一同,穿越古今,品百味人生。
  • 曹操提出取董卓狗头的妙计,众人震惊,王允心生敬意
    2023-09-07
  • 董卓真是东汉灭亡的头号元凶?元凶其实是这些人
    2023-09-07
  • 公元前196年,刘邦病重,欲改立刘如意为太子。吕雉闻言,大吼道:“我自15岁跟了你,没有我的默默付出,哪有你今天?如今你事业有成,却要抛弃糟糠之妻,把皇位传给她的儿子吗?”
    刘邦自知理亏,也不反驳,改立太子一事就暂且放下了。 当年,吕太公看刘邦是个好苗子,便做主把15岁的富女儿,嫁给了当时40岁的穷刘邦,怎么看都是下嫁。 婚后,刘邦忙于事业。家里的一家老小、粗活细活等都由吕雉一手包揽。老实说,能娶到这样的媳妇,刘邦的祖上都要烧高香了。 公元前209年,刘邦开始创业,人生呈爆发式上升,与此同时,刘邦还一直在外面拈花惹草。 他是见一个爱一个,爱一个生一个。其中,戚夫人备受宠爱,为刘邦生下一聪明儿子,取名刘如意。 吕雉心里委屈,但她又觉得那个年代,男人娶一堆老婆是正常的事。 所以一边不甘心又一边把怨恨咽了下去,心想着反正自己是正室,受法律保护,怕啥? 结果还真有让吕雉怕的事情。 随着戚夫人日受宠爱,发妻吕雉备受冷落。儿子刘盈又胆小懦弱,小儿子刘如意还那么聪慧霸气。 又加上戚夫人软磨硬泡,经常怂恿刘邦改立太子,说这是对汉室江山的长远打算。 刘邦心动了,想把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换来做太子爷,这事直接让吕雉炸毛。 吕雉大吼道:“我自15岁跟了你,没有我的默默付出,哪有你今天?如今你事业有成,却要抛弃糟糠之妻,把皇位传给她的儿子吗?” 面对怒气冲冲的吕雉,刘邦自知理亏,也不反驳,改立太子一事就暂且放下了。 要知道,“废长立幼”自古是大忌,是取乱之道。传位是传嫡或传长的,再怎么轮也轮不到小三的儿子吧。 吕雉心想,这都算计到老娘头上了。 不管刘盈多么胆小懦弱,也定不允许自己的儿子丢了太子之位。儿子不能上位,她的皇后之位也会一并丢掉,甚至会死的很惨,毕竟母凭子贵。 外加今日的吕雉已不是当初的吕雉,已经成长为野心巨大的吕后。岂能容于她人之下? 于是,她找到了张良,让他无论如何都要拉自己一把。但张良听了却直摇头,直言这家事儿陛下哪会听他的? 但张良拗不过吕雉,还是给她指了条明路:“商山四皓是有名的贤人,如果你能请到他们来辅佐太子刘盈,即便陛下想换人,也得掂量掂量。” 这商山四皓大有来头,早年已经闻名天下但不愿做官。刘邦多次邀请四人出山,均遭到婉言谢绝。 吕雉眼前一亮,立马放下所有的颜面去求“商山四皓”,以一个平凡母亲的姿态来求他们护自己儿子周全就好。 商山四皓看到迎面而来的,不是高高在上的皇后,只是一位无路可走的可怜母亲,难以拒绝,于是便答应出山。 不久后的一次宴会上,刘邦本想再讨论一下换太子的事,却看见刘盈背后站了四位老头,须发皆白,仙风鹤骨,便好奇地问:“刘盈,你身后怎么站了四个老头子?” 还不等四个老头子回答,刘邦定睛一看便认出了这是他当年三顾茅庐都请不出来的商山四皓。 他震撼之余,疑惑问道:“朕这些年一直请诸位出山,均遭拒绝,怎么今天你们却跟太子来了。 四人回答说:“陛下轻慢士人,吾等不想自取其辱,只好远遁山林。但如今太子恭敬爱士,天下士子都愿追随太子。” 同时,商山四皓还丝毫不给刘邦面子,说道:“太子恭敬爱士,却听说有人想废掉他,故吾等前来讨个说法。” 刘邦听到后苦笑不已,震惊之余,心中一凉:太子羽翼已成,自己再想动太子几乎是没戏了。 等到目送四人离去后,刘邦对戚夫人说:“我本想换掉太子,可如今他有这四人辅佐,羽翼已成,吕雉以后是你的主人了。” 同时,想到自己贵为天子,连保住戚夫人娘俩的命都很难,难掩悲伤,落下了两滴老泪。 吕雉略施小计便达到了目的,可靠颜值吃饭的戚夫人就惨了。刘邦走后,戚夫人自然成了案板上的鱼肉。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不仅戚夫人娘俩,刘邦的多个儿子都遭吕雉毒手。 @执笔话史 有人说,吕雉的做法虽然很残暴,但也是可以理解的。 毕竟戚夫人惨死也不能全怪吕雉,她自身欲念太大,仅凭受宠就想左右朝廷。要知道吕雉在朝中根深蒂固,撼动她谈何容易! 而且刘如意真的被改立为太子,戚夫人则是皇太后,吕雉的下场估计也会很悲惨,后宫中的权力斗争,一向都是如此。 您对吕雉的这番操作怎么看?欢迎留言。 点赞关注我,与你一同,穿越古今,品百味人生。 #一篇动态迎接9月#
  • 吕伯奢一家的灭门疑案中,曹操确实杀了人,情况却与小说大有出入
    2023-08-31
    24跟贴
  • 一听到“山人自有妙计”这话,大家估计会优先想到“诸葛孔明”。当年东吴招刘备入赘,孔明仅凭“三个锦囊”,便让周瑜落得个“赔了夫人又折兵”的笑语。但如果较真一点,“三个锦囊”并非诸葛亮所创,而是出自曹操。
    孔明的锦囊妙计出现在《三国演义》第五十五回。话说周瑜想夺回荆州不成,想出一计:派吕范来荆州说亲,以招刘备入赘的名义,骗刘备来东吴,然后加以囚禁。 刘备担心这是周瑜加害之计,正犹豫不决,孔明却已替刘备答应下来,临行前给保驾前往的赵云三个锦囊,要他按时间分别拆开。 赵云随刘备到南徐,遭到困难时,打开诸葛亮事先交付的锦囊,果然一路上化险为夷,顺利完成任务。 《三国演义》为了凸显孔明的足智多谋,常虚构或移花接木若干情节在他身上。类似“锦囊妙计”的情节,确实发生于三国时期,不过不是诸葛亮所创,而是出自刘备的大对头曹操。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公元215年8月,曹操率军赴汉中征讨张鲁,临行前他研判:孙权很有可能趁他无法东顾之时,来偷袭东线重镇合肥。 因此他写了一封“密教”(密封的命令)给护军薛悌,封皮上书“贼至,乃发”,意思就是敌军打来时才能拆阅。 果然,孙权见曹军主力西移,发动十万大军来攻合肥,薛悌取出这封“密教”,当着合肥守将张辽、李典、乐进三人的面拆阅。 上面写着“如果孙权来攻,张辽、李典两将出战,乐进守城,薛护军不必参与行动”。 张辽等人按照曹操的指令行事,果然以七千守军挡住了孙权十万大军的进攻,保住了合肥。 曹操留下的“密教”之所以能够奏效,主要的原因是他了解张辽、乐进等人的性格、能力。针对他们擅长的领域进行分工,使守将搭配合作,打出1+1+1>3的效果。 张辽、李典勇猛善战,适合在野外战场冲锋陷阵;乐进冷静持重,颇具判断力,应该留守城中,布置防务。至于薛悌则是文臣,不必参与,以免干扰战局。 这是很高明的敌情判断与人事安排,至于小说中孔明先生的三个锦囊妙计。 什么时候会发生什么状况、该怎么应对,事前无不规划得十二分妥善,就连可能发生的变数都考虑在内,也未免太过“未卜先知”了! 网上有很多正史粉,时常批判演义粉不读历史,只沉迷于虚假小说之中。而演义粉也时常回击“看过正史有什么大不了的”。 在我看来,其实两者并不对立,可以互补。有人喜欢《三国演义》的文学性,有人喜欢《三国志》的真实性。 就好比《明朝那些事》和《明实录》、《福尔摩斯探案集》和刑侦档案、《灌篮高手》和NBA。哪个好看? 不能因为小说的虚构性而否认其文学价值,也不能因为史书的枯燥乏味就否认其学术地位。 您还知道三国的哪些冷知识?欢迎留言。 点赞关注我,与你一同,穿越古今,品百味人生。
  • 赵云拿到的“三个锦囊”,并非诸葛孔明所创,而是出自曹操之手
    2023-08-17
    13跟贴
  • 荆州的地盘内,刘备无论走到哪,总会有人向他引荐:刘董啊,在南阳不远处的卧龙岗上,隐居着一位不世奇才,就是诸葛孔明先生,快去找他来辅佐你吧!为啥这么多人都向刘备引荐诸葛亮呢?
    这涉及到当时荆州集团里的暗斗。 话说刘表自公元190年被推为荆州牧以来,把荆州打造成一个远离北方战乱的快乐净土。尤其是襄阳一带,成了北方知识分子避难的乐土。人才之旺盛,在当时是数一数二的。 但随着曹操势力的不断壮大,荆州集团内部对于如何和曹魏打交道,开始有了严重的分歧。 刘表身边的重要幕僚如蒯良、蒯越、将军蔡瑁等人,都觉得曹操是朝廷丞相,能够收拾残局,重建秩序,主张投降曹操。 亲曹派和刘表的关系近(蔡瑁是刘表次子刘琮的岳父,姐蔡氏是刘表后妻),在权力斗争中占了上风,刘表病逝之后,他们让次子刘琮继位,直接归降曹操。 曹操进入荆州后,奖赏“亲曹派”的顺服之功,光是封侯的,就有十五人之多。 另一派人,或是基于现实利益,或是对曹操掌握朝政以来的许多作风感到不满,主张抗争曹操到底。疏曹派主要由江夏太守黄祖和北方避难的名士们组成。 他们共同拥护刘表长子刘琦,希望由他继承刘表之位,抵抗曹操。 不幸的是,就在曹操南征前夕的公元208年,黄祖死于孙权的第三次江夏战役,刘琦因此失去了大靠山。 为避免在襄阳城中遭到“亲曹派”的谋害,刘琦只好先行到江夏“收拾残局”,形如放逐。 再后来,刘表病重,“亲曹派”当权,刘琦又离开襄阳,那怎么办? 荆州名士们觉得刘备是个人物,他可以继续抵抗曹操。但无奈,刘备的公司实在是规模太小、人才太弱,于是众人达成共识:把诸葛亮介绍给刘备! 诸葛亮本人与荆州集团的关系很深,又认同刘备那套“中兴汉室”的观念,所以由他出面辅佐刘备,代表荆州集团的立场,再合适不过。 @执笔话史 后来,刘备偶遇司马徽,善于识人的水镜先生认识到刘备的人品以及志向后,就将庞统和诸葛亮引荐给了刘备。 再后来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卧龙、隆中对三分天下的事大家都知道了。 但可惜的是,卧龙出山正中了水镜先生那句:“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 丞相的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只可惜“天不助汉而助曹”。 您还知道诸葛家族的哪些事?欢迎留言。 点赞关注我,与你一同,穿越古今,品百味人生。
  • 敲黑板!荆州名流齐推荐孔明,这其中藏着荆州集团内斗的大瓜!
    2023-08-04
    6跟贴
正在载入...
正在载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