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西安事变震惊了全国,这一历史事件中,孙铭九的名字与活捉蒋介石这一重大行动紧密相连。西安事变中,孙铭九率部活捉了蒋介石,他在建国后的结局如何呢?

1936年,当时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艰难时期,国内各派系纷争不断,外部势力则虎视眈眈,企图趁火打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样的背景下,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将军发动震惊中外的兵谏,试图通过和平手段迫使蒋介石停止内战,共同抗日。

孙铭九作为张学良部队的一员,在这次事件中扮演关键角色。当时蒋介石正专注于对共产党的“剿灭”行动,对即将到来的危机缺乏足够的警觉。

张学良在深思熟虑后,决定采取果断行动来阻止内战的继续扩大。当时,东北军迅速抵达临潼,面对重兵防守的大门和二道门,他们不畏弹雨,勇往直前,终于摸进了五间厅——蒋介石当时的住所。

进入五间厅后,孙铭九和连长王协一等人心急如焚,根据现场的痕迹来看,蒋介石有可能从窗子逃脱。

他们不敢有片刻耽搁,立即开始仔细搜索每一个可能藏身的地方。

在紧张而有序的搜寻中,孙铭九等人在后山墙下意外地发现了一只鞋子,这只鞋子显然不属于这里,他们推断出蒋介石可能已经翻过墙头,逃向骊山方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情况紧急,刘多荃师长当机立断,发出“搜山”的命令,东北军士兵们迅速响应,沿着骊山的西北麓开始了艰苦的搜山行动。

他们克服重重困难,不顾一切地寻找蒋介石的踪迹,在精心策划下,孙铭九等人成功地将蒋介石软禁起来。

这一行动是在张学良的指示下进行的,旨在迫使其改变原有的错误政策,转而投入到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

孙铭九在西安事变中虽然发挥了关键作用,但他在事变后的政治斗争中并未获得足够的支持和认可。

随着张学良被蒋介石扣押,东北军内部出现分裂,孙铭九试图通过武力解救张学良,却未能成功,反而加剧军队内部的矛盾。

这种政治上的挫败感和无助感,使孙铭九在后续的政治斗争中产生迷茫和动摇。

抗日战争爆发后,孙铭九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和政治选择,先是加入国民党军队,由于与国民党高层存在矛盾,最终离开国民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无处可去的情况下,孙铭九选择投靠汪精卫政府,成为一名汉奸。这一选择虽然为孙铭九提供一时的安身立命之所,但也使他背上汉奸的污名,成为历史的罪人。

抗日战争胜利后,孙铭九选择向国民政府投降,在解放战争的硝烟中,他被我军俘虏。

面对新的形势,孙铭九明智地选择向共产党投降,结束自己长期颠沛流离的流亡生涯。

孙铭九曾一度被贴上“汉奸”的标签,但他并未参与残害同胞等令人发指的罪行,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配合共产党的审查工作,对过去投降国民党的决定表示懊悔。

经过严格的审查,孙铭九的“汉奸”污名得以澄清,获得党和人民的认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铭九曾被任命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和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务,利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继续为国家和人民服务,过上了相对安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