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旧日历火了。

对,你没看错,就是那种挂在墙上、过一天撕一页的日历,它翻红了。

更神奇的是,大家抢着买的并不是今年的日历,而是28年前的。

根据某鱼平台的数据,1996年日历的搜索量近一周暴涨了600%,成交均价接近100元。

部分商品的价格是之前的30倍,尤其是那种一天一页的日历,现在一页就能卖到45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友说,啥玩意儿?这都能火?现在的流行可真是越来越难看懂了。

那么,1996年的日历究竟为何一夜爆火呢?

原因也很简单,因为1996年和2024年都是闰年,而且元旦都是周一,这就意味着这俩年份的日历一模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得知真相后,部分网友表示,嗯……这很难评。

从“爱因斯坦的脑子”到28年前的旧日历,这一届年轻人的消费偏好为何不走寻常路?

旧日历:翻红得太突然

旧日历:翻红得太突然

记得小时候,家里在过年前除了预备年货,一定会买的就是新年挂历。

那时的我对时间流逝还没有概念,只觉得挂历上的俊男靓女们可真好看呐。

巩俐、周迅、瞿颖等“挂历女神”,都曾经是我的梦中情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家里的老人们,则格外喜爱印有农历日期的“老黄历”,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旅行乔迁,可都是要看上一眼的。

但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作为生活必需品的日历,彷佛“一夜之间”消失了。

仔细想想,这或许跟手机的普及息息相关,如果你随时随地都能看日期、写提醒,还有什么必要非在墙上挂一个呢?

当人们感叹时代变迁塑造了产品形态时,1996年的老日历却在今年莫名其妙地火了。

在二手交易平台上,不少卖家都在出售旧日历,有的按本卖,有的按页卖。

整本的售价在三百元左右,单页的价格从25元到45元不等。

网友纳闷,这能有人买吗?您别说,还真有不少。

我有一个1996年出生的朋友,就特地淘换了一张她出生当天的日历,拿相框裱了起来。

问她为啥要花大几十块去买一张纸,她说,这可不是一张普通的纸,是有收藏意义的纸。

看起来,在物质生活相对富足的今天,人们会愿意花钱去购买“价值感”。

CCD卡片机:俺也一样

CCD卡片机:俺也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独有偶,旧日历并不是第一个翻红的老物件,CCD卡片机在前两年也火过一把。

想当年,大家出门旅游还都是人手一台卡片机,像素虽渣,但也留下了美好的青春回忆。

后来随着技术的发展,普通人拍照用手机就行,专业人士则会选择单反相机,无人问津的卡片机沦落到了“当废铁卖”的境地。

但当与明星同款、百元钱好物、复古的追忆等概念出现后,原来卖二三十的二手卡片机,价格涨到了五六百,甚至上千。

哪怕是没有充电线、使用有点小瑕疵的旧相机,也不愁销路。

卖家说,购买者大多是学生或摄影爱好者,主要还是出于复古的情怀。

由于价格的迅速上涨,也出现了一些“以次充好”的无良商家,他们制作出热门机型的外壳,再用一些回收的零件进行填充。

这样拼装出来的“二手”卡片机,用不了几次就坏了,大几百元就打了水漂。

市场经济嘛,有需求就会有供给。旧日历要是持续火爆下去,说不定会有人重新印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制造“情绪价值”爆款

制造“情绪价值”爆款

最近几年有个特别流行的词,叫“情绪价值”。

这是一种心理感受,当一个人或事物能给你带来积极情绪时,就给你提供了“情绪价值”。

甚至还有一个公式:一个人的总价值=物质价值+情绪价值。

过去人们购物时,总是强调商品的实用价值,是不是物美价廉?是不是物超所值?

但现如今的年轻人们,更愿意把钱花在让他们开心的事物上。

比如2023年淘宝年度榜单中的“爱因斯坦的脑子”,花几毛钱就能参与一次“吐槽大会”,还能收获陌生网友的肯定和赞扬。

再比如这些重新流行的老物件,它们同样为消费者带来了“情绪价值”。

买下自己出生那天的日历,拍照发在朋友圈或某红书上,获得超多的“赞”和“喜欢”,是不是想想就很有吸引力呢?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说过,当人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被满足后,随之而来的便是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

若想要制造下一个“爆款”,不妨想想,如何能满足年轻人与日俱增的情绪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期完全相同的情况,每28年就会出现一次。

这回没赶上风口的铁子们,赶紧多屯点今年的日历,2052年指定能赚大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