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者:蔡志栋,上海师范大学中国传统思想研究所暨哲学系副教授。

一、啰嗦的导言

各位朋友,我就是这次讲座的主讲,蔡志栋。今天看到这么多的朋友,感觉到很欣喜,也很紧张。时间差不多了,那么我们就慢慢开始,反正其实是个漫谈。

因为是网络了,而且人现在是比较多,我也吃不准到底来了哪些人。我相信有很多很专业的朋友,也有专业性不是很强的、不是学术圈的朋友。本身我这个讲座的定性也是比较麻烦的。出版社的意思是做一个这本书的线上推荐会,但其实我一开始的初衷是因为有一个独立书房,野狸弄,在上海的静安区,当时是想因为我也很喜欢读书,然后有个独立书房,然后我觉得可以支持一下。我身边有些书想送给他们,然后想来想去也可以顺便做个讲座。

但是近期突然上海出现疫情,那么一切节奏都打乱了。因为当时线下的只有22个位子,就通知到人,很方便的。线上的,我同时也发布了,那么通知到人是很麻烦的事情,有的朋友可能已经提早做好准备了,但是他没有看到我取消的公告,那不就麻烦了吗?想来想去,反正就是线上,因为双休日没事做,大家就坐在这里聊个一个小时、两个小时,聊聊天。主要是最起码就聊聊天,当然我这里也是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等一下我有个PPT,我这个人不喜欢搞PPT的,有很多缘由我不说了,但是我让我的学生做了个PPT,我个人感觉做得很惊艳很漂亮,出乎我意料。

这个PPT的内容其实是《个体的时代——新世纪来中国社会思潮》这样一本书的导论,当然我讲座题目是《20年来的中国当代社会思潮》,那么好像有点不同,但是也有道理,因为当时是考虑到我要在一个独立书房给来买书的朋友来听讲座,很可能都未必是专业学术圈的,那么肯定是要普及化一点,那么现在我也会考虑到普及化,我当中会有很多展开,但做PPT的时候我不大喜欢敞开的做,怕把握不住。

我喜欢建立在成稿的基础上做,所以这当中可能稍微有点距离,但没关系的,大体内容就那一些,有些我会敞开的说。好,那么接下来我们说正文,我共享一下屏幕,我手机也打开着,我有个助手的,你们有问题直接在那里面说,他也会及时的通过微信反映给我的,没问题的。

那么我这里就往下说了。

我把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当代社会思潮,差不多到现在是20年,但是我认为它其实是25年,也就是说我们对新世纪的理解,可能就不是2000年,也不是2001年。可能还要往前追溯一点,我把它定性为一个“个体的时代”,当然这完全是可以争论的,只是有的时候为了写作的方便,定位为个体的时代。

而且我要说清楚的是我这本书写的时候可能就比较早了,2015年开始写,写到2018年差不多就结束了,出版是2020年。除去出版周期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记得2018年甚至2017年底就开始写《集体主义时代》,就是这本书的姊妹篇。我是先写的《个体的时代》这篇,在其出版的过程当中,因为出版社要求字数不要太多,这本书最后是只有17万字。但是《集体主义时代》其实篇幅要很多,达到30万字,我把它界定为一种“集体主义的时代”。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把这20多年来的时代定性为一个“个体的时代”?当然是学了霍布斯鲍姆的说法,“什么什么的年代”。但是我们还是要论证它。怎么论证?我想是从这么几个角度,一个社会结构,第二个自我认识,第三个哲学主题,还有一个是技术特征的角度。

我认为它是个体的时代,它开始是1990年代中期,但肯定不是1980年代。我反正就扯出去说了,大家都说1980年代是理想主义的年代。前几天微信上有个公众号推了一篇文章,后来被人家认为是好像有点问题,抄袭。找不着了,后来人家把原版找出来,说为什么80年代那么生猛,现在人怎么那么佛系、那么萎靡?我当时就不同意,因为这倒不是说80年代生猛,而是说现在当下的这些年轻人,你问问他们,是90后,他们的父母80年代正是生猛的时候,也就是说他们的父母是生猛的,但是生他们父母的人是五六十年代的人,那么我们倒推一下:五六十年代人生猛了,80年代的人他们生猛的,80年代生了孩子,现在的人不生猛的,那问题出在哪里呢?

问题不是出在当下,问题出在80年代了,对不对?80年代除了所谓理想主义之外,肯定还有另外一条线,另外一条潜藏的线,其实现在的思想史都没有研究。这是思想史的做法,就是当下的问题要回过去找原因。

但是现在普遍认为80年代是个理想主义的年代,而不是个经验主义的,到了90年代是经验主义的。那么我认为个体的时代是始于1990年代中期,它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政治哲学的问题,一个精神世界的问题,为个体提供安身立命之处。

当然我说个体时代不是说它没有别的特征,比如说技术特征,我完全可以说是互联网的时代。社会结构完全可以说是一个市场经济逐渐发展,蓬勃的时代,这完全没问题,但是写作需要为赋新词强说愁。

好,那么我就要问了:什么叫新世纪?为什么是新?第二个大问题是,这20年的社会思潮有哪些?主要有哪些?第三个大问题,我会讨论一些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说我在前面这么说之后,可能会存在一些逻辑上的漏洞,我试图去补胎。

二、何谓新世纪?

好,那么什么是新世纪?

其实对应着我一开始说的社会结构的技术特征,自我认识等等。我抓了4个点,一个是邓小平南巡讲话,书上我仔细看了一下,写的是“南方谈话”。在出版的时候,用起来是有规定的。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或者南方谈话,这意味着什么呢?这影响力非常巨大,因为我真的不知道面对我的听众是什么年龄层的,但是我在上课的时候,我面对着很多本科生和研究生都已经是98年99年的了,他们就觉得这个时代追求金钱,追求商业去搞金融等等,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嘛,钱生钱嘛。

反过来我们如果现在看整个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你看我们在提倡什么?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根源,奋斗是美丽的等等,都觉得这种话好像好几十年没听见了,一听很兴奋,也有点疑惑,为什么会这样?我小时候肯定认为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根源。这种状况的出现,其实跟92年的“南巡讲话”是分不开的,马上有很多人下海。很多人公务员也不做了,都去下海,都去捞金,不像现在大家都去做公务员。

那么从哲学角度来讲,思想史的角度来讲,这是什么?

这就是肯定了人追求经济利益的这样一种欲望,这样一种经济主体性得到了肯定。人的主体性有很多种,在这样一个讲话当中,人的经济的主体性得到肯定了,你去谈钱不羞耻。但是80年代谈钱,人家就说这个是阿堵物,庸俗。整个社会结构、社会气氛是不一样的,我们探究很多问题的根源时都要注意到这点。一个新的时代的确是产生了。

士农工商,那么这商得到肯定了,农工都在转化,下岗潮也出现了。我当时印象非常深的,我当时读中学,然后老爸下班也拿报纸回来。我有的时候看到报纸,觉得难以想象,但当时整个社会结构变了。有的地方出现下岗潮,孩子好久没吃肉了,爹妈好不容易去弄了块肉,是偷的,然后被抓住,被臭打一顿。爹妈实在是感觉太伤心,就把家里的值钱的东西全卖了,为了好好吃一顿肉。但在肉里面下了老鼠药,全家自杀。

我当时看了觉得怎么会这样?猜测是小说,但是现在查当时的档案,的确是有这种事情发生的。整个社会结构都有所变化。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去看抖音。抖音,我等一下还会讲,抖音上有的时候也会推送当时的这种下岗潮等等的,看了真是眼泪要掉的。整个社会结构都变了。

那么,当时的社会的自我意识是什么样子的?士农工商中的士,也就是知识分子,他们怎么看这个时代?士要是守不住了,或者说知识分子们也认为社会应该变了,那么社会是真的变了。因为士是知识分子,所谓有机知识分子,他是皮身上的的毛,他是这个意识对社会基础结构起反作用的。连知识分子们都认为社会要变了,那么这变化就更加快了,如果他认为社会不变的话,说明还存在阻力。当然知识分子中肯定也有认为不变的。士会有分化。

好,那么我说一个影响最大的,就是李泽厚的《告别革命》。李泽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中国20世纪下半叶没有几个人创造哲学体系的,但他可以算一个,接下来我要说牟宗三、冯契先生等等,那么相对来说李泽厚的影响力、社会影响的普及程度远远超过我要提的其他几位。

我认为他这种“告别革命论”的提出表明了新世纪的一种时代自觉,他就认识到这已经不是一个革命时期了。什么叫革命的时期?有一种说法认为20世纪是个短世纪,因为一个世纪是100年,但是20世纪怎么算?开头有的人说是辛亥革命,因为甲午战争可能还是维新,但辛亥革命是革命,一直到什么时候呢?一直到这本书出版,1994年,算起来八九十年,对吧?不是100年。

我再举个例子,为什么说他的论断很重要?因为如果我们看了李泽厚,他以前写《中国现代思想史论》这些书的话,就会知道他早年绝对是主张革命的。我记得他有篇文章,就是说为什么当时辛亥革命必须举行,不能不举行,因为很多人从国外回来,不是隔离,而是人都找不着了,为什么?失踪了。其实就被清政府杀害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当然革命了。回来命都没了,人当然首先谋生存了。

到了1994年、1995年的时候,李泽厚就提出了告别革命论,这个很重要,就是说他的思想发生转变了,他对时代的认识发生转变了。还有除了他的这个观点之外,还有其他很多人都认识到这已经不是革命的时代了。——当然也可以说是受他影响。这就复杂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检索一下当当网,京东网,你输入检索“后革命”,很多书跳出来。

我以前认为“后革命”也就德里克提起。他是去北大做了个演讲,出了一本书叫《后革命时代中国》什么的。结果我后来一查,我就听他说这种文学有后革命时代的文学的什么都有的,建筑有后革命时代建筑的,也就是这已经成为一个时代共识了。李泽厚一开始提倡的是救亡压倒启蒙对吧?后来提出告别革命论了,这就不一样了。

刚刚说的是一种时代自觉,那么从哲学自觉上来说,为什么又是一个个体的时代?刚刚前面说的是一种社会结构,还有一个是时代自觉,时代自觉就是告别革命了,对吧?好,接着哲学创造上来说,我提两个人,一个是冯契,一个是牟宗三。冯契先生是我的老师的老师,是祖师爷,我对他比较熟;牟宗三,反正现在讲儒家的人也对他很熟,我都把他们定义为对主体性进行哲学论证的哲学家。

冯契是主张智慧说的。牟宗三主张返本开新,就是说回归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然后开出现代民主科学来,它不是不要现代的东西,它是要的,但是要老树发新枝,就像梁漱溟说的那样。当然,在哲学构造上牟宗三远远比梁漱溟复杂不知多少倍了。

那么先说说冯契先生,他的“智慧说”探索从无知到有知,从知识到智慧的过程。智慧就是广义认识论,就是对性于天道,就人性于天道的根本原理的洞察。知识的话可能我们只讨论个知识论的问题,但广义认识论的话,不仅要讨论认识论的问题,而且要讨论本体论的问题,形上学的问题,所以都把它称为智慧。

冯契先生是金岳霖的学生,1915年出生,1995年逝世。牟宗三也是1995年逝世,所以1995年这个年份非常重要,就标明着一个时代结束了,当然这有一个偶然性。“智慧说”是对中国往何处去,中国如何建设现代化的一种哲学提炼和反思。从冯先生个人的历程的角度讲,他的主体性很强的,我随便举个例子。冯先生有一句话,“不论处境如何,始终保持心灵自由思考,是爱智者的本色。”这句话现在已经成为老生常谈了,如果各位朋友有兴趣到华东师大本部的大夏书店去看看,二楼的楼梯间转弯处就贴着这几行字。它已变成一种标志性的口号了,也可见深入人心。

但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出什么?非常了不起,因为冯先生他也经历过文革,然后被打成右派、住过牛棚,但是冯先生说你可以嘴巴不让我说,但我心里要保持自由思考。他的“智慧说”也是最后要追求平民化的自由人格。当然关于平民化的自由人格,我最后讲到李大钊的时候还会提及,要不先说了吧。

我们就是漫谈型的,大家可以看看平民化的自由人格。冯先生是高度推崇李大钊的,很多哲学家研究中国近现代哲学史的时候,认为李大钊可能不是那么重要。但在冯契先生的《中国近代哲学革命进程》里,李大钊很重要。我昨天晚上看到PPT这段话,因为学生帮我找的,我突然意识到其实平民化的自由人格这个提法可以好好挖掘一下,就是说看他是怎么从李大钊那里受到影响,然后提出来的,你看这里高度推崇个性了。平民的社会、平等的个人等等,这里意思应该是很清楚的。

平民化的自由人格,应该说对我影响也很大,我等一下评判的时候也会用这一条评判标准。因为我们都知道古代的人,比如说儒家,其实道家也是这样子的,基本上都是这样子的,儒家只是因为我们比较熟一点,都说圣人是最高的理想人格。当然对圣人我们现在的人也会说,但内涵是绝对不一样的,其实对什么是圣人,非常值得挖掘,不过冯先生他认为是要做平民化的自由人格或者理想人格,他的意思就是谁都能做。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你喜欢吃肉你就去吃肉,你不要说人家因为搞素食主义就去你也跟着学,各因其性情之所见而成就之,自由的理想人格不是一个统一的模板,没有统一的模板的,而且是知情意全面发展的。圣人可能就是情的东西可能压抑一点了,欲望的东西要压抑一点了。

当然不是由此所导致推出一个结论说,平民化自由人格就导致欲望的释放,那也未必,因为他知情意是统一的,当然这当中比较复杂,我们以后有机会再谈这个问题。

我就再做个广告,我出版完这个书,就是说《集体主义的时代》这本书之后,我还会有本书《冯契哲学思想研究》,我会提出我自己的观点,到时候还请各位朋友捧场。好,他代表作我这里说到了,平民化自由人格是代表一种个体。

接下来说牟宗三先生,最有名的就是“良知坎陷”说,内圣开出新外王。《圆善论》是很薄的一个小册子,我个人认为其他书大都可以不读,对一般性的读者来说《圆善论》可以去读一读。

我当时读完之后,我没想牟宗三先生怎么也高度肯定主体性,也是高度肯定个体的。因为《圆善论》中要解决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德福一致的问题,我认为这其实就是一个解决当现代的主体性人格的问题。这些书现在过大陆也是买得到的,很方便。这两位先生1995年逝世,标志一个时代结束。

从技术的角度讲,生产力决定上层建筑。什么是生产力?表现为其中一个都表现为技术。个体电脑的普及,互联网的入户,导致了个体的突出。我记得99年搞了一台电脑,同时上网一个小时4块钱,其实我们那时候一顿饭也就在学校吃顿饭也就三块钱,三块已经吃得很好,所以这绝对是个很奢侈的事情。

而且下载一首歌,——那时有没有歌也不知道,——反正下载速度非常慢。后来有了宽带,那简直神速。那时候会遇到一个事情,就是要被被爸妈批评了,因为我们还是大学生,4块钱不得了的,因为你不小心一上网几个小时都打不住,所以后来电信什么的就一个家庭每个月上网费最多160块钱等等整治措施都出来。

现在很难想象刚开始用“猫”上网的时候是什么感觉,我绝对不是倚老卖老,而是说这其实就标志一个新的时代来了。比如说我打个比方,我们以前如果想发表自己的观点的时候,怎么发表?你不可能写个大字报,你要被抓起来的,你要投稿,比如说到《新民晚报》、《文汇报》,然后你能不能发表那不知道,不知道的,你写个信有多少人看呢?也就是几个人看。也许很久以前有手抄本,手抄本有几个人看?也没多少人看。只有等你有了一定的身份,比如说你是高级知识分子,你是一个专家,然后你又是个有社会地位的人,你是个处级干部等等,你才有发表观点的场地、凭借和载体,否则没有人听你说的,你说的再好也就是抽屉文学,是不是?打个比方这个人死了之后,然后在他的抽屉当中发现很多文稿,一看原来是我们忘记了一个重要的哲学家。

现在就不一样了,据说大学生毕业后从事自媒体都算就业,这简直开玩笑。但如果我们从技术传播的角度来讲,从思想传播的角度来讲,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每一个人就是一个思想的产生者,传播者,当然同时也是个受众,也就是说你有想法,你不必去投到什么报纸,现在反过来是很多报纸已经倒闭了,你直接开一个微博,以前是博客,开一个公众号,而且这公众号我最近才知道,我自己很奇怪,怎么人家下面有广告我都没有,后来我才知道我沾了孟琢的光,一下子粉丝飙升超过500了,然后他们允许我开这个广告了,当然他们是自带的,我也不知道怎么弄法,非常了不起,自带的广告,你的粉丝会源源不断的过来。

所以个人的电脑普及,互联网的入户,完全突出了个人的地位,整个的就不一样了,社会就不一样了。

新媒体一方面成为了社会市场的重要载体,另外一方面他其实又成就了每一个人都是思想的传播者,这样一个重要的事情,这个事情为什么很重要?因为我们是讲社会思潮,社会思潮有这么几个环节,第一个思想的传播者,第二个是媒体或者媒介,广义的说第三个是受众。当然这当中受众也可以通过某种渠道反作用于思想传播者,比如说在以前一个作者也就是思想传播者写了篇文章发表在报刊上,然后有的人不同意就去找他讨论,这个讨论可以很多种的,可以说写信给编辑部,或者直接写信给他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给他反馈。

但是我们都知道在这样一种情况之下,还是有个体的,我后面会说,但能够跟现在比吗?不能够和现在比。现在思想的传播者越来越多,你只要会搞电脑,你就是个思想传播者,受众当然同时也越来越多,同时媒介也越来越方便。以前什么是媒介呢?第一个是媒体,各种报刊杂志,第二个,按照西方人的公共空间的理论,咖啡馆也是,在中国好像不是咖啡馆,但现在也是了,到处都有星巴克,对不对?好,但是在四川就叫茶馆,在老北京也都是茶馆,这些都是公共空间。

那么人家也怕他瞎聊,“小心火烛,莫谈国事。”从这里大概就看出一些微妙的东西了。但现在,我既可以去咖啡馆,又可以去茶馆。茶馆不完全喝茶的,而且吃水果等等,多了,最重要的是新的媒介产生之后,我看你的观点我不同意,我可以通过留言给你反馈,我还可以隔空对话,这种事情很多的,我都不用举例子的。有的时候我自己创了一个公众号,我专门给你唱反调,很多,也就是说在这样一种情况之下,原来的社会思潮的传播的模式都发生变化了。我后面我会举一个老左派,他们是很厉害的,比如说订阅邮件,他们很勤奋,不至于每天,但每周都给我发邮件。相对来说文化保守主义,比如新儒家网,儒家网他就比较的稍微滞后一点,他会一个月或者几个月给你发一封邮件。但是老左派以前是每周,后来被取缔之后就没了,但是我发现他们公众号又开辟了,你可以留言等等。也就是说技术的问题改变了社会制造传播的模式和格局。

三、有哪些社会思潮?

接下来第二个大问题,中国的社会思潮,当代的,这20多年来有哪些?我这只能大体说说了,比如说我认为左派有新左、老左,自由主义,文化保守主义、新权威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宪政社会主义、民族主义。

宪政社会主义因为太敏感,我们就不讨论,反正曾经非常热。

民族主义也是非常微妙的,我这里先简单说一下,任何一个思潮,他都有民族主义的底色的,你问自由主义,你说他不爱国,他不敢说不爱国的,当然你这个听众朋友们可能要跟我讨论了,难道爱国就民族主义吗?我现在姑且只能这么认为,因为我还是不想搞得这么深,有反正我这本书当中有专门的章节讨论民族主义的。关于民主社会主义其实大家都知道怎么回事,就是西欧的那种高福利国家也有人提倡,我给大家简单看一下,谢涛,他是一晃而过,马上受到围剿,但是你不能说它不是一个思潮,但现在的确是没了。当然如果有朋友告诉我还有,马上告诉我,我去查,就能丰富我这本书,我再做修订版。

现在热的其实是左派、文化保守主义和新权威主义这三种。那么1994年的时候有一种说法,自由主义浮出水面,我记得是朱学勤、许纪霖还有很多人,比如说周濂其实也可以是一个代表人物,还有香港的周保松等等,还有前一阵子去了某个综艺节目的刘擎也算的,当然现在不算了。之所以不算了,是因为现在我们要这15年来、这10年来你要找到一个人真正代表自由主义的,在中国大陆上很少的。

不过我们可以从这里看出,你看,呼应了我前面所要说的两个问题,一个是要解决政治哲学的问题,一个就是精神哲学的问题或者精神归属的问题。最典型的你看,《走进生命的学问》,他是讲自由主义的,但是他说要跟生命联系起来。这跟西方的是不一样,西方因为罗尔斯之后他就政治自由主义了,对吧?所以现在闹得一团糟。

你看《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我个人感觉这就是在说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的问题,精神状态怎么样跟政治哲学是紧密相关的。和周濂的其他的书比如《现代政治的正当性基础》这本书比起来,明显前一本书偏向于精神哲学。

所以我认为他也是要讨论两个问题,一个是政治哲学的,一个精神哲学的问题。除了左派、文化保守主义和新权威主义之外,其他几个基本上你现在都找不着了,而且现在最热的是谁?是文化保守主义。给我做PPT的学生是李艳,她做的非常好,我要表扬她一下,她一开始考上研究生的时候跟我说,她认为现在只有文化保守主义,我跟她说不是这样子的。

但我相信很多读者很多朋友都会认为现在就是文化保守主义独大,其实不是这样子的。思潮很广泛,文化保守主义也只是这几年,五年甚至两三年很热。2010年之前,甚至2013年之前,2014年之前你都意识不到,这会是一个文化保守主义的时代。当时我们很多搞中国哲学的人都还在想,接下来热点在哪里,没想到热点就是文化保守主义。

但是我个人认为到现在为止新权威主义也是很热的。新权威主义为什么很热?我认为有两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一个就是萧功秦,还有一个张维为。张维为,大家网上检索一下,就知道他有多热了。他出的书《中国震撼》,我对《中国震撼》是写过书评的,其他两本书我就没怎么看,他出了一个“三部曲”,可见是非常重要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我每次上海书展都去的,然后我当时去书展的时候,专门去了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专柜,都是他的书,所以可见他影响力很大,那么我们都能猜得出整个舆论到底是怎么回事。当时,我有个朋友是宣传部的,我其实对这本书一开始没关注,但他说最近他们都在看这本书,都在说这本书好,就给我送了一本。所以第一本书是朋友送给我的,看了之后我就写了个书评,书评的要义就是认为张维为是一个新权威主义者,但他自己不会这么说。

还有一个很著名的是萧功秦,萧功秦是90年代的时候,80年代末的时候就已经提出来这样一个新权威主的主张。那么什么叫新权威主义呢?就是认为不是不要经济,但是必须先要有一个政治权威,像新加坡等等。他还有一些很著名的论断,我这里就不方便多说,因为有的字眼是比较敏感的。但你们看萧功秦连续地出了好几本书,《中国大转型》、《超越左右激进主义》等等,都是表明这个观点的。他现在是上海文史馆馆员了,这是个荣誉,所以可见新权威主义现在也是受到高度重视。

接下来我说往下说,左派包括新左、老左。其实左派是一直在的,我个人感觉有很多缘故,因为我们主流,就相当于那个时候邓小平说就怕左,邓小平都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从我们思潮角度讲,总归是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的人认为马克思就是左,所以左派肯定在的,但是我这里说的左派是一种民间的社会思潮。我记得有个位专家,程恩富教授,他专门对马克思主义本身也是区分了好几派,当然我记不住,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查一下。

我这里主要区分为新左派和老左派。老左派的学术资源稍微薄弱一点,陈旧一点,当然这是我几年前的印象,最近我又重新看了一下乌有之乡,我发现他们也是更新很快。但是相对来说,新左派充分的汲取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资源的像汪晖等等,大家一看就知道对吧?然后用来解决中国问题。

我知道有很多人比较反感左派,但是可以明确告诉大家,他们的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巨大到让人难以想象。我因为搞社会思潮研究就加入到很多群,也有很多朋友,各路的朋友都有,我就看他们会做些什么事情,发些什么文章?有的文章看了就不是一个立场的问题,就是一个做人底线的问题。比如说996,左派就马上关注到了,对不对?马上说这是资本资本主义导致的这种罪恶等等,要反资本主义等等,请问,你就是不站在左派的立场上,你会不会也觉得他们说的对的?很也会有一种同情之心的?

甚至有的时候我个人感觉左派追求公正的平等。平等是一个人的内在的追求,考试考了零分的朋友也要跟人家说我要跟你平等,为什么平等?我虽然考0分,但是我体育很好等等,现在体育都要算分数了,对吧?如果说自由主义追求的是自由的话,他这里追求的是平等,自由和平等都是不可或缺的,但现在我们做的非常漂亮的一件事情,就有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把平等自由都吸收进来了。

好,我往下讲,自由主义讲过了,我重点稍微讲讲文化保守主义,稍微展开一下。

文化保守主义很多了,势头强劲,当然你要往前追溯的话,比如当代新儒家,甚至现在有所谓的大陆新儒家,往前追又有现代新儒家,现代新儒家是三四十年代的,你再往前追,甚至有人认为康有为都是新儒家,对儒学有创造性转换的,那康有为为什么不是新儒家?也就是说渊源流长,以前都是有的,但是明确地标出旗号的也是近这20年的事。1994年是自由主义浮出水面,那么2000年什么呢?有一种说法叫文化保守主义的元年,当然文化保守主义主要指的是当代新儒家的元年。

那么当代新儒家我也不替他们做广告了,反正现在都是,当然也恰恰因为都是就容易引起引起讨论。那么这里我稍微再说一下。作为思潮和思想有什么区别呢?思想,你一个人在那里有个思想,没有人赞同,照样是思想。但是只有你一个人没有跟随的人,没有社会波动,没有社会行动,能不能算是思潮?那就比较勉强了,总归大家感受一下,潮来潮去,肯定不是一滴水珠。那么相对来说文化保守主义,尤其是儒家,在民间的影响力比后面我要说的几家影响力要大很多,不仅仅官方学界,所谓学术圈有很多文章,有很多书,而且民间也有很多,太多了,多到有的时候叫泥沙俱下。

这里面我就要说到一个问题,文化保守主义的复兴是否意味着复古?这肯定不是,这当中要进行一个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说个故事,有的故事大家已经知道了,一说到国学班,我看到这次也来了几个朋友,他们当时跟着我一起做这个课题,我当时一个课题就是国学热下的国学班,然后这些学生他们很不容易到处去做现场调研,也出了一个报告。国学班里就泥沙俱下了。

我这里说一个小故事,有一个朋友跟我说,他们研究生面试的时候面试一个小伙子,这小伙子已经在某个国学班里工作了一段时间了,那么这工作一段时间的意思是什么?就是他对国学很熟,然后他们觉得挺好,然后就面试他,面试之后还是不要了他,就没要他,什么道理?因为发现他说的很多是错的。

然后有人就写了一篇文章,就是说很一群国学资质可疑的老师正在给你的孩子上国学课。我有的时候出去逛街,也顺便做一下社会调研,我特别喜欢做社会调研。然后就发现本来这个地方是开着一家什么,比如说是饭店没了,关掉了,开国学馆了,里面搞得古色古香,还问我愿不愿意来学毛笔字什么的。但是我个人总归是对此表示一定的怀疑,持保留意见。

我倒不是说国学不好,但国学的概念也是很复杂,是国家之学?如果国家之学现在我们都知道是主流意识形态,那么你说以前的国学可能就是传统文化,我现在是把它等同于传统文化。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传统文化是要复兴,但是我们要复兴的是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大家去看各种各样的报告,从来没有说过一味的复兴传统文化,复兴的都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了。而且有的时候就最怕变成生意经。

我这里稍微补充一下。刚刚忘了一点,我讲第一部分的时候说技术的支持使得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一个博主,好像所以这是个体的时代,因为这本书我写的时候比较早,如果我看到了最近的资料的话,我肯定会对此观点作出修正,因为现在资本的力量实在是太强了,比如说最近的墨茶事件,真的是值得反思的。我们是90年代末20世纪初的时候,你在网上发个文章觉得不得了的事情。现在已经bilibili、抖音,你一进各种各样的这种平台,马上就被淹没了,你不通过某种渠道,你是不可能被人注意到的。

所以现在技术是不是还解放人呢?未必,我那本书里面提到一句话,汪晖说的,就是不要以为技术会解放人,没有,资本马上会驯服技术为自己服务,这句话的意思说得非常好。所以不平等不公正,两极分化照样会存在,墨茶事件就是这样一个代表。

我说这个是为了引申出来说另一件事情,我们现在文化保守主义,除了我刚才说的官方、民间,其实还有一个自媒体上非常多。但是有的人是出于热爱,可是人总要生存,对不对?人总归要生存,就会不小心被资本给俘获了,要顺着资本的这个指引前进了。

我就说一个自己的例子,比如说我的公众号《康桥评论》粉丝突破500了,然后它可以自己给自己挣狗粮了。第一天给我挣了5块钱,但今天才给我挣两毛钱,然后我也不知道怎么挣的,不管。那么假设有一个人他摸清了赚钱的规律,估计是要看到那个广告还要点进去,而且要提高点击率。他当然是要博眼球了,很多公众号的作者,有的会被警方约谈,后来问他你为什么造谣,他说我为了获取点击率。我开始想这不脑子有病吗?获取点击率干嘛?我只说说自己想法,我何必需要那么多人知道,后来我到现在才知道,因为点击率高,它的收益就高。它广告分成就多,你看资本就逐渐的会把你的这样一种立场改变,所以各种各样的平台,他最后还是会说我们是大家一起来挣点钱,一起来分红,一起来过个肥年,就这个思路了。

这是值得警惕的,一方面它传播了传统文化,但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到底怎么样了,可能是资本化了,对吧?当然人是要吃饭的,我还是持宽容态度,如果传统文化说国学班能够养活我们哲学系的毕业生,那我也是高度赞成的,否则我们就这帮这帮人毕业了就失业也是个事儿。同时如何利用现代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也是值得思考的。

接下来我说新墨家,新墨家其实他的代表人叫黄蕉风,一个90后小伙子,据说他朱元璋的后代,避乱到福建,长得跟朱元璋挺像的。我跟他挺熟,也能开玩笑,他如果听见了也不要生气。

我觉得不容易。我觉得要学他们,为什么?有一次开会,这个小伙子穿了一件T恤,一开始的时候没给大家看,开会当中给大家看,前面写的“非攻”。“非攻”是一个墨家的观点,这挺好,尤其是我个人感觉思想要多元,不能只有新儒家。墨家出来了,他主张新墨家,主张说要跟儒家对抗。我的提法是,其实战国时期儒墨对抗的这样格局可能要重现。

但现在看来还是儒家厉害,墨家最近动作就比较少,我不知道怎么回事,他们的观点还是比较含糊,没办法,因为他们成果比较少,不像当代新儒家,很多人其实就是大学教授,他写个博士论文,他写一本书就是在宣传,不一样的。而且写研究总归是你要说别人没说过的东西,那么人家研究了,我打个比方,以前有的人说政治儒学,港台儒学是心性儒学,现在我们讲政治儒学,那么你讲了政治儒学之后,人家就觉得你已经讲政治儒学,我不讲政治儒学,讲制度儒学,讲公共儒学,讲生活儒学,讲自由儒学。这些都是有代表人物的,我就不一多说了。因为专业人士肯定知道,社会上的朋友就知道有这回事就行了,有兴趣去找找书,搜索关键词都有的。

还有昨天我看到一个教化儒学。可见提法非常多,那么这意味着什么?这其实就意味着,关于政治哲学也好,精神哲学也好,甚至美学也好,认识论也好,可以全部覆盖。

那么新道家,相对来说我可能真的孤陋寡闻,有这种提法,但是代表人物有没有我比较怀疑,我真的比较怀疑。新道家常常和自由主义结合在一块,就是说,他们认为这个自由主义要有传统文化的根基,你们文化保守主义有文化根基,我们自由主义也有文化根基,那么找啊找,找到庄子。庄子是自由的哲学,我们找到一个根基,可能是这种情况。

新法家的代表人物,至少有两派人都在主张新法家。其实就是主张用法治代替人治,他们跟新权威主义还有一点类似之处,也是主张公平公正公开,也是主张法治等等,我这基本就说到了。那么新法家有一派大家可以去查的,公众号上都有的,有一派是翟玉忠先生,他写文章很好很勤奋,发了很多文章,你们看一下,就会发现新法家有的时候会跟左派是合流的。

这个完全能理解,比如说新法家,我们找一个文献上的依据,可能就章太炎。《章太炎全集》在80年代出版,一个缘由就是说文革时期因为要批林批孔,要儒法斗争。那么找法家的文献,不能老是古代的韩非子吧?找一个现代的,找来找去,找到章太炎。你看所以这都是有一个脉络在里面的。甚至章太炎有的人还认为他是新权威主义者,但我认为不是,这只是大家解读上的不同。当时毛泽东主席就是说让上海人民出版社去编一套《章太炎全集》,就是说第一套8卷本的全集,目的就是为了批儒法斗争使用。

从这里就看出,法家跟左派有的时候是合流的。道家特别容易跟自由主义合流,墨家就比较麻烦了,他跟谁合流?我也不知道,从郭沫若的角度来讲,墨家是跟法家合流的,郭沫若他对墨家是持批评态度的。但是到现在我说的黄蕉风朋友,他到底怎么个政治哲学主张,我就不是很清楚。

其实我相信肯定还有其他家的,比如说“新子学”。我这里提到新子学,那是华师大方勇先生的一个平台,但是我相信这个平台会做出越来越多东西来,因为这个平台一定是比较宽松的。那么就可以有各式各样的人在这里发言,那么都是你的东西,都是新子学。而且他有自己的刊物,有c刊,那么特别容易吸引学界的朋友。所以他这么做下去肯定是蔚为大观,我也是比较认同这样的开放的立场。

其实除了我说的这些新子学、当代新儒家,还有一个,比如名家。像华师大的苟东锋,很帅的一个小伙子,他就主张名学,明确地提出“名”这个概念,非常好,而且他不断写书,那么我相信也是会做出很多东西来的,而且不是他一个。我记得曹峰教授也是在主张名学。

所以也是越来越多的人,可以说是百花争艳、百舸争流,广义上都可以说文化保守主义,当然有的思潮偏重学术,有的思潮偏重社会。像我刚才说的新子学、还有新法家、新名家都是偏重学术思潮。因为我个人感觉名家要社会化也是很困难的。大家一起在那里讨论这个概念是什么样子的,有这样兴趣的人很少的,对吧?

我继续往下讲,说到民族主义的问题,注意,我不是宣传民族主义,我是说把它作为一个讨论对象,我这个必须强调。

民族主义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我之所以敢说中国当代是有民族主义思潮的,是因为有这两本书,《中国不高兴》和《中国可以说不》。但是《中国可以说不》是先出的,万人空巷。

《中国可以说不》是明确的标出民族主义的旗帜的,其他的不会举出这个旗帜,但是我要说的是什么呢?除了我们知道的一些东西,比如说钓鱼岛、南海争端等等这些,还有很著名的一个,陕西西安的日系车主脑子被脑袋被砸,据说凶手已经出狱了,但被砸的那个人还在接受康复治疗。民族主义情绪到爆发之后所引发的一些后果,当然也是跟跟我们治理的过程当中出现一些问题结合在一块的。

所以民族主义就涉及到一个很大的问题,它也是个政治哲学的问题,也是个精神哲学的问题。我这里要告诉大家,除了刚刚所说的,有一个明确举出民族主义旗帜的思潮之外,其他所有的思潮它的底色都是民族主义,而且是可以往前追的,不仅当代,到了近现代也是这样子的,你找不出一个非民族主义的社会思潮代表人物。比如说胡适对吧?20年不谈政治,到时候让他去做驻美大使,他就去做了。

我不对胡适的这种做法做出评论。民族主义,不要单单从一种情绪的角度来去理解它,它还是一个民族国家意义上的概念。什么叫民族国家意义上的?其实就是西方现在很热的,就是说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这是我们国内也有一些翻译,比如说塔米尔的《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还有格林菲尔德教授的《民族主义:走向现代的五条道路》。你看这个标题就显示出一些特征来了。就是说民族主义不是一种情绪,而是现代性的另外一种说法。

我这里问大家一个问题,自由主义是不是民族主义?

自由主义也是民族主义,当然这是格林菲尔德教授的观点。民族主义从政治哲学角度来讲,不就是主张建立一个自由民主国家吗?那么英国它的建国纲领是什么?自由主义。我们以前说的民族主义可能就是从情绪的角度来讲,而不是从政治哲学的角度讲,这个层面是不一样。

那么请问如果从政治哲学的角度来讲,个体跟这样一个民族国家什么关系?

很多人认为民族国家肯定是损害个体的,你就忘本了,我就说句严重的话就是忘本了。打个比方,有一个朋友曾经跟我说,我挺川普,我不挺拜登,我要带一帮哥们就去投票投死他,我要把川普给挺上去。我说你去投,他说他没有美国籍。这是笑话吗?这是笑话,但其实告诉你一个什么事情,你是美国人,你才能给拜登投票或者给川普投票,你才有某些权利,这是一个民族国家赋予你的权利,赋予个体的权利。那么中国不也是一样的吗?你也是被这样一个民族国家赋予权利。没有这个民族国家,你就是个野蛮人,被扔到荒山野岭里去的,可能说句不恰当的话就是个原初状态,人对人是狼,然后没有任何法律保护你的这样的状态,所以不要光看到民族国家在某些时候好像束缚了你,你还要看到他对你的保护,他对你的赋权和赋能。

但有的人说这是自由民主主义的观点,我个人不是这么认为,我认为他是一个政治民族主义的观点,因为英国从他诞生的时候是一个自由主义的民主国家,可是除了政治哲学上,除了自由主义之外,难道没有马克思主义吗?那么我们的民族主义为什么不是马克主义的民族主义呢?完全可以的,逻辑上推理一下就可以了。

那么反过来,我刚才说了民族国家赋权给你个体,那么对这个民族国家,你个体能够发挥什么作用?

我这里也提到的,个体是组成民族的基本因素,而且许多个体,大家投票,或者以某种政治行动,不就造成了某个民族吗?

民族主义有这么几种说法。一种是血缘文化,你如果认同符号是血缘的,我们是同一个民族,认同某个文化,我们是同一个民族,中华民族是认同中华文化的,所以血缘上都是挺接近的。现在有很多文化保守主义者,包括左派等等对我们国际留学生的招生的政策是有些腹诽的。我具体不多说,敏感,甚至对婚姻制度、通婚也有反应,对吧?血统、血缘不一样。

那么除了这个之外,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就是说我认同这种政治制度,所以我可以成为这民族国家的成员,也就是说我可以成为民族的一员。有的,不是没有的,我打个最简单比方,很多中国人不是到了美国,他要宣誓入籍吗?我们都很清楚的,他血统肯定是华人,或者是什么华裔或者是其他的民族的。从血统的角度上、文化的角度上说是吃饭用筷子的,但是在政治制度上他认同美国的。

这是政治的认同。那么有的国家是允许你入籍,也就是说承认你是我们的公民,到公民和民族成员是不是一回事?又是很复杂,我这只能简单告诉大家,有的地方是一回事,有的地方就不是一回事。

所以我这里说到民族主义,就两条,第一条,这个时代是有人是主张民族主义的,比如《中国可以说不》派,但他们过了好久才出来《中国不高兴》,我个人认为这不是中国不高兴,而是他们发现受冷落了,自己不高兴。民族主义还有一条线,其实是个底色的问题,任何一个人都有民族主义的底色的。

四、澄清若干问题

继续往下说,澄清若干问题,哪些问题?一个就是我已经说到民族主义了,又说到这么多社会思潮比如新权威主义,明显是团体至上的,可是我又说是个体的时代,这怎么看?我这里已经说了,就是个体可以成为民族主义的粘合剂。

第二个,如何看待新世纪的个体的特色与其他特色的关系?我们可以完全不纠结在这样一种所谓个体性上,我们就看看其他的特性。我们从这个角度来讲,我结合各个社会思潮来讲一下。比如说文化保守主义当中,总体上他们还是集体为上的,要从中论证出一种个体来是很困难的。还比如说,我这里举一个例子,我书里面也会说的例子,其实是许纪霖老师提的。为什么我认为新时代的社会思潮它是两个问题,一个是政治哲学的问题,还有一个精神哲学的问题。我举个人的例子,许纪霖老师说的,摩罗,在我读大学的时候,据说是个自由主义者,写了很多文章,据说发表在《南方周末》上,那个时候什么都可以不看,《南方周末》必看。结果到新世纪,他倒向国家主义,以国家为重。

那么怎么会发生这种转折呢?当然许纪霖老师是指出过的,其实就是每个人都需要有精神信仰,自由主义其实有精神信仰,有所谓的整全性自由主义,就是除了政治哲学之外,还提供精神哲学。但是到了后来,自由主义只关注政治哲学而忽略了精神哲学,精神哲学让你私人去处理了。很多人是受不了的,有很多个体自身没有那么强大。我特别爱讲的一个例子,大学生什么时候是最痛苦的?什么时候是最开心的?最痛苦的时候就告诉你今天不上课,就不知道应该干嘛;告诉你今天晚上6点到7点30有课的,不管怎么样,反正这门课去上,把一个半小时给度过了。是有这个问题的,就是人到了一定时候,他完全坚持自己的精神哲学立场是很难的,然后这时候有一个所谓的国家,我不是否定的,而是说有这样一个巨大的实体在那里,他告诉你该做的事情,我个人感觉有的时候是很幸福的,你不用多想多问的,答案都在那里,是挺幸福的。所以有的个体就倒向国家主义了,这都可以反映很多问题,一个是彷徨无助,另外一个国家非常强大对吧?有的时候国家不强大,你去找国家发现这国家也解决不了你的问题,他也不告诉你6点到7点30该干啥了,对不?也是这样子问问题的,那么左派显然是集体主义的倾向比较浓厚了。

那么新权威主义是比较复杂的,一开始主张要有一个政治权威的基础上去发展市场经济的。这个时候经济理性得到高度发达,所以这个时候是注重个体的,而且要让个体组建社区,培养个体的民主能力,最后走向一个民主社会民主国家。所以个体也是有一个重要的地位,但是始终在一个政治权威的笼罩之下,所以比较复杂。宪政社会主义我就不说了。关于为什么我们总是要在社会生活,就政治哲学,还有政精神生活两方面找归属,就这个道理。

好,那么最后,怎么看待个体的时代与先前时代的关系?我觉得这个图找得非常好,就是WE和I的问题,在这之前很明显的是个集体主义时代。现在其实主流意识形态也是说这是个集体主义时代,大家去查各种各样的官方的报告,集体主义还是在的,只是说在这个框架之下,个体价值追求更加多元化一点。

我还有一本书已经写完了,就等着出版了,名字就是《集体主义时代》。1949年之后,这个观念是怎么组织、怎么树立过起来的?我都描写了一下。如果我们回想一下就可以知道王朔、潘晓来信等等,还有蛇口风波,我不知道大家了解这些事情吗?其实就是在问个体该怎么办?人生的道路怎么越走越窄?潘晓来信就是问了这个问题。

我这里可能稍微展开一下,以前我们搞意识形态工作是这样子的:先让大家讨论。解放初期有个关于什么是幸福的讨论,中国青年杂志就发表了一篇文章,有的人说是贾宝玉式的幸福,有个美女做老婆,家里面有沙发、电话等等;有的人认为所谓幸福就是找到好工作,有的人认为幸福就是为为人民服务等等。一开始肯定是讨论,后来官方定调,然后开个座谈会,然后把定调的稿子发出去,全社会观点一致,都这样子的。

蛇口当时是特区,然后也想以这样的方式来,没想到的事情发生了。相当于现在人家在抖音上说的一样,现在年轻人怎么越来越难搞对吧?某个书记你跟他们说说怎么要让我登记身份证,结果志愿者就说了,书记好,你如果这么做,我们志愿工作怎么做?就这样子,年轻人你很难把控的。当时蛇口风波就是这样子,年轻人很难把控,提出了很多问题。其实就撕开了社会的口子,以前的集体主义已经不管用了。集体主义是有兴衰的。

集体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是哪一些?以前的代表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罗国杰,罗国杰现在还有国杰论坛。还有一个是谁?就是周原冰,《共产主义道德通论》,这个题目就很有趣,我们现在不大讲共产主义了,我们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他那本书《共产主义道德通论》,80年代写的。

这本书非常好,你看了这本书之后基本上就能理解什么是集体主义内涵。那么罗国杰我给大家说个故事。我曾经让一个研究生就写个罗国杰集体主义思想研究,然后他当时遇到些问题,这些问题其实很大,他说蔡老师六七十年代罗国杰肯定是写了很多关于集体主义的书和文章。然后到80年代的时候怎么办?90年代的时候怎么办?实际上他有本书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研究》,罗国杰写过这种书的,是传统伦理,你怎么理解?我说这个事情这么理解,你不能光看他写了什么书,你要知道他遇到什么问题,六七十年代肯定是集体主义,大家都认同的,所以没有任何问题,到了80年代个体主义产生了。

所以罗国杰80年代有很多文章专门讨论这个问题,应对这个问题,因为解放初50年代的时候,个人主义是受到批评批判的,当然个人主义我们从哲学角度讲,它又是很复杂。到90年代,罗国杰为什么要写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我刚刚说2000年是文化保守主义的元年,但是否意味着在这之前没有呢?不是。

罗国杰老先生整个接触的信息比我们多,他也看到传统文化是需要高度重视的,那么你要讲中国集体主义,又要讲中国传统文化,这当中你怎么辨析?因为集体主义其实是工人阶级的这样一种意识形态,你说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有工人阶级了,这问题很复杂的,所以他要写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史,伦理思想史,我跟学生说,你要看成他要用集体主义来回应文化保守主义的兴起,当然这是我的一个定调了。

我这里再补充一个信息,罗国杰他回忆录当中就说到的,其实到了90年代末、21世纪初的时候主流意识形态不准备提集体主义。后来他上书,所以才提了。

我刚才讲到我们现在都在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就是说其实为集体主义也好,个体主义也好,都要找到一个平台来化解当中的种种的冲突。个体时代,我说个体,并不表明只有这个时代是个体时代,其实很多时代都可以说是个体时代,但是它还有一个自己的特征。

前一阵有个民国热,民国粉红,这几个月的好像说的比较少了,有一阵很热的,民国热。

当时我写的时候也注意到了这个思潮,我就有意识的要回应他一下。就是说如果说民国时代也是个体时代,它跟现在的区别是什么?我想从这么几个角度来讲。

一个是技术角度,民国无论如何没有电脑,你不能穿越,你没有电脑,文章谁写?能够写文章的人没几个。我给大家说个笑话,我从高中开始学写文章,我认为我喜欢文章,我弃理从文,我要学写文章,勉勉强强学会了一点,结果后来遇到一些高中的同学,我发现他们文章写得比我好,但他们是理科生,也就是说现在写文章是很正常的事情,你不用专门训练。

那么从时代认识的角度来讲,又是如何?比如说以前叫过渡时代,梁启超的过渡时代,张灏也说过的;许纪霖老师又说那是个大时代,郭敬明说现在是小时代,其实就顺着大时代来的。那么现在你说它是大时代吗?我认为还是大时代,但你要从不同角度来讲的。还有一种说法叫碎片化的时代,这个不用我多说了,碎片化的时代。当然我再三强调,我现在写的话,我不会说是碎片化时代,我会说是996的时代,我会说是一个为多多守疆土的时代等等。因为最近出了很多事情,太惨了,我不多说,大家都知道的。刚刚毕业的年轻人996不休息,然后两三点钟下班回家路上猝死。所以这个时代认识在不断的自我调整。

那么从哲学创造角度来讲,有自觉哲学创造的时候,是三四十年代,这是冯契先生的观点,牟宗三先生未必同意,牟宗三先生认为近现代哲学一塌糊涂,什么都没有,所以也不能把他的哲学直接归现代的。

近期也就是新世纪以来有多少哲学?很多,我举几个例子,比如陈来老师的仁学本体论,杨国荣老师具体的形上学,最近还有一个丁耘教授的道体学引论。还有很多。太多了。连我都在提“新天人学”。每个人都有哲学,你受过一定的哲学训练的时候,你就会有意识的进行哲学创造。我相信过了50年,如果我们回过来再看的话,会发现这是一个琳琅满目的哲学创作的时代。

那么社会结构角度来讲,大家看看就行了,我不多说了,因为比较敏感。

总之,虽然有朋友会问,你说集体主义还是一个主流意识形态,你怎么又说个体时代?首先我的个体时代不是说的个人主义,而且我说的是积极的个人主义。

而且很重要得失,请问当你说你不主张集体主义的时候,你会受到损害吗?你不会受到任何损害。当你说我主张集体主义的时候,你会受到损害吗?你也不会受到任何损害。这说明什么?集体主义跟以前不一样了,以前他就是不仅仅是纸面上的指导思想,而是现实生活当中的指导思想,现在就是你的一个选项。价值选择的多元化了。

最后大家要懂我发言的意图啊,大家一定要懂。我们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坐到一块来的,目的就是说我们是要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我想这对于任何一个思潮的主张者,他都赞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