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朱允炆登基当了皇帝,朱棣的日子就不好过了,命运也随之跌宕起伏,最终历尽艰险,登上权力巅峰。

从建文元年(1399年)六月开始到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在不到四年的靖难之役中,朱棣经历了六次命悬一线,每次都死里逃生,一次比一次惊心动魄。

如果朱允炆及其将领把握住任何一次机会,朱允炆不会下台,历史将重写!

通过讲述这六次死里逃生,笔者将还原靖难之役这场精彩绝伦的战争大戏。

朱允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允炆

战争开始前,建文帝至少手握三大优势:

一是政治优势。

金陵代表正统,天下绝大多数人是支持中央政府的,可用的政治资源和手段非常多,起码师出有名。

朱棣无奈,只好硬着头皮搬出朱元璋的祖训:“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所谓清君侧,除建文帝的心腹齐泰、黄子澄也。

然而,大家都是成年人,谁都知道这是借口,燕王是不折不扣的谋反!

当然,皆是形势所逼。

朱允炆在搞定周王橚后,派亲信张昺、谢贵、张信接管北平府军政大权,并暗中监视燕王;紧接着,都督宋忠、徐凯、耿献等将领分别屯兵开平、临清、山海关,并把北平、永清二卫的原有军队调走。

燕王被釜底抽薪,收缩包围,逼上了梁山,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二是军事优势。

起初,燕王仅占据北平一带,起兵前只有800勇士,二十天后才聚集了数万人。

而朱允炆可调动的兵力达上百万(三任统帅耿炳文30万、李景隆50万、盛庸又60万),且南兵为王师,燕军是贼兵,士气上不可同日而语。

三是人财优势。

这一条自不必多说,自宋以来,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了南方,燕云一带则相对贫瘠苦寒,且中央控制的领土面积广阔,人口众多,物资储备十分丰富,如果打持久战,朱棣必败。

朱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棣

正是因为这些力量和形势对比,从根本上决定了朱棣的造反必然坎坷,乃至九死一生。

第一次杀掉朱棣的机会在北平

建文元年六月(本文中的月份皆指黄历),在成功铲除了周王橚等四位亲王后,朱允炆在齐泰、黄子澄的极力怂恿下,决定趁热打铁,先发制人,搞定燕王。

朱允炆拜张昺为北平布政使、谢贵为都指挥使,一文一武,并密令二人尽快擒拿燕王,当然,如果逮捕过程中出现意外,不予追究。

好巧不巧,北平一位百户密告燕王谋反,于是,朱允炆下令逮捕并诛杀了两名燕王府的官校,然后下诏责备燕王,并派中使逮捕燕王府的幕僚。

燕王被彻底逼入了死胡同,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形势十分危急,却又不能仓促起兵,只好装病,躲在府中静待时机。

张昺和谢贵确信燕王必反,便安排卫兵暗中包围王府,同时,将北平城的七卫及屯田士兵,分别把守九处城门,内外部署妥当,准备立即捉拿燕王。

而燕王尚蒙在鼓里,没有料到对方动作如此迅猛!事态紧急,千钧一发,若反应不及时,必被瓮中捉鳖!

偏巧,张昺手下有个管理库房的小吏叫李友直,窥知了张昺的计划,密告燕王。

燕王立即与道衍和尚商议,密令指挥使张玉、朱能暗中笼络勇士八百人潜入王府守卫。

一场抓捕与反抓捕、阴谋与反阴谋的血腥冲突即将上演!

七月六日,张昺和谢贵会同朝廷派来的中使突然杀到燕王府,扬言捉拿涉嫌谋反的幕僚,燕王从容曰:人已经绑了,进来拿人吧。

张昺、谢贵身担重任,却如此大意,轻易被骗入王府,一群伏兵立即将二人捉拿,二人不屈而死。

随后,燕王府的勇士们冲出王府,杀掉了监视包围的卫兵,然后鼓噪而进,强攻九门,一番激战后,占领八门,仅剩西直门。

而就在燕王府的卫兵全在外面攻城时,都指挥彭二跃马提枪,大声喊道:“燕王造反,与我杀贼者重赏!”

很快,他聚集了一千名将士,一路狂奔杀到了燕王府,此刻,燕王府空虚,燕王身边除了家眷没有几个卫兵!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燕王府一位高大健硕的勇士挺身而出,直捣黄龙,于千军丛中格杀了彭二,于是,余兵溃散,燕王府危机解除。

很快,九门全下,燕王发布檄文,正式造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次是一阵妖风救了朱棣

建文二年四月,战争已经进行了半年多,南军耿炳文、李景隆皆惨败。燕军趁机休整。

此时,李景隆重整旗鼓,率大军进攻河间(河北河间市、沧州市一带),朱棣亲自领兵在苏家桥安营扎寨,与平安打了一仗,败之,趁机进攻李景隆,但对方军容齐整,没有占到便宜。

不久,双方再战。

李景隆大军横阵数十里,旌旗长矛遮天蔽日,气势浩大,南军骑兵大破燕军后军,燕军出师不利,朱棣立即率领精骑正面冲锋,勇不可挡,斩杀南军名将瞿能及其儿子,南军士气挫败。

朱棣心想机会来了,忙令丘福冲击李景隆中军,数次疯狂冲锋后,未能突入中军,丘福却陷入敌阵,进退不得。

战争形势真是瞬息万变,善于观察形势、把握机会者才能无往而不胜!

朱棣一看形势不妙,率军杀入敌军左翼,企图动摇李景隆的阵地,围魏救赵,配合丘福突围。

然而,李景隆识破了他的计谋,将计就计,帅军绕到朱棣身后,将其围困,双方你来我往厮杀良久,飞箭火炮遮天蔽日,犹如瓢泼大雨,战鼓敲得地动山摇,战事极为惨烈,双方伤亡惨重。

朱棣身先士卒,杀红了双眼,奈何寡不敌众,三易战马,宝剑也砍断了,手无寸铁。

关键是,朱棣左冲右突,忽然发现,身边已经没有了燕兵,悉数战死!自己成了孤家寡人一个!

幸运的是,战场嘈杂混乱,人影憧憧,李景隆一开始并不知道情况,否则,带兵冲上来,朱棣必死。

很快,李景隆发现了朱棣孤身一人,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立即带人冲杀过来。

朱棣暗叫不好,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跃马登上堤岸,佯装挥鞭招呼将士杀过来,然后向燕军阵地跑去,李景隆看不到岸堤后面情况,疑心骤起,以为有伏兵,不敢追赶,错过了这次诛杀朱棣的最好的机会。

随后,朱高煦率救兵奋勇杀来。朱棣捡了一条小命!

李景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景隆

此时,具有绝对优势兵力的南军重新集结布阵,乌压压一片,几倍于燕军,且战马嘶鸣,鼓声震天,士气旺盛,燕军望之股颤,吓得面如土色,纷纷向后退却。

朱棣又急又怒,大吼道:“我们不前进,敌军就不会撤退,唯有奋力一战!”

说罢,朱棣脑袋一热,率一小股骑兵冲进李景隆军阵后背,妄图前后夹击之。

奈何敌军实在太多,太强盛,朱棣毫无胜算,甚至可能陷入敌军重围!

偏巧在这个时候,一阵巨大的旋风不偏不倚,刮向南军,咔嚓一声,李景隆的大旗应声被吹断。

朱棣运气爆棚!李景隆唯一一次可能打败朱棣的机会,被这阵怪风吹得无影无踪。

南军一看大旗倒了,这是极为不详之兆,军心一下子就涣散了!

朱棣趁机跃马乘风纵火掩杀,南军大败,被斩首数万,溺死者十余万,景隆败走济南。

这一次死里逃生,靠上天眷顾,更靠朱棣的英勇以及临场机变。

第三次机会盛庸没把握住

建文二年十月,双方在河北沧州一带再次爆发大战。

盛庸屯兵东昌,背城结阵,以逸待劳,以图决战。

朱棣登高观察,发现盛庸左翼稍弱,便亲帅大军冲击左翼,然而,盛庸早有防备,军阵牢固,燕王未能撕开口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燕王于是转而冲击中军,盛庸微微一笑,果然中计了!命人故意打开一个口子,放燕王入了口袋,然后里三层外三层将他围了个水泄不通!

朱棣率兵反复冲杀,无果,身边将士也越来越少,多被火器射伤,失去反抗能力,然后被南军举刀割了首级。

随着包围圈越来越小,将士的喊杀声也越来越弱,燕兵已所剩无几,朱棣再次陷入绝境,等待他的不是被杀就是被擒!

正在这关键时刻,大将朱能犹如天降神兵,突然冲杀了过来,而且是率领蒙古骑兵来救!

这不是朱能第一次救燕王,也不是最后一次,他的确是燕王的命中贵人!

蒙古铁骑的冲击力相当恐怖,很快就冲杀出一条血路,在朱能掩护下,燕王趁机突围而出!

此战,燕军精锐丧失殆尽,大将张玉战死,燕王独自率一百多个骑兵殿后,狼狈败退。

盛庸一战成名,声威大震,建文帝为此还跑到太庙给朱元璋报捷。

第四次朱棣死里逃生都怪朱允炆

建文三年三月,燕王与盛庸再战于夹河,朱能、张武殊死斗,勉强撑住了局面,盛庸军稍稍往后退了些距离。

双方皆人困马乏,停战歇息。

朱棣精力旺盛,趁着日暮,带着十几个骑兵侦查敌情,结果累了,便随地夜宿在盛庸军营附近,早上醒来一看,差点没惊掉下巴,因为四周全是南军营帐,一眼望不到头。

这真是个历史之谜,朱棣竟然在盛庸阵地附近睡觉,而南军竟然也不知道他们安营扎寨,把朱棣圈了进来。

朱棣再次陷入绝境!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朱棣泰然处之,招呼手下,飞身上马,冲杀突营,正常情况下,朱棣总共十几个人,无论如何都是杀不出去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南军将士们的表现令人大惑不解,他们仓促相顾,错愕不已,拉着弓,扛着火铳,不敢发射。

原来,朱允炆有诏:不要让我背负杀害叔父的罪名!

南军将士果然都是新兵蛋子,不懂政治,不会揣摩领导心思,朱允炆自己不想杀叔父,可刀枪无眼,战场上士兵不小心误杀了不能怪我哦,届时,他只会脸上流泪,心中狂喜,即便惩处凶手,凶手的家人亲戚必定享尽荣华富贵。

或者,当时怎么就没有一个愣头青,下令射杀朱棣呢?这些将士真是听话啊。

或者可能是早上刚睡醒,没回过神,想到不能杀燕王,但没想到可以生擒活捉啊,眼睁睁看着燕王绝尘而去。

朱棣运气不要太好,再次逃过一劫。

第五次又是妖风惹的祸

当日再战,双方从早上杀到午后,没有分出胜负。

当时是,燕军兵力较少,盛庸兵多将广,对于燕军来说宜速战速决,而盛庸善于打硬仗、持久战,朱棣手下大将拼死厮杀,都奈何不得盛庸,燕军士气越发低落。

就在这个时候,忽然,东北风骤起,风卷残云,尘埃遮天蔽日,将士视线完全被遮挡,关键是:燕军位于上风向,而盛庸军处于下风口,朱棣绝不会放过这个老天送来的良机,于是再次乘风纵击,南军大败。

这是大风第三次帮助朱棣,这不是真命天子是什么!

第六次只差几厘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文四年四月,双方都没有想到,战争如此难打,不知不觉就进入了第四个年头。

燕王重整旗鼓,决定孤军深入,背水一战,一鼓作气,推翻建文。

接下来与南军大将平安的一战,正是具有决定性的一战!

在徐州,一系列互有胜负的战斗后,淝河战役打响,不曾想,燕军再败,大将王真被平安斩杀。

朱棣大怒,亲自迎敌,但论单挑,朱棣远不是平安的对手,幸好上来的不是平安,是平安的部将火耳灰。

他突然从一侧杀出,飞马挺槊,大喝一声:“拿命来!”使出千金之力,直刺燕王。

燕王始料不及,一时呆住,眼看长槊就要刺入胸口,令人意想不到的一幕出现了,火耳灰坐下大马突然被什么东西绊倒在地,火耳灰应声落马,旋即被擒。

这哥们儿出场华丽丽,结局好潦草!

于是,南军士气稍落,向后退却。

燕军进至小河附近,架桥渡河,而平安就等这一刻,历史上多次大胜都是因为趁敌军渡河时攻击,比如符坚的淝水之战。

果然,平安两翼军左右夹击,燕军不利,大将陈文战死。

燕兵损失较大,渡河失败,于是屯桥北,平安屯桥南,两军相持数日。

平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平安

平安暗中带兵溜到燕军后方,冲锋陷阵,勇冠三军。

燕王欲避其锋芒,奈何不巧,正好在北坡遭遇平安,平安哈哈大笑,“天助我也!”挺起长槊呼呼连刺燕王,燕王慌忙躲闪,狼狈不堪,那锋利的槊刃数次贴着脖子穿了过去……

这是燕王所遭遇的最危险的一次,那一刻,他觉得再也没有希望活命了。

然而,又有天降神兵前来救驾,这次不是朱能,是大将王骐,格挡住平安的长槊,将朱棣夹在腋下,逃之夭夭。

接着,齐眉山大战爆发。

当时,燕军接连损失大将,淮南酷暑湿热,诸将无心恋战,请求休整,等等再看,燕王不悦,说:“今敌持久饥疲,遮其饷道,可以坐困,奈何北渡懈将士心!”然后,下令想渡河回家者往左边站,结果,诸将士争相往左边跑。

朱棣颜面无存,大怒道:“任公等所之!”意思是你们想走就走!

将士哪里还敢说走?

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燕军如何打胜仗?!

果然,齐眉山一战,燕军再次被平安击败!

此役,诸将彻底丧失了信心,纷纷建言回北平,以图后举。

燕王不听。

很快,南军何福大军赶到,与平安合兵一处,足有数十万。燕军也怕了,连续数个日夜,马不卸鞍人不卸甲。

燕王性格坚韧,不屈不挠,继续鼓舞士气再战

这一次,上天再一次眷顾了朱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是,平安带兵解救困于灵璧城的何福,被燕王以精骑斩断,一分为二。何福来救,被埋伏半路的朱高煦打败。

平安与诸将计划移兵到淮河筹粮,密令今夜听到军中三声炮就走,然而,到了第二天凌晨,南军的炮没响,燕军却发了三声炮,准备进攻南军。

平安军误以为是自己发的,争抢着往城门处跑,结果大乱,自相踩踏。

燕兵趁机杀入,南军大败,何福单骑逃遁,平安等37名将领皆被擒拿。

至此,南军主要将领全军覆没,再也无力组织较大规模的抵抗。

平安和盛庸可谓是燕王一生的克星,屡屡挫败燕王,致其多次命悬一线。

曾有一战,燕王大旗被箭射成了刺猬,朱棣将王旗送到了北平,让世子朱高炽珍藏起来,以警后世子孙,老子创业艰辛、九死一生。

尤其是平安,对于燕军来说,简直是个噩梦,可谓是谈平安色变。

如今平安被擒,燕军高兴坏了,欢呼动地,“终于抓到平安了!”

只不过,平安和盛庸的命运一样,战败,被擒,投降,朱棣立国后不久,跟他老爹一样猜疑,两人都很懂事,自杀身亡,保全了家人。

建文四年五月,燕军占领金陵,皇宫大火,建文帝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靖难之役历时四年,最终以朱棣的胜出而划上了句点。

朱允炆为什么失败

朱允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允炆

良将匮乏。

朱元璋为了让儿孙坐稳江山,以绝将领拥兵自重的祸患,几乎杀光了所有的中高级将领,冯胜、周德兴、廖永忠、傅友德、蓝玉等名将诸侯皆在列,以至于到后来,朝廷无人可用,李景隆这种没打过大仗的大草包,依靠父亲曹国公李文忠的关系当上了统帅。

《明史》作者张廷玉不禁感叹:“时太祖功臣存者甚少,乃拜长兴侯耿炳文为大将军……”意思是已经找不到更好的将领了。

战略失误。

削藩操之过急,刚当上皇帝,屁股还没坐热就开始了行动,废周王橚、幽大王桂、囚齐王榑、逼死湘王柏,而且明目张胆,生怕大家不知道,这不叫敲山震虎,这是打草惊蛇。

既然削藩,就应该擒贼先擒王,不动声色先把最强大的朱棣剪除,其余诸王必然不敢反抗,反抗也是死路一条,因为实力相差太悬殊了。

如何搞定朱棣的办法很多,比如诏令入朝,他敢不来吗?

本来太祖驾崩,朱棣已经启程入京奔丧,朱允炆却下诏禁止进京,这是一次多么好的一举拿下诸王的机会,白白被他浪费掉了。

妇人之仁。

或许是朱允炆太仁义吧,不忍太祖尸骨未寒就骨肉相残,但他可以命朱棣等人淹留京师一两个月,待丧礼完毕,再设计除之。

在作战中,朱允炆下令将士务必奋勇杀敌,但切不可伤害燕王,这本身就自相矛盾,将士必然无所适从。

在争权夺位的生死游戏中,来不得半点仁慈。朱允炆读了那么多史书,都白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用人不当。

朱允炆毕竟年幼,在政治和军事上缺乏经验,如果他有定力,就打持久战,燕兵迟早会败;可惜他不仅自己没有定力,还没有主见,被手下齐泰、黄子澄等几个不懂军事的文臣儒士忽悠得团团转。

耿炳文基本上是唯一太祖时代身经百战的老将,老成持重、打法稳健,适合守,并不擅长主动攻,而且当时的情况是,燕兵孤军深入,急于进攻,南军若坚壁清野,打持久战,燕军必乱。

而且,胜败乃兵家常事,打了一次败仗,朱允炆就听信黄子澄的的谏言将他撸掉,换成了草包将军李景隆,结果李景隆不堪大任,惨败后被免职,竟里通外国,打开金陵城门引朱棣进城!

如果继续让耿炳文带兵,再加上后来加入的盛庸、平安,胜算更大的是朱允炆。

齐泰和黄子澄分明是书生误国,即便忠心耿耿,为国捐躯,又奈何?

关于靖难之役的评价

胜者王,败者寇。

有点可惜的是,朱允炆时代已经在大幅度地调整、改变朱元璋时代的恐怖统治,偏向于宽仁、开放、文明,结果靖难之役后,最类朱元璋的燕王朱棣上台,统治模式重新回到了朱元璋的老路,所谓祖训不可变,极权、保守、严酷,再到后面,明朝是越来越走向内耗。

朱棣的胜利更多是个人英雄主义的胜利,他智勇双全,坚忍不拔,老谋深算,善于用人和变化,换成其他王子,皆不能成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争打到第三年,朱棣数次命悬一线,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屡次大败朝廷,然而,燕军并没有实质性的收获,依然只占有北平、保定、永平三府,这着实让人丧气。

到底是生姜还是老的辣,朱棣性格也足够坚韧,换做旁人早就气馁退缩了,他反而是越挫越勇,决定“临江一决”,成败在此一举,是生是死再也不回来了。

于是,再次举兵南下,四个月后,陷都城,靖难成功。

朱棣打仗在行,堪称马背上的皇帝。后来,为了解决北方边疆的问题,他决定实行“天子戍边”,将京城搬到了北平,改名为北京,这是正确的战略决策。

然而,朱棣或许并不善于治国,虽然出现了所谓的永乐盛世,可实际上,国家在他手里,越收越紧,路子越走越窄,为后世埋下了诸多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