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姜 琍

斯洛伐克总理菲佐15日下午在斯洛伐克特伦钦地区与民众互动时遭枪击,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菲佐经数小时的全力抢救后,据称已脱离生命危险,但在任总理遭遇刺杀并受重伤的罕见事件,引发了斯洛伐克国内外对当前欧洲政治中愈发频繁的阵营对抗、社会仇恨和极端暴力行为的思考和担忧。

斯洛伐克是中欧国家,在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解体后于1993年1月1日独立,2004年加入欧盟和北约,2009年开始使用欧元,是中欧地区维谢格拉德集团四国中融入欧洲一体化进程最深入的国家。而菲佐被视为斯洛伐克独立以来最成功的政治家之一,在2023年秋议会大选中率领中左翼政党方向—社会民主党实现政治回归,赢得选举并第四次担任总理。他上台执政7个月以来,实行了一系列内政改革举措,倡导主权外交理念,主张以和平谈判方式尽快结束俄乌冲突,遭到反对党和自由主义媒体的抨击。此前,在4月6日菲佐政府支持的议长佩列格里尼当选总统后,斯洛伐克社会对抗激烈程度加剧。斯洛伐克内政部长埃斯托克表示,刺杀菲佐总理行为具有明确的政治动机。

自斯洛伐克独立以来,针对国家领导人的暴力袭击事件尚属首例,此次事件将对其国内政治格局和社会心理产生巨大影响。有斯洛伐克政界人士表示,5月15日将是斯洛伐克当代历史上最令人悲伤的一天,因为对总理的暗杀意味着对斯洛伐克国家地位、主权和安全的攻击,以及对该国民主社会核心的打击。尽管斯洛伐克执政党和反对党人士一致谴责暴力行为,但这起事件恐怕不会是该国政治派系间化解仇恨的“终点线”,反而可能成为加剧政党斗争火药味的“发令枪”。埃斯托克甚至表示,斯洛伐克已经临近“冷内战”。而斯洛伐克普通民众则在心理上无法接受总理遇刺这一残酷事实。近40年来,除了2003年塞尔维亚总理金吉奇遇刺身亡以外,欧洲国家总理或总统遇刺事件实属罕见。这对斯洛伐克社会上下来说是一个难以治愈的伤痛,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都会深受其困扰,社会两极分化和紧张局势可能进一步加剧。

斯洛伐克总理遇刺某种意义上是近年来欧洲极端政治暴力事件激增的一个缩影。在俄乌冲突、巴以冲突持续以及欧洲议会选举6月即将举行的背景下,这一事件无疑将影响欧洲政治发展。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欧洲经历了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难民危机、英国“脱欧”、新冠肺炎疫情、地缘政治环境恶化和能源危机,安全担忧加重、不平等现象加剧和生活水平下降等因素导致极端政治观点变得越来越流行,右翼极端势力上升,包容性和宽容等价值观受到挑战。在西欧大国中,英国反犹主义和仇视伊斯兰事件激增,2023年10月1日至10月18日期间,伦敦发生了218起“反犹太”犯罪事件,上一年同期为15起;仇恨伊斯兰的犯罪事件则从42起增加至101起。法国针对少数民族和宗教少数群体的暴力事件和针对政治对手的袭击事件呈上升趋势;德国自2019年以来针对政客的攻击行为成倍增长,2024年至今就已发生20多起。总体上,相较几年前,欧洲政治中政客发言时言辞强硬、把政治对手妖魔化、攻击性增强等趋势愈发明显,对斯洛伐克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也产生了一定消极影响,此次事件的一大根源就在于此。

此次事件再次给欧洲从平民到政客敲响了警惕政治暴力极端化的警钟。在政策制定的层面,欧盟机构和一些欧洲国家的领导人事后表示了对暴力行为零容忍的态度,认识到社会中敌意和攻击性的不断郁积发酵将会带来严重的、不可控的后果,这可能会有助于就制定相关法律措施限制和打击欧洲政治中存在极端势力和暴力行为达成一致。在党团活动层面,政党竞争中的口头暴力问题将更加受到重视,因为政客的口头暴力煽动起民众的行为暴力,可能有助于各国家与机构关注发言规范,更加倡导民主、合法地表达政见分歧。在网络与媒体层面,欧洲各国可能会采取措施加强监管,关注到网络的阴暗面,以免在社会中形成随意散布对抗和仇恨言论的氛围。最后,欧洲国家也需要更加重视领导人和政客的安全防卫工作,同时将普通民众合法拥有武器问题纳入考量,尽可能减轻社会动荡,以免暴力袭击事件再度发生。(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