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联村种植大户潘家银(右一)察看柑橘树苗近期长势及病虫防治情况。 方菲 摄

盛夏六月,一片片绿油油的水稻苗摇曳生姿;特色产业基地中,一排排果苗叶叶交错相接……在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的带领下,安徽芜湖弋江区火龙街道各村抱团发展、勇探新路,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摆在优先位置,乡村面貌发生了一系列可喜的变化,一幅生机勃勃的夏日乡村景象在各村徐徐展开。

科技赋能 农田种植高效又高产

农民不用下田,手指动一动,机器来干活,通过节能灌溉技术,让天然有机肥通过淤泥泵灌溉进农田,再利用水泵站把水直接输送到田间地头。这是农田一角正在进行着的数字化管理。

“原来种田又忙又累,老百姓都不愿意种,外出务工的很多,村里的人越来越少了。但自从村里建成高标准农田后,农业现代化、数字化的趋势越来越显著,陆续有村民回乡承包农田,开始种地。”火龙街道围山村党委书记郭平莲指着连成片的梯田,兴奋地谈起围山村建设全域高标准农田前后的变化。高标准农田建成后,不仅肥、药、水的利用率大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也明显提升。

近年来,火龙街道通过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土地流转,坚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村委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下,由村委会牵头,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推动土地经营权流转,将沟、渠、路等公用土地使用权作为村集体资产入社,将部分耕地承包给大户进行统一管理和规模化种植,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共计1.6万亩,解决了土地耕种分散化、碎片化的问题。高标准农田建设还有效促进了当地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标准化生产,推动了农业转型升级和现代农业发展。如今,火龙街道正大力推行“数字+农服+全产业链”的现代农业生产运营模式,实现“种植规模化、生产订单化、管理专业化、服务数字化、分配合理化”,助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人才返乡 开辟产业发展新路子

不仅田间地头生机勃勃,果蔬大棚中同样一片生机。走进火龙街道新联村的新农优品果蔬种植园。眼下正值“红美人”果树种植管理的重要时期,种植园负责人潘家银正忙着为果树修剪小枝,来提升柑橘的品质和产量。

发展特色柑橘产业是新联村近年来走出的一条致富新路。产业的发展得益于火龙街道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积极摸索的创新做法——“合作社搭台+人才返乡创业”经营模式。该村注重从本地企业家、致富带富能手、外出经商务工人员中吸纳优秀人才参与合作社发展,定期召开返乡人才交流会,鼓励大家集思广益,为合作社和辖区发展献策。

潘家银就是在“合作社搭台+人才返乡创业”经营模式下,成功为村里引入的优秀人才。“当时,新联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积极跟我对接,我们多次外出考察、洽谈协商后达成合作,决定共同经营新联村特色蔬果项目。”潘家银回忆道,项目利用辖区废弃荒地,建设温室连栋大棚,并从浙江引进高品质红美人柑橘品种,打造新农优品果蔬种植园,现种植红美人等柑橘果树1000余棵。

实际上,发展特色产业的故事在火龙街道还有很多:火龙村打造无花果种植产业,围山村则依靠稻蛙养殖和大棚蔬菜种植发展,新联村的特色产业是种植葡萄和金银花……每个村都有属于自己特色的农业产业。近年来,该街道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以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为基础,不断创新做法,积极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重点发展精品果蔬、水产养殖和都市休闲农业,以产业兴旺推动乡村振兴。

据悉,火龙街道辖区目前共有4家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于2022年1月份注册成立。截至目前,累计吸纳辖区居民1.57万人入社,平均入社率68.8%。2022年和2023年四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累计实现收入1340万元,累计收益约200万元。

塑造品牌 特色产业进入快车道

找准产业新路是第一步,打响农业特色品牌更任重道远。火龙街道坚持“一村一策”,争创特色品牌,持续扩大影响力,通过培育特色农副产品、打造农业品牌、拓宽销售渠道等方式,走出一条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新路子。目前,新联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主动谋划,结合村域特色,已申请注册了“新农优品”农产品商标,目前在售的芜湖大米和红美人柑橘两类农副产品都挂的是这一商标。

“村党委就像一块磁铁石,把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组织周围,大家一起努力,就没有干不成的事儿。”火龙街道新联村党委书记曹登泽说。新联村曾经是个班子弱、人心散的“问题村”,由于管理不善,村庄垃圾成堆、道路狭窄、乱搭乱建,百姓怨声不断。配强党支部班子后,新联村于2022年成立了进成农业专业合作社,集体经济建设发展驶入了快车道:发展特色柑橘种植,争取弋江区项目衔接资金,启动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建粮食深加工、仓储、烘干等基础设施。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到如今年收入达到130多万元,新联村村集体家底逐渐厚实起来。

党组织举旗,凝聚起了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通过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连心、连责、连利,构建起了集体与农户之间新的联结机制,推动村强民富实现双赢,助力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