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随着英、德在国际事件上的摩擦,英国大众反德情绪的演化发展有着较为清晰的脉络。英国大众通过在报刊杂志中发表文章来表达反德情绪,与陆、海军官员以及倾向于保守党的报纸发表的激进言论,共同形成了强大舆论力量,这些声音直接影响和冲击了政府的决策,推动英国政府走向战争的深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英法协约》的签订

对英德关系直接的冲击是1904 年《英法协约》的签订。英、法成为盟友后,英国在欧洲大陆潜在的威胁只剩下德国和俄国。

而在法国的作用和国际事件的推进下,英国社会的本就存在的反德情绪凸显并逐步超过反俄情绪,反德几乎成为了英国大众宣泄民族主义情感的共同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98 直到1901年三次英德同盟谈判失败后,英国将目光转向东亚地区迅速崛起的日本,并在 1902 年与其结型。英国害怕法国因法俄同盟而加入战争,致使英国就不得不助日作战,而将力量消耗在远东地区。

法国与德国矛盾未解,更不愿与英国交战,落入腹背受敌的境地,所以,日俄关系的紧张推动了英法两国的接近。两国的军事冲突在法绍达已经结束,重要的问题就是消除两国公众舆论的愤德情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英法协约》的文件中未提及共同反对德国,而且英国政府基于议会的压力和舆论的导向,也未附加军事协定,并不构成军事同盟。但是,双方协调了殖民地的矛盾,缓和了两国的公众情绪,使舆论和民意天然地偏向于自己的盟友。

特别是《关于埃及和摩洛哥的声明》第九条中规定:两国政府同意执行本宣言中有关埃及和摩洛哥的条款,为彼此提供外交支持",给日后英、德在国际事件上矛盾的激化埋下了伏笔。又因取得舆论的支持,政府更容易采取亲法而反德的政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后,英国社会中的反德情绪日益凸显并逐渐占据主流。这一时期,反德情绪主要来自德国入侵的恐慌。

《泰晤士报》刊登了一封读者来信:提到了《全国评论》刊登的一篇题为《德国总参谋部成员》的文章,详细地讨论了即使在德国海军建造项目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德国成功入侵英国的可能性,还指出德国政府和人民嘴上高呼和平,而心里却密谋着发动战争和背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舆论的风向促使大部分军方人士在政府和议会更为积极地鼓吹德国威胁论和扩充军备论。首相亚瑟·J·贝尔福在5 月11日发表演讲,认为英国本土没有受到战争威胁的可能性,但在 7月 10 日的上议院辩论中就遭到了批驳

威姆斯伯爵引用了小说《即将征战英国》回答入侵问题:“假定一支由六万人组成的德国军队在福斯海某地方登陆……直接向伦敦进军……结果是印度落入俄国手中,埃及归属法国,德国将南非收入囊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接着,威姆斯伯爵又引用了曾主管军事情报的约翰·阿德爵士,以及曾任海军最高统帅的约翰·奥曼尼的观点说:“英国人民完全依靠海军来保护国家不受侵略,就如同自以为生活在天堂的傻瓜”,建立一支自卫军必不可少

在德国侵略论的持续地渲染下,英国社会原来对德国抱有的好感被随被担忧、反感、恐惧等情绪所取代。在政府和议会中亲德派的言论也得不到重视。

第一次摩洛哥危机

第一次摩洛哥危机,可谓是英、法同盟关系的试金石,也是德国极力破坏英法关系的尝试,但结果却未如所愿。英国社会的反德情绪在危机中更为激化,反而强化了英法协约的约束力

摩洛哥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丰富的资源,引起欧洲大国的关注和争夺,主要有法国、西班牙、英国、德国和意大利。摩洛哥的苏丹没有能力维持独立主权,为防止一方彻底占有摩洛哥,1880 年,苏丹与五国签订了《马德里条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条约规定:其中一方欲推翻条约,把持摩洛哥的政治经济大权,至少应与其他签约国进行协商。德国对摩洛哥从来没有表达过太大的野心,她的主要兴趣是保持并扩展商业利益。

实际上,在《马德里条约》签署时,俾斯麦曾明确宣布,德国在此没有重大利益。1904年4月,当比洛向国会报告《英法协约》时,这个立场得到重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英法协约》中《关于埃及和摩洛哥的声明》的秘密条款,明确规划了法国与西班牙瓜分摩洛哥的势力范围。数月后,法国要求改组苏丹的军队,但遭到拒绝。1905 年 2月,法国大使抵达非斯,要求移交警察、军队和海关。

苏丹担心完全丧失主权,立即召见德国大使,询问法国是否已告知欧洲其他国家。面对英法订立协约的既定事实,德国认为在摩洛哥问题上至少应保证其商业利益并要求相应的补偿,但法国却没有任何行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洛决心以尽可能夺目的方式迎接这一挑战,于是敦促不愿干预摩洛哥事务的德皇访问丹吉尔。欧洲各国听闻德皇会到访丹吉尔,舆论一片哗然。3 月 21 日,《泰晤士报》刊登了 20 日从丹吉尔发回的关于苏丹积极安排德皇接待事宜的报道。

很快,《北德意志公报》发文回应称,对丹吉尔的访问是不带政治目的的。然而英国人并没有信服这样的说辞,认为“这些保证并不能消除德皇在如此特殊的时期到访及其目的给人们造成的令人不安的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1 日,德皇到达丹吉尔,对接待他的特使说:“苏丹作为一个具有独立主权的君主……在他领导下的摩洛哥将保持自由,并向所有国家的和平竞争敞开大门,不受垄断或排斥”。

德皇的演讲传递出的强硬立场,被视为是对《英法协约》中关于摩洛哥声明和英法关系的公然挑衅,激起了英国大众的反感。次日,《泰晤士报》刊发一篇措辞较为强硬的社论,称这次访问是“对《英法协约》的公然示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洛建议苏丹邀请所有签署《马德里条约》的国家召开新的会议,重新确认摩洛哥的独立地位。德国驻伦敦、圣彼得堡和维也纳大使接到指示,通知说在国政府:德国采取行动是由于“不能承认法国、英国和西班牙有独自解决摩洛哥事务的权利”。

比洛进一步指示:“如果他国政府欲探听关于皇帝到访的目的,那就模仿狮身人面像,被游客包围但不发一语,保持沉默”。德国拒绝解释德皇戏剧性地访问到访丹吉尔,并对其最终目的保持沉默,引起了各国过度的猜测,造成恐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泰晤士报》认为德国的目的是“为了向世界展示,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德意志帝国都拥有举足轻重的份量”。欧洲各国的普遍观点认为“德国此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英、法之间插入一枚楔子,以期后用”。

德国随即利用法国内阁两派之间的矛盾,威胁可能以武力支持苏丹,同时不遗余力地攻击《英法协约》的缔造者--德尔卡塞。这个举动更是让英国对德皇到访丹吉尔意图的猜测深信不疑,对德国任意干涉他国内政感到愤怒,英国的新闻界由此掀起了一场反德运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 月 23 日,英王以个人名义电告法国外交部长,希望他不要辞职,国王对法国及其外交部长的支持,反映了英国大众和政府的意见。

英国政府不愿刚刚建立的协约关系被削弱,因此在舆论的普遍支持下反对将摩洛哥问题国际化,极力维护法国在摩洛哥的权益。德国新闻界也由此掀起一场反英运动,以至于法德矛盾转变成英德之间的争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德尔卡塞被迫辞职以及阿尔赫西拉斯会议,迟滞了法国将摩洛哥殖民化的进程,看似德国取得了重大的外交胜利,但可以说比洛对摩洛哥的政策是胜利的外农掩盖了彻底失败的内核。

故意沉默的“狮身人面像政策”造成了惊慌,用威胁的手段使德尔卡塞倒台更是引发了仇恨。这场危机加深了英国大众的反德呼声,深化了英法两国的协约关系,促成英法之间关于海陆军的密切会谈,推动了英国往战争的方向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