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的瓷器技术可谓是鬼斧神工,一双巧手再加上几块颜色各异的泥巴,就能烧制出精美的瓷器,可也有些技术遗失在了历史长河中。

绞胎瓷就是其中之一,不光是技术遗失800多年,就连仅剩不多的文物还随着战乱流落日本,凭此还让日本出了不少杰出艺术家。

可祖宗的技术不能丢,2000年河南焦作的匠人就凭着一腔热爱还原了这项技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这绞胎瓷究竟有多珍贵?这位匠人又是如何复原这项技术的?

绞胎瓷

绞胎瓷,可谓是源远流长、经历坎坷、最终重现辉煌的瓷器制作技艺,堪称中华瓷艺的瑰宝。

它起源于唐代,到了宋代达到顶峰时期,当时主要产地有磁州冶子窑、安阳观台窑、焦作当阳峪窑,其中以当阳峪窑所制品最为精美,被誉为绞胎瓷的正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代时,绞胎瓷刚刚孕育,尚未成气候。当时主要产地在两京城所在的陕西关中地区。工匠们在不知疲倦的实践中,渐渐摸索出这种以泥料混和为特色的新式烧制技术。

骑驿道上的绿营驿站,归路清夜,宿夜的马帮们围着柴火边,细品一壶浓酽的茶,入口的就是个青花绞胎瓷小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宋代,绞胎瓷进入了全盛期,当阳峪、观台窑、冶子窑等窑口遍布陕北地区,精湛的烧制技艺由工匠们代代传承,并臻于化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临潼李宗仲的当阳峪窑就是有名的绞胎瓷产地,每逢佳节,李宗仲的作坊内便是一派繁忙景象,熊熊的窑火从红口处冒出滚滚浓烟,窑工们顶着火星在来回忙碌,一套套新鲜出炉的瓷器陆续从窑内小心翼翼地搬运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瞧那缠枝侧耳的花瓶,瓶身上盘绕的是如何生动有致的纹理;那造型优雅的驼峰瓶,在瓷器表面上留下的犹如大理石般的纹路,在灯火的映衬下熠熠生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失传

当阳峪窑的绞胎瓷制品精美绝伦,很快传遍了朝野,在贵族阶层广为流传,许多文人雅士也是绞胎瓷的狂热爱好者,有钱就买,买不起便委托人订制心仪的器型。

可惜好景不长,绞胎瓷虽在宋朝达到了制作的顶峰,却也因战乱的原因而逐渐没落,当阳峪窑就在宋亡时衰微,这门技艺也随之失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绞胎瓷的造型别致雅致,造型多以器物、花卉、动物为主题,栩栩如生,但最吸引人的莫过于瓷器表面那种纵横交错、姿态万千的自然纹理。

这些纹理有的如大理石般华贵大气,有的如山间流水般流畅自然,有的如老树盘根般纵横蜿蜒,舞动着大自然最原始最纯粹的气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论是精巧细腻的小件,还是瑰丽宏伟的大作,均能在这种天然的、随机的涡旋纹路中寻觅到独特的美感。

正因其精致独特的工艺和制品,所以在当时的宫廷及上层贵族中广为流传,不仅被用于日常生活,也常常被作为贵重礼品馈赠亲朋好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宋代的战乱动荡导致了当阳峪窑的衰落,绞胎瓷的制作工艺也随之失传,在中国消失了长达800多年。

在绞胎瓷技术重见天日之前,存于世的绞胎瓷制品仅有六十余件,可谓凤毛麟角,其中最著名当属1971年在唐懿德太子墓出土的那件骑马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件精美绝伦的绞胎骑马俑,造型优雅、纹理斑驳陆离、色彩古朴大方,完美诠释了绞胎瓷作为珍贵瓷器的极高雅艺术品位。

在拍卖市场上,一件绞胎瓷作品的价格往往是普通瓷器的数十倍,可见其稀世珍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复原

早在1981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几位教授就开始着手研究绞胎瓷的复原工作,可是,要重现这种古老的陶瓷工艺可并非一蹴而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绞胎瓷制作过程极为复杂精细,制作时需要多种不同颜色的泥料混合烧制,泥料本身收缩率的差异极易导致成品开裂变形,因此对泥料的配方和釉料的配方都有极为苛刻的要求,需要无数次试验才能获得完美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项极富挑战的工程就这样一拖再拖,直到2000年才终于取得突破性进展。

实际上,在中国大陆的艺术家们还在为复原绞胎瓷而努力的同时,这门失传已久的瓷器工艺早已在东瀛重焕生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战时期,日本侵略者在中国洗劫一空,将大批文物珍品连同绞胎瓷一并掠夺回国,从此这门失传数百年的瓷器工艺开始在日本传播开来,并渐渐发展壮大,在日本陶瓷界扎下了根基。

日本人对绞胎瓷的热爱,铸就了它在那片土地上的持久影响力。明治时期,素有"剑桥公爵"之称的陶艺大师小野佐九郎就曾将绞胎瓷作为研究的重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战结束后,烧制"练上手"(即绞胎瓷)的工艺在民间广为传播,一批批杰出的绞胎艺术家应运而生,如已故的人间国宝级大师松并康城,他的作品清新自然,栩栩如生,尤善于将楫丝、树瘤等大自然意象巧妙融入作品。

还有赤水烧掌门伊藤赤水,他的作品线条舒展流畅,极富现代感,两位大师虽已仙逝,但他们在日本乃至世界陶艺界的影响力却将持续流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绞胎艺术在日本的蓬勃发展,很快就把这门失而复得的瓷器技艺传播向了世界更广阔的版图。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绞胎艺术就迅速传入了美洲和欧洲,吸引了众多西方艺术家加入其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将现代艺术的理念注入了这门古老的陶瓷工艺之中,使绞胎瓷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与活力。

与此同时,中国本土的艺术家们也在不懈努力,终于在2000年取得了重大突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种失传已久的瓷器技艺要得以重现自然是任重道远,需要漫长岁月的潜心研究和大量的资金投入。

作为绞胎瓷复苏的功臣,柴战柱可谓是对这门古老手艺无比执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意外复原技术

从小就对瓷器情有独钟的他立志成为一名出色的瓷匠,毅然离开家乡到景德镇拜师学艺,专心致志潜心钻研了六年。

后来他又有幸接触到绞胎瓷的知识,从而心生了复苏这门失传手艺的强烈愿望。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柴战柱孤身一人来到当阳峪,倾家荡产投入到绞胎瓷的研究中。他放弃了原本安逸的生活,几乎是住在了窑房里。

无数个日日夜夜,他都在和泥料、釉料、窑火作伴,反复实验、总结经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绞胎瓷制作工艺极为复杂,需要多种不同颜色的泥料混合烧制,而泥料在高温下极易开裂变形。

即便是泥料的配方和釉料的配方也极为讲究,需要无数次的试验和调配才能获得完美效果。柴战柱无数次试验不同的温度曲线,不断摸索采取慢加温的方式来提高成品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一次,一场意外事件促成了柴战柱首次成功复烧的重大突破。烧制时窑内火苗突然闪烁、供气中断,柴战柱只能临时采取保温措施。

待供气恢复后再次升温时,泥料就自然混合形成了独特的纹理图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这样,经过十年的磨砺,柴战柱终于在2000年成功复烧出第一窑绞胎瓷,央视还专门报道了"当阳绞胎瓷复烧成功"的消息,在瓷艺界引起了轰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非遗的现代发展

柴战柱没有止步于此,他继续摸索研究,不断创新,最终发展出300多个绞胎瓷品种。

他将现代简约的美学理念与传统绞胎手艺巧妙融合,在造型、釉彩、烧制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创新,使得绞胎瓷作品获得了更大的艺术表现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品不仅传承了绞胎瓷纹理的天然之美,也体现了当代设计的简约大气。

柴战柱的作品备受瓷艺界推崇,在国内外均获得了诸多殊荣。

其代表作品《瓷韵》获得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金奖,《硕果》获得了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并被编入了九年义务教育美术教材。

至今他已获得150多项国家专利,40多件作品被英国、加拿大等30多家国内外博物馆永久收藏,让世界通过绞胎瓷感受到更多中国美。

2018年,柴战柱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肩负着传承和发展绞胎瓷的重任。

几百年来,绞胎瓷曾一度被世人遗忘,如今在柴战柱的努力下,这门古老手艺重新在世人面前绽放光彩。

期望在柴战柱手上,绞胎瓷能再现昔日的辉煌,永续流传、惠及后世。

结语

曾几何时,绞胎瓷在中国土地上失传近800年,如今在各地艺术家的共同努力下,这门悠久的陶瓷制作技艺再次熠熠生辉,在新的时代续写出新的传奇。

它用独特精湛的技艺和别具一格的天然纹理,为世人描绘出一幅幅大自然的缩影,向人们诉说着大地的神奇和生命的永恒。

而无论是在中国还是日本,抑或是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只要有理解和热爱这门古老手艺的艺术家,绞胎瓷这种瓷艺瑰宝就必将代代相传、永不落幕。

参考:

澎湃新闻《失传700年,绞胎传统技艺再度复兴!》

河南工人日报《柴战柱:让失传的绞胎瓷重现芳华》

河南日报《起源创始人|当阳峪绞胎瓷:柴战柱的研究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