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叶唐诗六首:秋山红树多,拟画碧云收

晚秋是许多树木走向凋零的时段。但是在树叶的凋落时段,还有一个过程。

那就是树叶由绿转为斑斓的红黄期。

绿叶是不会轻易随风而落的,因为有柔韧的输送水分和营养的通道,连接叶柄和树枝,本身就是一个牢固存在的应对外界变化的生命体系。夏天偶尔会有狂风骤雨吹落一些树叶,但是那属于极少数。

通常说秋风落木,这是因为秋天阳光减少,气温降低,空气中的水分也减少。树木为了生存和延续,会收缩生命阵线。当水分和营养不足支撑树叶时,树叶就会慢慢憔悴收缩。而树叶发黄变红,一方面是水分营养不足,另外一方面,是光合作用产生的叶绿素减少,而吸收阳光的花青素增多,这也是树叶保持生机的最后拼搏。当然随着气温逐渐走低,水分断绝,秋风凛冽,树木才会出现大规模落叶现象。

而其中有些甲质的树叶,能够相对持久保留树叶的完整和长久,飘落之后不会马上解体,反而形成斑斓的落叶之美。

树木凋谢是个渐进的过程,有些常青的树木也落叶,不过落叶是在新叶长成后的晚春,比如樟树,绝大多数落叶是在秋冬,从早秋到晚冬都有。

尤其是晚秋时段,很多树木在晴和的阳光下,红满树,黄遍林,达到极致的绚烂,而后渐次凋落,形成独特的秋美,照应季节的高爽明亮。

让我们来赏读唐诗里的红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溪清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盛唐 ·王维《阙题二首其一》

王维是唐朝诗人中的一个另类。他成名很早,十七岁就在京城,先是以音乐小天才混迹贵族圈,后来又考中进士,成为唐朝宫廷的御用乐师和皇子老师。很多人都会借此扩展权势,但是王维却因为敏感,倍感压力,他极早看到了宫廷的负面,他反而追求一种恬淡的生活。30多岁,就开始在京城郊区买山林田园,沉浸在山水悠然的乐趣里,和盛唐的华美和政治中心,保持相对距离。这样山水的浸润,使得他发挥延续着他天才的一面,在诗,音乐,禅悟方面有着相当的造诣。

他过的并非是全贵族的生活,相反以沉浸似的心态,走遍他热爱的山林。这在喧嚣热衷进取的盛唐时期,是绝对的冷僻和另类。但是也可以证明,这是他主动的选择。这选择也带来他的平安,因为在宫廷政治旋涡中,几人能免升沉跌宕,几人能够全身而退?虽然安史之乱后,他以曾经被迫接受伪职而下狱,但是唐肃宗却相信他的淡然和人品,升至 尚书右丞。

这首诗的美,宛如行脚僧行走在如卷秋山。而事实上,王维也是如此热爱山水,一步步丈量自然的秋天。

溪水清澈,白色的石头,冒出水面。这是暗指的霜降节气,因为霜降之后,流水减少,故有水落石出的现象。

天气寒冷,山树开始变红。很多人读这句,以为是红叶已经凋谢快干净。实际上恰恰不是。这是说的晚秋霜降之后,山林树叶刚刚变红。因为照应的美景在下句。

山间的路上,本来没有雨,但是缭绕的山中烟云,形成山地湿润的气候,走在期间,晨雾朝露,打湿了人的衣裳,而举目看山,这青山润泽之美,空谷幽宁。

这是绿多红少的晚秋开始,山林以清润清新的姿态,和他一一面对。

可以想到他已经开启斑斓之旅,不过此时尚在开头。

很少有人写出晚秋青山红树的开始之美,而王维做到了。这首诗选取的视角和时段非常特殊,细腻却有真实感,不是看图说话的想当然作品,是身在其中的领略和刻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兹楼日登眺,流岁暗蹉跎。

坐厌淮南守,秋山红树多。”中唐 ·韦应物 《登楼》

盛唐多奇才。韦应物十五岁被唐玄宗选中,作为御前侍卫,锦衣怒马,少年英武。不过好景不长,安史之乱这年,才19岁的韦应物扈从唐玄宗逃到蜀地,从此落魄。因为唐玄宗失势,周围官员后来多贬谪流落,有以致死。而像韦应物这样的人,很难再起。

但是韦应物却发奋读书,居然在唐肃宗朝担任洛阳丞,最后官终苏州刺史。韦应物安史之乱后,家境已经相当贫困,可以说他后来的仕途完全不是家族的影响里,而是他个人的才干所致。虽然如果没有安史之乱,韦应物的职位很可能更高,但是他这样励志的人生,也显出他个人的金玉之才,不被命运埋没。

那么这首诗应该是写在韦应物45岁担任滁州刺史期间。

就算我不检阅他的生平,我也能够领略出这首诗里壮年浑厚之气息。

我在这座高楼,重阳节登高远眺,感到的是流年岁月,蹉跎了人生。

我厌弃坐在家里,当个淮南太守,特意要登高临山,要去瞭望远山红树,领略这雄旷秋色啊。

这里面的气息是豪迈的,男人气的。

再来检阅他生平,发现了很有意思的现象,韦应物是文武双才,朝廷用他,不只是他文才方面了得,而在于他通晓军事,所以花一分俸禄,简直是得来多面人才。

而韦应物更绝,在富庶的扬州做官,居然清廉到连回乡的路费都没有。

或者是经历了安史之乱,这位有才华的官员,是这样用生命在报国。

愿望做一树红叶热情燃烧吧。我很感动和感慨。这是刻在他骨子里的爱国和报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树醉秋色,碧溪弹夜弦。

佳期不可再,风雨杳如年。“唐 ·湘驿女子《 题玉泉溪》

没办法不喜欢这首诗,就像没办法不喜欢那唐朝铜陵酒壶上,一首首民间的唐诗。

因为如此明亮而民间,如此绚烂而多情。

一位唐朝无名氏女子的诗。关于这首诗,有很多传说。

一则是说,广东的郑某曾经北上,住在湖南的客栈,半夜听到一个女子的吟咏,等到他出来时,却没有看到人。有人说,这是仙女,有人说,这是遇见女鬼。但是这首诗却流传了下来。

当然是个人,是个有才华的女孩子。

她或者是本地游女,从事旅游接待工作,或者是高官内眷,在旅游途中停留。

唐朝人稍有文化,就会写诗和吟诗,这是时代风气,但是这首诗,显然是女子作品,秾丽清丽和凄丽并存。

好个红树醉秋色,碧溪弹夜弦,在红叶树下的流水边,夜晚弹着琴。

是和谁的佳期,因为那人的离开而成为永远的悲哀?

半夜后的雨,一直下着,抹去了靓丽明丽的欢愉,堕入了漫长的寒冷和绝望。

女子的高光,在于被感知爱着的刹那。那时红树满山,流水琴弦,明亮而妩媚,最美的时刻成为永生的仙意,然而也是最美,失落也最深沉和苦痛吧。

谁的歌声,这么清澈,又这么转入悲凉?

我爱这首诗。爱着秋天里的爱和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寒山十月旦,霜叶一时新。

似烧非因火,如花不待春。

连行排绛帐,乱落剪红巾。

解驻篮舆看,风前唯两人。”唐 ·白居易《和杜录事题红叶》

白居易年轻时悲秋,看见叶子黄红就伤感。到了晚年,人生的秋天真正来临时,却忽然爱上了秋天。是,年轻时总是担忧,但是真正进入人生的晚年,相反笃定了,更能领略秋天之美。

十月的第一天,实际上从节气上来讲,往往还在晚秋。

出门踏山,已经觉得了寒意,因为此时有霜降。但是霜降之后的红叶,更加鲜艳。

像燃烧的火林,却不是因为火灾,像明艳的春花,却不是因为春天。

成排的红叶树连成巨大的红色屏障,飘飞的红叶仿佛红色的碎丝绸,是谁从天上剪碎抛落?

而我们赶紧停下上山的竹轿,就站在山前风口,听任红叶飞舞,吹过身心。

好个壮丽的风舞红叶。

人生也是如此吧。泰戈尔说,生如夏花,落如秋叶之静美,但是在中国古人的审美里,红叶既绚烂也动感,那是生命的热情,比夏花更狂放,落也翩翩。

人生,只要实在用心过,每一处都是活力,都是风景。

无需悲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洛下三分红叶秋,二分翻作上阳愁。

千声万片御沟上,一片出宫何处流。”唐 ·徐凝《上阳红叶》

树叶题诗写字,并非起源唐朝。但凡古人启蒙读书,必先学字画字。

很难说清,第一个在树叶上写字的人是谁。因为原始社会,就有字符,在陶器之先,在金石之先,在龟甲之先,在竹简之先,在丝绸和纸张之先,必先是沙土作纸,木棍为笔。

那些学习刻画写字的人,必会利用树叶。

就算汉唐纸张发明,但是造纸和读书的成本极高,最简单的方式,不过是在树叶上练习。

唐朝画家文学家书法家郑虔年轻时家境贫困,买不起纸笔,住在寺庙,就以秋天柿子树的落叶作画写诗,他收藏了几个屋子的落叶,都被他写完了。他的画呈给唐玄宗,唐玄宗拍案叫好,从此文人多以郑虔黄叶写字为励志。

而流行树叶题诗,也是在唐玄宗时代开始盛行。

大家用落叶写诗,流于流水,雅而不费,文士崇尚其雅,有着曲水流觞之意,民间则有送秋祈福的良好含义。这风气自然也传播到宫廷中。当然春天的叶子也能写字,寂寞的有才华的宫女们以此打发深宫岁月。

中唐白居易时代,以白居易为首的官僚,开始关注宫廷内的宫女生活。唐朝虽有宫女放怀制度,但是有庞大的宫女群,她们的生活也得到社会的关注。一是宫廷有神秘感,二是许多宫女其实在宫外是有家人的,常年宫禁生活,使得这类人群和她们的家庭都忍受分离的痛苦,而宫女也往往丧失了最佳的婚配择偶期,让家庭忧患。

唐宣宗时段,流行一个故事,有个宫女秋天流放红叶,正好被人在宫外捡起。后来这个宫女出宫婚配,新婚之时,才发现,自己的丈夫正是捡着她红叶的人。这真是缘分妙不可言。

那么在晚唐这个故事已经非常盛行。不管这个故事是否真的存在,人们多以红叶流诗,来感叹赞美缘分,以及祝福宫女有幸福的婚姻生活。

洛阳的红叶占据京城三分的秋色,何其壮美。这其中,大部分的红叶树,都在上阳宫。

那千万片放出宫廷的流水红叶,它们的命运会是什么呢?

唐朝还真是一个富庶到能够关注女性命运的时代。这是唐朝的文明高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景物皆难驻,伤春复怨秋。

旋书红叶落,拟画碧云收。”唐末 ·司空图 《秋景》

正是因为四季变化,良辰美景不会永远存在,所以会伤感最美的春天和秋天的过去。

但是总有一种方式,可以挽留住岁月的芬芳。

让我们在落下的红叶上写下心得心愿,将最美的秋景画在红叶上。

至少红叶做的书签,总会保留很久很久。

我常常会在过去的书籍里,发现夹着的树叶和过往的痕迹。

虞美人花瓣,勾起青春踏青的回忆,木兰花写满字的书签,虽然褪色,仍旧能清晰回忆起当年的欢乐和纯净。红叶夹在书本里,那年的秋天,历历在眼前。

人生最美好的是,朝花夕拾,你还有当年红叶。当年红叶在,曾照彩云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