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王结华:越窑青瓷 连接一条文化交往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林湖越窑博物馆展陈的周边窑址出土的越窑瓷器。徐丽敏 摄

王结华 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主任、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首席专家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在历史的长河中,勤劳智慧的中国古代人民曾经创造并流传下了丰厚的物质遗产和灿烂的文化艺术,蜚声中外的越窑青瓷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一朵异彩奇葩。

作为中国古代声誉最为显赫、水平最为高超、影响最为深远、传播最为广泛的青瓷窑系之一,越窑青瓷不仅以其造型端庄浑朴、质地细腻纯净、色泽青翠欲滴著称于世,赢得了“类玉”“类冰”“千峰翠色”等美誉,更因其创烧时间最早,又被称为陶瓷中的“母亲瓷”。

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表明,远在距今近2000年前的东汉时期,中国的成熟瓷器就是在越窑那些形如卧龙的窑炉里创烧成功。这些窑场所在的上虞曹娥江中游由此成为举世公认的瓷器发祥地,中国也由此成为世界上最早烧造出成熟瓷器的国家。

东汉以来,止于南宋初叶,越窑持续烧制了1000多年,越窑青瓷一举成为普罗大众的生活用品、文人雅士的赏玩物品、特殊客户的定制产品、进奉朝廷的高档贡品和畅销海外的贸易商品,且越窑技艺风格也被其他青瓷窑系采纳吸收。

不仅如此,越窑还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审美情趣、精神追求、礼仪习俗、社会风尚等深度契合、彼此映照,在诸多领域特别是工艺技术和文化美术领域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

中晚唐伊始,窑场林立、相互争艳,形成了我国瓷器发展史上以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为代表的“南青北白”格局。与上虞相距不远的上林湖、东钱湖一带相继成为越窑青瓷新的中心产区,由此形成越窑青瓷的三大生产中心,其产品不仅畅销内地,同时也远销海外,东亚、东南亚、南亚、波斯湾以及非洲沿岸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曾发现过中晚唐时期的越窑青瓷。

唐宋时期,越窑青瓷达到外销高峰,不但风靡亚非两洲各地,而且销量很大,仅印尼“井里汶”沉船出水的五代末至北宋初越窑青瓷即高达数十万件。

作为中国最早大批量销往海外的大宗贸易陶瓷,越窑青瓷与长沙窑瓷器、邢窑与定窑白瓷一起掀起了中国古代陶瓷外销史上的第一次高潮,成为人类开拓海上陶瓷之路的重要物证。

越窑青瓷外销走上历史巅峰,也映照出了当年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华景象。这条贸易之路亦是文化交往之路、文明互鉴之路、互惠互利之路。

所以,越窑青瓷不仅是作为一种商品交换形式在古代世界各地贸易流通,同时也是作为一种文化交流方式,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来源:中国宁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