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元宵节,一个男人倒在了东北的雪地里,一股力量穿过了他的胸膛。在生命即将结束之际,他仍能聆听见松柏林中呼啸而过的声音,目睹着树上积雪的轻柔飘落。

这片林海雪原,多么美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他数十年来守护的土地,也是他安息的地方。松青、雪白、雪红,人们以他的名字命名了这个地方,叫做靖宇县。

1905年2月,杨靖宇出生在河南,在确山县那个叫李湾村的小村子里,家族世代为农民。在他5岁时,父亲因农活劳累过度而英年早逝,他们一家不得不依靠亲戚生活,过着艰辛的日子。

那时正值“辛亥革命”的爆发,人们将希望寄托于此,期望国家能有一片新天地。然而,接连而来的是南北议和、袁世凯篡权、军阀混战。杨靖宇在这个混乱而衰败的时代里成长,他唯一的依靠就是母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位叫张君的女人为了抚养孩子,不仅承担了所有的家务,还像男人一样在田间劳作。她心地善良,遇到逃荒的外地人,总会慷慨地分给他们食物。张君勤劳、坚强、善良的优点潜移默化中不断地影响着杨靖宇。

杨靖宇8岁时,张君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她要送杨靖宇去读书,而且要一直读下去。那时,中国绝大部分农民都是文盲,父母把孩子养大后,往往希望他们跟着自己下地劳动,为家庭增加劳动力。然而,张君宁愿节衣缩食,也要供养杨靖宇读书。她希望杨靖宇能够摆脱贫困的命运,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 然而,张君没有想到,杨靖宇会走得如此远......

他不仅想让自己摆脱贫困,还希望所有的中国人都能够迈向幸福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靖宇最初在本村的私塾里读书,那里教授的是四书五经。虽然在这个巨变的时代背景下,这些知识似乎有些过时,但杨靖宇仍然从中学到了许多道理。他最喜欢的是《孟子》中的那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那个时候的每逢节日,农民都要给地主送礼,这种陋习主要是表达农民对地主的敬意。送的礼物越多,就表示地主的权势越大、越威风。 有一次,杨靖宇的二叔生病了,他让杨靖宇代替自己去王地主家送礼。然而,杨靖宇却一直不肯前往,他气愤地说:“王家是人,咱家不也是人吗?为什么要给他们送礼?还要称呼他们为‘老爷’?这太不公平了!”结果,这份节礼终因杨靖宇的反对而没有被送到王地主家。

旧时地主婆(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靖宇15岁时,他考入了确山县立高等小学。这所学校是全县最高的学府,每年只招收50名学生,地主和官宦子弟都云集于此。他们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常常看不起贫寒家庭的同学。

一次,一个富家子弟让同学们充当他的马骑,同学们不愿意,于是他就动手打人,将同学打倒在地后,还骑在同学身上。杨靖宇目睹这一幕后,毫不犹豫地痛打了富家子弟,直到对方保证以后不再欺负同学,也不会告诉他父亲,杨靖宇才松开了手。

从此,对于富人的不仁和对人人平等的追求,这些理念在杨靖宇的心中就深深扎下了根。

确山高小的课程与私塾有很大不同,学的不再是四书五经,而是国文、算术、历史、地理等现代课程。杨靖宇的眼界大开,学到了许多新知识。

课堂外,以五四运动为起点的新民主主义运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要救国就必须读书”的口号振聋发聩。杨靖宇深受感动,与许多进步青年一样,探索着解救中国、改造社会的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确山高小毕业后,他选择了工业救国的道路,顺利考入位于开封的河南省立第一工业学校。学校后面的花园里有一个宋代点将台,传说是岳飞指挥军队的地方,杨靖宇通读《说岳全传》,对这个地方情有独钟,希望自己也能成为一个英雄。

除此之外,杨靖宇的心中还怀揣着为劳苦大众奋斗的使命。他入学考试时的作文题目就是《劳工神圣论》。 在学校里,他经常与进步的老师接触,其中包括中共党员贺光吾,这对他的人生产生了重大影响。杨靖宇第一次接触到了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从此走上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杨靖宇将共产主义作为了自己毕生追求的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4年1月,第一次国共合作达成。为了推翻军阀统治,国民军东征、南讨、北伐,所向披靡,四方群众纷纷响应。杨靖宇也开始积极宣传,向同学们分析军阀残暴统治人民的事实,鼓励他们行动起来,反抗军阀。他的讲话既有事实,又有理论支撑,慷慨激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当时,北伐军一路胜利,即将打到河南。然而,军阀却以时局紧张为借口,采取残忍手段,制止了学生们的活动。

1926年秋天,杨靖宇加入了共青团。此时,他面临着一个选择,是继续完成学业,还是辍学回家? 他毅然选择了后者,成为一个真正的战士。

1926年10月,杨靖宇回到了确山县。家乡发生了很多变化,民间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红枪会、黄枪会、白枪会,都是农民们为抵御战乱而自发组织的。杨靖宇的任务就是引导这些组织走向正轨。

他在乡村四处奔走,串联各方,向大家宣传新民主主义,逐步建立了农民协会组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7年4月,杨靖宇召开了确山县的农民大会,两万余人参加,高举红旗,声势浩大。两天后,他领导的确山起义爆发了。

起义胜利后,杨靖宇领导建立了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这是河南省第一个农工政权。该委员会废除了地主的特权,推动了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民。杨靖宇带领着农民迈向了自由和幸福的道路。

可是,美好的局面被“四一二事变”打破了,所有之前被推翻的贪官污吏和地主豪绅都卷土重来了。

1929年,杨靖宇被调往上海参加干部培训班,这是他第一次离开家乡河南。培训结束后,他被调往东北,开展地下工作。

在东北,他带领南满游击队进行艰苦的斗争。面对日军的侵略,他带领部队进行多次战斗,士气大振。他运用的心理战术,通过喊口号、发动群众,很快击溃伪军并俘虏了他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日军的进攻,杨靖宇采取了半路埋伏、长途奔袭和化装袭击等绝招,打得日军溃不成军。他的胜利令日伪当局震惊,他们发起了持续四个月的“讨伐”,但没有能消灭南满游击队,反而使他们的声威更加响亮。

1933年,东北抗日联军成立,杨靖宇被推选为总指挥。他领导部队开展了一系列战斗,打击了日伪据点,沉重打击了敌人的士气。

接下来的6年里,杨靖宇征战四方,发挥了游击战的精髓,打出了名气,许多群众都说:“只有红军才能抗日”。

然而,日军采取了“集甲并村”的狠毒手段,将抗联和人民分离开来,抗联面临着物质短缺和精神绝望的困境。叛徒的出现让情况更加危急,杨靖宇不得不采取分兵的策略,以避免部队被全部歼灭。

他的部下逐渐减少,最终只剩下7个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深知敌人已经紧追不舍,每个人都面临生死的考验。然而,杨靖宇提出再次分兵的建议,希望能够多活下来一个人,为中国的抵抗力量多增添一份希望。尽管部下不同意,但杨靖宇依然坚持,他深信只有活着才能为国家作出更多的贡献。

于是,杨靖宇带领其中两个战士向一边突围,而另外四个战士则选择了更安全的方向撤退。在告别的时刻,杨靖宇鼓励大家相信胜利一定属于我们。这句话,是他用行动和信念不断重复的宣言。那四位战士果然活了下来,因为杨靖宇吸引了敌人的注意力。

然而,仅仅6天后,跟随杨靖宇的最后两名战士也牺牲了,他只剩下孤身一人。

在山里,他遇到了赵廷喜等人,请求帮他买点食物和棉鞋。赵廷喜劝他投降,但杨靖宇坚决地表示:“中国人都投降了,哪还有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约定的地点,赵廷喜带来了日军。幸好,杨靖宇提前意识到了这个陷阱,并没有现身。他躲在附近的山上,然而他的脚印还是被日军发现了。

此时的杨靖宇已经身心疲惫,多日未进食,只能以草根和树皮充饥。严重的冻伤也摧残了他的身体,他已经无法再继续前进。他手持双枪,靠在大树上,凭借最后一点力气扣动扳机。

日军不断劝降,告诉他抵抗没有意义,让他归顺,可杨靖宇只用扣动扳机来回答他们。

他用尽最后的力气向对面的日军喊道:

“以区区日本四岛,断无亡我中华之力!我虽然仅是华夏一匹夫,然以堂堂七尺须眉,抗日救国之信仰坚如磐石,富贵不可动摇!今日得以血溅山河我足矣!”

枪声在山坡上响起,杨靖宇如巨人般倒下。 枪声停了,只有蒙江的雪还在静静地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地英雄气,浩然壮国魂。杨靖宇牺牲了,他用血性支撑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杨靖宇的一生,基本没有受过长时间系统的军事教育和培训,唯一的一次就是去东北前在上海的短暂学习。他的实力完全是天生开挂的意志力和实践中的学习能力!所以,所有的赞誉他都是值得拥有的。

放眼当下,“碧血青蒿两千古,于今赤旗满河山”。

杨靖宇的牺牲过去了80多年,新中国的成立还未到百年,那时的他正值青春,而如今青春的我们还有多少人知道并懂得他的伟大?

铭记历史,才能知道自己来自何处,当去往何方。

致敬英雄杨靖宇!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