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写下这首《雨霖铃》之前,柳永第四次科举落榜,心灰意冷之下,决定离开京师汴梁,沿水路一直南下,江湖漂泊。

此时,距离他初次来到汴京参加科考,已经过去了整整15年,人生最好的年华都浪掷在了这座繁华的都市里。

水岸别离处,虫娘相送,依依惜别。

作为一个歌舞伎,她未必是他此生最爱的人,但她一定是他落魄时最温暖的依靠。困居京师15载,若没有虫娘和烟花巷陌里那些歌女的资助与支持,大概我们也不会读到这么多脍炙人口的“柳词”。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首词见证了柳永从最初的意气风发,到沉郁不志,以及适应现实逐渐变得成熟稳重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大抵也都是这样走过来的。

不同的是,柳永消沉的时间更久,经历更加曲折。

02.

原本,柳永出身官宦之家,为“河东柳氏”,但居福建武夷山。父亲柳宜曾仕南唐,累官至工部侍郎,几个叔父也都在朝为官,包括两个哥哥也考中了进士。

所以柳永的青少年时光“裘马轻狂”,过得既轻松又快乐。

南唐灭亡以后,柳宜仕宋,柳永随父亲宦游,增长见闻,开拓视野。

在他7岁的时候,柳宜入京上表,柳永第一次来到汴梁,便被京师的繁华所吸引,为求仕之心埋下了种子。

四年后,柳永初作《劝学文》,在文坛崭露头角:

父母养其子而不教,是不爱其子也。虽教而不严,是亦不爱其子也。父母教而不学,是子不爱其身也。虽学而不勤,是亦不爱其身也。是故养子必教,教则必严;严则必勤,勤则必成。学,则庶人之子为公卿;不学,则公卿之子为庶人。

不过让柳永决定填词,是因为一首《眉峰碧》:

蹙破眉峰碧,纤手还重执。镇日相看未足时,忍便使、鸳鸯只!

薄暮投村驿。风雨愁通夕。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

这首词的原作者已经失考,柳永见之甚为欢喜,就把他写在了墙壁上,每日都会读上几遍,从中悟出作词章法。

18岁时,柳永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家完婚。

成家之后便是立业,所以次年柳永就准备前往京师去参加礼部主持的进士考,然而路过杭州时,却被杭州秀丽的风景所吸引,玩了整整7年,期间也曾游历苏州、扬州等地。

同时因为持词《望海潮》拜谒杭州刺史孙何,在词坛名噪一时。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不过他糟糕的人生很快就拉开了序幕。

03.

公元1008年,25岁的柳永来到汴京,准备参加次年的春闱。

此时的他,信心满满,踌躇满志,认为自己必定能魁甲登第,所以他也没有为自己留退路,把囊中仅剩的银财全部挥霍一空。

不幸的是,时宋真宗有诏,“属辞浮糜”者概不录取,而柳词恰恰就是这种风格。

北宋初年,像柳永这种“花间词”多为歌伎所唱,难登大雅之堂,可实际上这段时期还没有出现真正的清流,比较受重视的词风基本上都是粉饰太平,歌咏帝王功德之作。

落榜之后,柳永愤而作《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正是这首词为柳永的命运埋下了伏笔,留“白衣卿相”之名。

因为口袋里的钱已经花光,无奈之下,柳永只好寄身秦楼楚馆之中,靠给歌女填词为生,并结识了名伎“虫娘”。

虽然首次科举失利,但此时的柳永并没有灰心丧气,也写了几首歌功颂德的词,如是《如鱼水》《长寿乐》等。

柳永虽不得志,但生活并不穷困,这些歌女出手都很阔绰。某种程度上来说,歌舞伎和词人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词人的作品是否能火,取决于歌伎的名气和唱功,同样,歌伎能否出名,完全依靠能否得到优秀的词作。

比如柳永在汴京词名渐盛之后,尤其得“白衣卿相”之誉,他的词在坊间求之不易,往往需要重金才能得来。

不愁经济来源,加上喜爱风流文雅,所以久而久之,这种烟花之地就让柳永逐渐适应了纸醉金迷、夜夜笙歌的生活。

须信画堂绣阁,皓月清风,忍把光阴轻弃。自古及今,佳人才子,少得当年双美。且恁相偎倚。未消得、怜我多才多艺。愿妳妳、兰心蕙性,枕前言下,表余心意。为盟誓。今生断不孤鸳被——《玉女摇仙佩 · 佳人》

04.

公元1015年,32岁的柳永再次参加科举考试,同样名落孙山。

人生步入而立之年,可柳永依旧一事无成,这让他郁郁难欢,纵有酒色相伴,却无法真正开心起来。

为了能登科,柳永不惜将自己的原名“三变”改为“永”,希望这样主考官不再那么注意自己。

因此公元1019年,柳永再次与长兄柳三复一起应试,同样没中,而柳三复却进士及第,这就更让他自我怀疑。因此作《征部乐·雅欢幽会》抒怀:

雅欢幽会,良辰可惜虚抛掷。每追念、狂踪旧迹。长祗恁、愁闷朝夕。凭谁去、花衢觅。细说此中端的。道向我、转觉厌厌,役梦劳魂苦相忆。

须知最有,风前月下,心事始终难得。但愿我、虫虫心下,把人看待,长似初相识。况渐逢春色。便是有,举场消息。待这回、好好怜伊,更不轻离拆。

词中的“虫虫心下”指的就是虫娘,可见柳永此时愈发消沉,经常在花街柳巷中寻找安慰。

公元1022年,宋仁宗登基,这对柳永来说是一个利好消息,曾有人向宋真宗举荐柳永,但宋真宗不喜欢柳永词里的胭脂气,更恼他的“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所以真宗便说柳永“且去填词”。

柳永自我抚慰,嘲自己是“奉旨填词”,如今仁宗即位,柳永心中的小火苗再次重燃,因此积极备考,也视本次考试为最后一次机会。

遗憾的是,1024年这场科举,柳永依旧没有被录取,这给了他很沉重的打击,所以决定离京,南下散心。

有点讽刺的是,就在他离京后不久,柳永写给虫娘的《雨霖铃》在京都爆火:凡有水井处,皆可歌柳词。

命运有时候就是这样神奇。

柳永曾拜谒过宰相晏殊,但是晏殊同样不喜欢他的词风,因此嘲讽他问:你也填词?

但让晏殊没想到的是,柳永在词上的成就,远高于他。

05.

离开京师以后,柳永开始漫游江南之地,孤独与不志让他的内心变得很矛盾,因此作《忆帝京》:

薄衾小枕凉天气,乍觉别离滋味。展转数寒更,起了还重睡。毕竟不成眠,一夜长如岁。

也拟待、却回征辔;又争奈、已成行计。万种思量,多方开解,只恁寂寞厌厌地。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

四处游荡了5年后,柳永再次回到汴梁,然而此时的京师已非往日,虫娘早已离开,熟识的友人四散,这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让他第一次感到岁月匆匆、时光无情。

所以柳永默默离开,独自一个人往西北游历,辗转关中、渭南、抵达成都后再沿长江出三峡过巫山,游洞庭,最终达到鄂州。

期间有词《玉蝴蝶》:

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水风轻,蘋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遣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难忘,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此时的柳永,已经入知命之年。

公元1034年,刘皇后放权,仁宗亲政,特开恩科,对历届科场沉沦之士的录取放宽尺度。柳永闻讯后,由鄂州赶往京师参加科考并作《送征衣》与《永遇乐》为仁宗贺寿:

“无间要荒华夏,尽万里、走梯航。彤庭舜张大乐,禹会群方。鹓行。望上国,山呼鳌抃,遥爇炉香。竟就日、瞻云献寿,指南山、等无疆。愿巍巍、宝历鸿基,齐天地遥长”

从这里也能看出柳永性格的改变,不似“白衣卿相”时那般清高孤傲,肯放下身段适应形势,并学着沉淀自己。

因此,这一年柳永和兄长柳三接同登进士第,得睦州团练使推官,这让柳永激动不已。

赴任途中,柳永过苏州时拜会了范仲淹,得范仲淹激赞,睦州知州吕蔚也很仰慕柳永的才华,特为他表荐于朝,但因尚无功绩,没有得到提擢。

此时的柳永,已经和流落烟花柳巷时期的他判若两人,真正得到了蜕变。

06.

睦州三年任满后,柳永授余杭县令,为官清廉,政绩突出,深得百姓爱戴。

随后,柳永又出任浙江定海晓峰盐监,因见到盐工辛苦,作《煮海诗》体恤:

鬻海之民何苦辛,安得母富子不贫?

本朝一物不失所,愿广皇仁到海滨。

甲兵净洗征输辍,君有余财罢盐铁。

太平相业尔惟盐,化作夏商周时节。

公元1043年,57岁的柳永转官泗州判官,按理说他为官9年,政绩斐然,本该磨勘改提,可久困选调,一直得不到升迁,这让柳永内心非常郁闷,因此作《醉蓬莱》:

渐亭皋叶下,陇首云飞,素秋新霁。华阙中天,锁葱葱佳气。嫩菊黄深,拒霜红浅,近宝阶香砌。玉宇无尘,金茎有露,碧天如水。

正值升平,万几多暇,夜色澄鲜,漏声迢递。南极星中,有老人呈瑞。此际宸游,凤辇何处,度管弦清脆。太液波翻,披香帘卷,月明风细。

入职泗州的同一年,范仲淹拜参知政事,颁行庆历新政,重订官员磨勘之法,为此柳永的申诉得到批复,出任著作佐郎,授西京灵台山令,随后又被调回京,任著作郎。

某种程度上来说,柳永也算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官职品阶虽不高,但好歹入了京师。

宋仁宗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柳永升太常博士,次年改屯田员外郎,此时的柳永已经64岁,自感无力,故提出了致仕,于润州定居闲隐。

三年后,柳永走完了自己的一生,终年67岁。

柳永故去时,依旧清贫,所以喜欢他的歌伎们就自发筹资,为他安葬、祭奠,这一风俗延续了很多年,故称“吊柳七”或“吊柳会”。

在北宋词坛,柳永之名可与苏轼、辛弃疾并称,虽然他们的风格很不同。在唐五代时期,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慢词总共不过十多首,同时期的张先有慢词17首,晏殊3首,欧阳修13首,而柳永一人就创作了慢词87首、调125首。

柳永还是两宋词坛创用词调最多之人,据不完全统计,在宋词880多个词调中 ,属于柳永首次使用的就有100多个。

甚至可以说,是柳永奠定了宋词的发展与繁荣,最终与唐诗比肩,“柳七”之词,深得后人喜爱,更被尊为“曲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