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在蒋系部队中,能把陈诚怼得口吐鲜血,并且在之后还啥事没有的人,恐怕也只有关麟征了。

这个官司即便打到老蒋面前,恐怕老蒋也不好裁定。毕竟,手心手背都是肉不是?

再说了,谁让陈诚你气性那么大的,人家关麟征只不过窝囊了你两句,你就受不了了?

这个道理,陈诚懂。

蒋氏可以通过其他渠道知道这件事,但一定不是自己主动找老蒋去说这件事。不然,有告“小状”的嫌疑先不说,还会让蒋氏看低,“你的大将风度哪去了?”

确实,要论帷幄擘画之功,陈诚的能力没的说;要论斩将擘旗之功,关麟征也没的说,都堪称大将之才。

可在争夺军权的问题上,二人确实少了一点大将风度。

换句话说,二人在争夺军权问题上的吃相都很难看,堪称“一时瑜亮”,难分高低。

按理来说,以关麟征的职务是无法与陈诚抗衡的。

在抗战时期,关麟征的职务不过是个集团军总司令,虽然也算得上是位高权重,可要与陈诚相比,相差至少也有好几层楼那么高。陈诚要整关麟征,那还不是分分钟的事情?

那问题哪有那么简单。

谁让关麟征是蒋氏的爱将呢?

那么,关麟征和陈诚之间的矛盾是因何而起的呢?

说来话长。

那还是在陈诚担任11师副师长时候发生的事情。

1928年,蒋氏收编了福建军阀周荫人的一支部队,改番号为11师。师长由周荫人的旧部曹万顺担任,陈诚担任副师长,关麟征担任第61团团长。

曹万顺是个明白人,知道自己就是个过渡人选,不知道哪天自己就会被调离或者被退役。可功利心太重的陈诚根本就等不及。

当然,由陈诚出面来赶走曹万顺这种事还是比较犯忌讳的。

于是,陈诚的得力助手,11师参谋长罗卓英出面了,他在暗中联络毕业于黄埔的那些旅、团长们要赶走曹万顺,一致举荐陈诚担任师长。

李默庵和萧乾都同意,只有关麟征反对。

在这件事上,陈诚的吃相确实难看了些。

按照蒋氏的常规操作,应该是在把曹万顺以进修的名义调离11师,在陈诚能够控制11师后才能任命陈诚为11师师长,而不是由11师各级官佐出面撵走上任主官,然后让陈诚上位的。

这么操作虽然抓部队的速度快了些,但影响太坏,会让那些已经投靠自己或者正准备投靠自己的军头们担惊受怕。

那时候的关麟征还年轻,还没有想要在军内自成派系的想法,因此,对陈诚的做法嗤之以鼻。

因此,对罗卓英的拉拢,关麟征很不客气的就来了一句,“陈矮子并不比曹万顺高明,可能比曹还要坏。”

这句话自然传到了陈诚的耳朵里。结怨,那是肯定的了。

可陈诚从此开始打击关麟征了吗?

不见得不想,可陈诚在当时是没有这个能力的。

为何?

因为陈诚在黄埔时期其实混得并不好,在东征时期只不过才是个炮兵连长。虽然在棉湖战役中立了功,可那纯属运气。

当时,由于火炮发射过度,造成撞针太热变软无法击发,火炮只能停下来散热。

而前线战事紧急,不仅刘峙赤膊挥刀上阵,连何应钦都上了一线。

蒋氏急了眼,连声催促炮兵开炮支援一线。时为炮兵连长的陈诚亲身开炮,几发炮弹都击中了敌军的指挥部。

为何别人打不响,陈诚就能打响呢?

原因倒也不复杂,因为撞针散热后重新硬化可以击发了。

蒋氏大喜,当即提升陈诚为炮兵营营长。

可即使如此,陈诚在黄埔的地位以及影响力仍然不高。

就以贺衷寒为例。

在抗战时期,贺衷寒每次见到陈诚,总是以“陈部长”、“辞公”来称呼陈诚。可在东征、北伐,乃至于军阀混战时期,贺衷寒称呼陈诚的可是“辞修”。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陈诚虽然对关麟征很恼怒,可也无如之何。起码在这个时期,黄埔生,尤其是黄埔1期生,还不是陈诚能够得罪得起的,甚至还要巴结。

而关麟征呢,自然也不会把说了陈诚坏话这种事情放在心上。不久,关麟征就升任第32旅旅长。

图片来自网络

1929年,陈诚报请关麟征任陕军邓英的新编第5师副师长。

这是陈诚在打击关麟征吗?

还真的不是。

一来,关麟征是陕西户县人,到陕军任职,正合适。

当时,很多黄埔1期生都是这样拥有了自己的基本部队的。

比如李仙洲,就是到了刘珍年的第21师当副师长,然后才拥有了自己的基本部队第21师的。

二是,这是给关麟征提供了一个掌握和发展自己基本部队的机会。

因为就在关麟征到新编第5师不久,师长邓英就到南京陆大进修去了。这个窗口期关麟征如果能够抓住,将来在军界就将有一席之地。

关麟征也知道这其中的道理,因此,就去了。

可没想到,在别人手里玩得溜熟的手段到了他这里,不灵了。

新编第5师的那些旅、团长们见来了一个刚到25岁的“毛孩子”当副师长,那肯定是不服气啊!

于是,在一个夜晚,有两个团的部队哗变进山为匪了。

其实,这一切都是一个叫公秉藩的团长在背后撺掇的。

果然,不久之后,公秉藩就在私下里找到关麟征提出了条件,只要保举他当旅长,他就把这两个团拉回来。

可那时候的关麟征年轻气盛啊!哪怕我不当这个师长,也不能支持这种军阀行为啊!

没办法,关麟征只能离开了新编第5师,回南京向蒋氏复命去了。

如果换成其他人,注定会在蒋氏心里留下差生的印象。

因为蒋氏任用黄埔生的一条很重要的标准就是看这个人能否把杂牌部队转化为嫡系。做得好的,就是他的好学生,否则就是差生。

只不过,关麟征好像是个例外。因为在老蒋头一次下野的时候,关麟征是从监禁地逃脱追到上海来表忠心的。这份感情还是值得肯定的。

可位置就那么多,师长、旅长是别想了,关麟征只好再次当起了团长。

这件事对于关麟征来说是个很大的打击,看到那些战功不如自己的同学们纷纷当上了师长,而自己却从师长沦落到了团长,关麟征开始不平衡了,也由此萌生了想要在军内拉起派系的念头。

1932年6月,关麟征因与红军作战“有功”,所部扩编为第25师。关麟征从此有了自己的基本部队。

图片来自网络

1933年3月,第25师编入徐庭瑶的17军,参加长城抗战。

徐庭瑶的17军是抗战之前蒋系嫡系非常具有战斗力的一支部队,拥有像关麟征、杜聿明、郑洞国、张耀明等毕业于黄埔1期的名将,至于2期之后的,那数不胜数。

在徐庭瑶心里,是把关麟征当作17军下一任军长来培养的。因为徐庭瑶这个人对兵权并不是很看重,是属于技术型的。

可关麟征却辜负了徐庭瑶的期望。因为关麟征所要的是一支完全能被他掌握的部队,而不是在上面始终还有一个能压着他的“老祖宗”。

这也是关麟征为何在担任第25师师长的时候对副师长杜聿明始终怀有戒心的原因。

其实,杜聿明根本就没有和关麟征争权的心思,他一门心思想的是如何把兵练好。

可即使如此,关麟征也容不下杜聿明。气得杜聿明只能离队去进修,并且在进修后坚决不肯归队的原因。

还有一个人是郑洞国

在第25师扩编为第52军的时候,郑洞国的第2师编入52军的战斗序列。

由于郑洞国为人忠厚,爱惜士兵,团结校友,在52军获得了很多人的拥戴,这又引起了关麟征的猜忌,以至于在抗战初期的保定会战中,连撤退都不和郑洞国打招呼,差点让第2师被日军包围全军覆没。

此役过后,郑洞国也是坚决地离开了52军,连头也不肯回的那种。

就这样,关麟征从第25师时期开始,到第52军时期,已经把能够威胁到自己地位的黄埔1期生都给赶走了,只留下了一个唯自己之命是从的张耀明。

由此可见,在心胸方面,关麟征其实还不如陈诚。起码陈诚还知道,只要投靠自己,无论出身何地,都会委以重任。而关麟征呢,除了陕西人外,出身其他省份的人要想在第52军出人头地,那可就太难了。

再来说陈诚。

自从半真半假地把关麟征撵走后,他抓军权的吃相更加难看,甚至做过把一支友军包围起来集体缴械,然后编入到自己部队中的事情来。

后来虽然因造成的影响太坏,不得已收敛了点手脚,但大势已成,“土木系”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了。

抗战爆发后,关麟征和陈诚分属南北两个战场,并没有发生交集。可在武汉会战后期,这两个人还是不可避免地碰上了。

当时,时任武汉卫戍区总司令的陈诚命令关麟征第32军团划归罗卓英的19集团军指挥。

关麟征当时就不干了。

由于之前的曹万顺一事,关麟征对罗卓英的印象就很不好。再加上罗卓英的指挥风格和关麟征很不对路,关麟征就拒绝服从罗卓英指挥。

在抗战初期,关麟征其实比较佩服的是汤恩伯,虽然二人也时不时地争吵,但对汤恩伯的战法,关麟征还是很欣赏的。

现在突然换了一个多谋寡断的罗卓英来指挥,关麟征能服气吗?

罗卓英也气得要命,你不肯服从我的指挥,我还不稀得要你呢。

就这样,一贯好脾气的罗卓英和一贯暴脾气的关麟征隔着桌子就开始对骂起来。

后来还是陈诚看实在是闹得太不像话了,才拍了桌子,硬生生地把这件事压了下来。

这下子,双方的矛盾更大了。

在湘北会战时,关麟征和陈诚之间的矛盾发生了激化。原因是,关麟征认为,此次作战的主要区域在新墙河与捞刀河之间,并没有打到长沙城下,而这个地区都是关麟征的防区,因此,应被称为湘北大捷,而非长沙大捷。

陈诚之所以要上报长沙大捷,是贪天功为己有,是对关麟征的压制。

因此,二人各搞一套。陈诚发了一些《长沙大捷》的小册子,那关麟征就发《湘北大捷》的小册子。

后来事情传到蒋氏的耳朵里,老蒋笑了。

为何?

他虽然视陈诚为心腹,但也不想陈诚的势力过于壮大,不然也不好控制。不然,他也不会把罗卓英这位“土木系”的2号人物安排在赣北,来了个分而治之。

见关麟征挑战陈诚,蒋氏其实是喜闻乐见的。可万事都要有个度,闹大了,这个平衡就不好把握了。如果将帅不和影响了战斗,那就得不偿失了。

因此,蒋氏下令,提升关麟征为15集团军总司令,陈诚卸任第9战区司令长官职务,改由薛岳接任。

这样一来,既抚平了关麟征的怨气,让他更加死心塌地地为他卖命,又让薛岳得以“扶正”,感他的恩情,还可以把陈诚摁在参谋总长的位置上,使他不能掌握一线部队,可谓一举三得。

图片来自网络

1940年,关麟征集团军奉调至广西,又调到云南,部队改番号为第9集团军,镇守滇南。

就在这个时期,关麟征与陈诚之间的矛盾来了个总爆发。

在1943年的时候,由于第54军军长黄维和何应钦因军粮问题发生了矛盾,不得不辞职后,第54军军长的职务就成了关麟征眼中的一块“肥肉”。

当时,关麟征和何应钦的关系很好。因为当时,黄埔系的将领除了在胡宗南系、“土木系”、汤恩伯系之外,大多数人都投靠到何应钦门下。

何应钦有一点好处,那就是来者不拒,去者不留,因此手下也很是笼络了一批人。

见第54军军长出缺,关麟征就在何应钦的支持下,把张耀明派到54军当军长了。

这件事关麟征其实有些冒失了。

在陈诚的“土木系”中,第54军是仅次于18军的存在,其基本部队14师更是“土木系”的核心部队之一,把张耀明这个外人派到第54军当军长,能压得住阵吗?

果然,张耀明去后,根本就没法开展工作,54军上下军官根本就不买帐。

如果说,关麟征和陈诚之间在过去虽然有矛盾,但撕破脸的事情还从来没有过的话,那么,在第54军问题上,二人终于面对面地交火了。

关麟征还是一如既往的直接,“辞公是即将掌握全国事的人物,不应该再封闭在‘土木系’小圈子里,一个军长的职务都不肯放手,这不是干大事业应有的心胸啊!”

陈诚哪里受得了这种窝囊,顿时口吐鲜血不止。

紧接着,关麟征又来一句挖心话,“这天下事,不是你一个人能干完的。”说完,扬长而去。

由于此次二人相见是在讨论远征军问题的会议上,杜聿明也在场。他虽然也与关麟征不睦,但毕竟是个厚道人。在他的百般弥缝下,关麟征和陈诚二人算是没在继续互相纠缠,可二人之间的矛盾再也没有解开的可能了。

严格来说,此次相争,关麟征和陈诚二人是分不出对错的,也没有什么高低之分,有的只是利益的争夺罢了。

第54军是“土木系”第2个军,成立于抗战初期的淞沪会战,是陈诚的看家部队之一,关麟征之所以想要把这个军据为己有,先不要说能否实现,从出发点上就立意不正,是要挑起黄埔内部的派系之争。

而陈诚呢,“土木系“从抗战初期的一个军,到抗战后期的10几个军,其实力发展之迅猛令人咋舌,若不加以控制,黄埔嫡系内部之间的平衡将被打破。

因此,此次54军一事,虽然是由何应钦在背后策划,关麟征在前面打冲锋,但背后不见得没有蒋氏的影子。

为何这么说?

因为在抗战中后期,蒋氏就已经存着打破黄埔内部派系的心思了。不然,将来注定会尾大不掉。

之前,扶持陈诚,是为了与何应钦抗衡;扶持胡宗南,是为了与陕甘宁边区抗衡;扶持汤恩伯,是为了就近监视李宗仁。

现如今,何应钦已经被边缘化了,李宗仁也因在枣宜会战、鄂西会战的失利与无所作为,实力逐渐被压缩,影响在减弱,已经不足以对蒋氏构成足够的威胁。

因此,到了该清理内部派系的时候了。

故而,关麟征在何应钦的授意下才敢于对陈诚发难,才敢于谋取第54军军长职务。

到了此时,蒋系的派系之争已经发生了巨大地变化,已经由嫡系对付杂牌变成了嫡系内部之间的派系之争。

但所表现出来的斗争方式却让人更加感到蒋系内部之间组织程序的混乱,一个主力军的军长职位竟然能私相授受,这不又回到“军为私有”的老路上去了吗?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