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盘车在普通人眼里是一类美丽的海洋生物,它们让人联想到白的沙滩和湛蓝的大海。但最近一段时间它们以“美丽杀手”“海底蝗虫”之“美誉”冲上了热搜。许多媒体都报道了青岛胶州湾海星大量聚集,疯狂捕食近岸底播养殖的蛤蜊,致使蛤蜊养殖户收益严重受损的新闻。这一事件的“元凶”正是一种海盘车——多棘海盘车。

海盘车为棘皮动物门海星纲钳棘目海盘车科海盘车属的物种,属肉食性动物,可以取食贝类、甲壳类、多毛类甚至小型鱼类等,尤其喜食贻贝、牡蛎、杂色蛤等双壳贝类。有的种类食性单一,仅食双壳类动物;大多种类是多食或杂食性的。

大多数海盘车的摄食方式属于体外消化型,取食时体呈弓形裹住食物,以腕上管足吸盘吸附到双壳贝类的壳上,用力将双壳拉开一条缝隙。海盘车立刻翻出贲门胃,穿过双壳间的缝隙进入外套腔,分泌消化酶,将闭壳肌及内脏消化。

海盘车属中的多棘海盘车为我国黄渤海习见种。它广泛分布于北太平洋沿岸,朝鲜、韩国、俄罗斯、日本以及加拿大北部海域也有大量分布。多棘海盘车会出现周期性暴发的情况。日本有明海域、九州海域30~60米水深碎石和沙质底均有多棘海盘车周期性(10年)暴发的情况发生。20世纪80年代,由于船舶运输、幼体随海流运动等原因,多棘海盘车被带到澳大利亚,成为塔斯马尼亚州沿海的外来种,并发生大规模暴发,给当地渔业、底栖生态系统都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分子地理学研究表明,塔斯马尼亚州海盘车的群体基因结构与日本地区的相近。

海盘车为雌雄异体,共有10个生殖腺,每个生殖腺呈现葡萄状结构。在非繁殖季节生殖腺很小,位于5个腕的基部。在繁殖期,生殖腺快速发育,几乎充满整个腕。繁殖季节卵巢多为橙黄色,精巢常呈乳白色。每个生殖腺有一个生殖孔位于反口面腕基部中央盘上。

大多数海星体外受精,个体产卵量很大,可达1550万粒,卵小,少黄卵,间接发育,经过羽腕幼虫、短腕幼虫以及幼虫变态后发育成幼体海星。幼体海星一般经1~2年达到性成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盘车是海洋食物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是潮间带和潮下带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捕食者之一,其捕食作用可以防止被捕食者过量繁殖,对保持生物群落平衡有着重要的作用。另外,包括海盘车在内的棘皮动物在自然界碳循环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会吸收海水中的碳,以无机盐(如碳酸钙)的形式形成外骨骼。死后,体内大部分的含碳物质会留在海底,从而减少了从海洋进入大气中的碳。

海盘车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可从中提取海星皂苷、甾醇、氨基酸、多肽、多糖、脂类、类胰岛素等多种具有生理和药理活性的化合物。海盘车可以食用,其性腺中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且EPA和DHA含量较高。有的种类可以制成混合饲料以饲养家畜、家禽、水产动物。例如,处理后的罗氏海盘车可以作为鲍鱼饵料的添加成分;丹麦每年要捕捞1000吨左右的海盘车作为家禽饲料的配料。

虽然海盘车对维持生态系统平衡有重要的作用且有一定的药用和食用价值,但海星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和再生能力,食性广泛,这使其成为水产养殖海区以及人工鱼礁区重要的敌害生物之一。其捕食作用使得以底栖生物为食的捕食性鱼类(如鲆鲽类)的饵料生物大大减少,严重影响底栖鱼类产量。其喜食贝类,尤其是牡蛎、蛤类、扇贝、贻贝,给当地贝类产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海星聚集会破坏作业网具,对渔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

环境因素如温度、盐度、饵料生物密度等都可以影响海盘车分布和种群数量变动。胶州湾及邻近海域多年来的巨大捕捞压力,导致中上层经济鱼类和底层肉食性经济鱼类(鲆鲽类)资源严重衰退。上述这些捕食海盘车浮游幼虫和完成变态的幼体海星的鱼类急剧减少,可能是近年来海盘车种群数量大幅度增加的原因之一。近海丰富的营养盐会促进浮游微藻的繁盛,加上合适的温盐条件,海盘车幼虫成活率会提高。海盘车喜食双壳贝类,尤其喜食蛤仔。其凭借较强的化学感知能力向蛤仔增养殖区聚集捕食,进而形成胶州湾蛤仔底播增养殖区局部暴发态势。总的来说,海盘车发是近海生态系统失衡的突出表现

为防止海盘车暴发导致贝类增养殖灾害发生,我们应加强近海环境与生态系统的监测预警,监测近海理化因子的时空变化趋势、海盘车浮游幼虫丰度变化、成体海盘车的分布与丰度变化,及时预报预警。一旦发现海盘车大量聚集,即组织开展应急捕捞,采用潜水采捕、地笼网诱捕甚至底拖网捕捞等措施。从长远看,应加强海盘车基础研究,探明其暴发机制;加大近海污染防控力度,积极开展生态修复、增殖放流经济水生动物和生态修复关键种(海盘车天敌),恢复近海生态系统平衡,从源头上防控海盘车暴发。

作者简介

曾晓起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底栖生物分会理事;主要从事棘皮动物分类学与系统发育、渔业资源增殖、海洋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