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都,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在封建社会中是王权的象征,都城位置的选择往往会事关一个王朝的兴衰。统治者对都城的选址和建设十分重视,他们往往不惜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建造国都,以此显示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
封建王朝早期,国都基本在长安和洛阳之间转换。长安有山河之固,地处关中,北有萧关,南有武关,西有大散关,东有潼关,易守难攻。秦以此形胜之地灭东方六国,一统天下,定都关中咸阳。(今西安市西北) 刘邦取得天下后曾定都于洛阳三四个月,后来听从张良劝说,将国都迁于长安,隋唐也均定都于此。 长安地形优势巨大,以关中治关东的统治政策十分有效。 洛阳位于天下之中,交通便利,四通八达。东周平王东迁,复兴汉室建立东汉的刘秀,都曾将国都定于此。隋唐虽定都于长安,但也并未放弃营建洛阳,亦曾多次试图迁都于此。 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长安与洛阳开始衰落。长安位置偏西,人口不断繁衍激增,关中平原的生态环境开始退化,而此时的南方经济经过几代人的开发渐渐崛起。帝国对南方漕运依赖日益加重,国都消耗大量粮食,单靠关中本地难以供给。唐朝时为了供给长安城的消耗,不得不从外地输入粮食,江南的粮食运到长安往往需要走两千多里路,洛阳则在中唐以后不断衰败,凋敝不堪。 北宋借助东南漕运之便利定都开封,初期确实有助于调动地方资源。但开封的劣势也十分突出,四战之地,一马平川,毫无地形优势可言。宋太祖赵匡胤曾试图迁都洛阳或者长安,均被大聪明高梁河车神赵光义以“在德不在险”为由劝阻。 “在德不在险”这句话没错,可惜车神赵光义没这个“德行”。其后宋真宗“澶渊之盟”以及北宋灭亡的靖康之耻,均证明了赵光义的“高瞻远瞩”,实非一般“卧龙凤雏”可比。
封建王朝早期,国都基本在长安和洛阳之间转换。长安有山河之固,地处关中,北有萧关,南有武关,西有大散关,东有潼关,易守难攻。秦以此形胜之地灭东方六国,一统天下,定都关中咸阳。(今西安市西北) 刘邦取得天下后曾定都于洛阳三四个月,后来听从张良劝说,将国都迁于长安,隋唐也均定都于此。 长安地形优势巨大,以关中治关东的统治政策十分有效。 洛阳位于天下之中,交通便利,四通八达。东周平王东迁,复兴汉室建立东汉的刘秀,都曾将国都定于此。隋唐虽定都于长安,但也并未放弃营建洛阳,亦曾多次试图迁都于此。 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长安与洛阳开始衰落。长安位置偏西,人口不断繁衍激增,关中平原的生态环境开始退化,而此时的南方经济经过几代人的开发渐渐崛起。帝国对南方漕运依赖日益加重,国都消耗大量粮食,单靠关中本地难以供给。唐朝时为了供给长安城的消耗,不得不从外地输入粮食,江南的粮食运到长安往往需要走两千多里路,洛阳则在中唐以后不断衰败,凋敝不堪。 北宋借助东南漕运之便利定都开封,初期确实有助于调动地方资源。但开封的劣势也十分突出,四战之地,一马平川,毫无地形优势可言。宋太祖赵匡胤曾试图迁都洛阳或者长安,均被大聪明高梁河车神赵光义以“在德不在险”为由劝阻。 “在德不在险”这句话没错,可惜车神赵光义没这个“德行”。其后宋真宗“澶渊之盟”以及北宋灭亡的靖康之耻,均证明了赵光义的“高瞻远瞩”,实非一般“卧龙凤雏”可比。
史海钩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