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马王堆”和“海昏侯”特展后,上海闵行区博物馆再一次推出了汉代主题的展览。

澎湃新闻获悉,6月25日,“大汉未央——汉代王室精品文物展”在闵行区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聚焦汉代中山国王室墓葬,呈现了来自满城汉墓(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中山怀王刘修墓、东汉中山简王刘焉墓出土的文物128件(套),从幄帐、弩机,再到金器、玉器、玉衣等珍贵文物,展现汉王朝的文化、经济及工艺技术。

燕赵故地,古多雄奇。幽冀之风,常怀壮烈。有汉一代,今河北地区曾分封过燕、赵、中山、河间、常山、清河、真定等数十个诸侯国。河北汉代文物遗存众多,以中山国诸侯王墓的发现最为丰富,有西汉中山靖刘胜夫妇墓、中山怀王刘修墓、三盘山汉墓,东汉中山简王刘焉墓等。

澎湃新闻了解到,此次展览由上海闵行区博物馆联手河北博物院、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同举办,展出的128件(套)文物主要来自汉代中山国王室墓葬出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览现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览现场

展览分为“中山封王”与“长乐未央”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聚焦历代中山王的生活,从衣食器用来展现汉代诸侯王的赫赫威仪。第二部分则直击时人的精神世界,以玉作为媒介,传达汉代上流社会对于不朽和永恒的追求。

中山封王

公元前774年,传说中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玩得不亦乐乎,鲜虞亮相了。不过,它似电光石火,随即淹没在白狄部落集团里。公元前555年,自晋陕高原东出太行的白狄初露锋芒,但由于晋国的羁縻和攻伐,十余年后便销声匿迹。公元前530年,蛰伏240多年的鲜虞再次横空出世,已是白狄部落联盟首领,建起中山国,在公元前506年后的200余年里,起起落落,亡而复生。立国、斗晋、降魏、崛兴、称王、伐燕、抗赵、衰亡,经历三起三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览现场

西汉建立后,中山国作为封建统一国家的封国,再次出现在历史的版图上,直到南北朝以后封国制度消除。汉中山国始封于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

汉代中山国历经六次分封,而此次展览主要展现出的为第一次分封,第1代中山王刘胜夫妇,第6代中山王刘修,及第六次分封,第1代中山王刘焉。

其中,中山靖王刘胜,开创“文景之治”的汉景帝刘启之子,三国蜀汉先主刘备、西晋名将刘琨、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据记载皆是其后裔。刘胜十几岁时被封为西汉第一代中山王,在位42年,正值西汉盛世时期。河北博物院研究馆员范德伟说,“《史记》记载:‘胜为人乐酒好内’。西汉盛世景象下隐藏着中央集权和地方势力的矛盾。汉武帝继位后,颁布‘推恩令’,削藩意图明显。看破时局的刘胜,选择了一条不理政事、独享安乐太平的生存之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览现场,展板讲述刘胜墓的考古发现

1968年,刘胜墓和其妻窦绾墓在河北满城被发现。该汉墓的发现,揭示了西汉时期诸侯王的墓葬结构和埋葬制度,为研究汉代冶炼、铸造、漆器、纺织等手工业和工艺美术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之后,满城汉墓被河北省评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中山怀王刘修为刘胜的来孙,卒于宣帝五凤三年(公元前55年),无子,封国被废。中山国第一次分封至此结束;第六次分封,第1代中山简王刘焉为东汉光武帝刘秀之子。

展览中的文物大多都出自汉代中山国诸侯王墓葬,无论是从形制、功用、精湛的工艺还是卓绝的艺术构思,都能体现出汉代贵族的生活风貌。进入展厅,首先能看到的是对于四阿式顶长方形幄帐帐顶铜构件的展示。该幄帐是以帘幕、帷幔搭建的帐篷。在汉代,幄帐的用途十分广泛,有的设置在厅堂,有的出游时使用,也有用于行军作战的,地位显赫的贵族死后还用其随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览现场,四阿式顶长方形幄帐顶铜构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阿式顶长方形幄帐帐顶铜构件

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四阿式顶长方形幄帐共有铜质鎏金的大小构件102件,零件上有|、|、|||、一、二、三等记号,可以组装成14类构件。幄帐内不设立柱,顶盖采用桁架结构,这在建筑史上是一个很大的进步。铜构件在工艺上采用凹槽叠压扣合、承插、折叠及销孔固定等不同形式,既便于拆装,又不失牢固。而通过多媒体技术,主办方在展厅里复原了刘胜墓葬中的幄帐,以此让观众感受到汉代诸侯王出行时前呼后拥的威严场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览现场,错金银鸟篆文铜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览现场,褭蹏金、麟趾金

展厅中央,最吸引观众的展品是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错金银鸟篆文铜,该壶周身以纤细的金、银丝镶嵌出鸟篆文字和动物纹带。鸟篆文是篆书的变体,以鸟虫之形组字,似书似画,灵动绚丽。壶盖有文字12字,壶身文字32字。展柜对面的褭蹏金、麟趾金是中山怀王刘修墓出土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行酒令钱

酒令是酒席时助兴的游戏,行酒令钱为游戏时所使用的道具。窦绾墓出土行酒令钱共40枚,其中20枚铸“第一”至“第廿”字样,另20枚铸三字或四字韵语。这是考古发掘中首次整套出土的行酒令钱。

建武卅二年铜弩机展示也是第一单元的重点。中山简王刘焉墓出土建武卅二年铜弩机,郭内侧有铭文39字,记录建武弩机铸造年份、数量、制造工匠之名、监造官吏,是“物勒工名,以考其诚”的反映,体现了汉代兵器制造管理体制之严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武卅二年铜弩机

长乐未央

汉代信奉“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观念,厚葬之风盛行。为了来到另一个世界后仍能永享荣华、富贵长乐,诸侯王不仅营建如宫殿般的墓穴,还将生前使用的珍贵金银器、铜器、漆器以及大量各类明器随葬。构建出一个现实与冥世,人间与仙界杂糅并存的地下世界。

在这些随葬品中,玉成为了汉代人沟通神灵的媒介与君子的象征。汉代人相信“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之不朽”,认为玉器可保持尸身不朽,帮助魂灵升仙,盛行以玉敛葬。考古发现的汉代诸侯王、列侯等贵族常身穿玉衣,头倚玉枕,手持玉握,眼耳口鼻等身体“九窍”以玉封堵,周身有玉佩相伴,殓葬用玉蔚为大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览现场,鎏金铜缕玉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鎏金铜缕玉衣(局部)

在展览的第二部分中,位于展厅C位的是中山简王刘焉的鎏金铜缕玉衣。玉衣,又称“玉匣”“玉柙”,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所用殓服,全部用玉片制成,玉片之间分别以金丝、银丝、铜丝或其他丝织物,一般按照四孔连缀的方法编缀而成。从玉衣的形状观察,它的形制和编缀方法受到了铠甲,特别是战国时代铁制甲胄的影响。

汉代“玉衣”的使用反映墓主人的等级身份,存在着一定的使用制度。西汉时期对诸侯王玉衣的缕质未作严格限制,可以使用金缕,尤其是刘姓王。东汉时期,玉衣的等级就相对严格,诸侯王一般只能使用银缕,特殊的可以使用鎏金铜缕。东汉中山简王刘焉的玉衣即为鎏金铜缕玉衣,其等级大致相当于银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透雕双螭纹玉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首白玉璜

此外,这一部分还展出大量汉代诸侯王的随葬玉器,如透雕双螭纹玉璧、龙纹玉带钩、玉舞人、玉豚等。其中,玉璧为六器之首,是古代最重要的玉礼器,用来祭祀苍天和太阳,是与天对话的工具之一;而带钩则相当于今天的皮带扣,最早见于西周晚期墓葬。汉代衣袍没有纽扣,用革带从腰部系住衣袍防止散开,带钩则用来扣接革带的两端。此外,带钩还能钩挂兵器、印章等器物,还具有装饰性。而玉豚,又称握,是死者握在手中的随葬品,象征握有财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玉舞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错银手抱鱼铜带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鎏金铜铺首

博物馆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希望通过此前的“马王堆”特展和“海昏侯”等,以及此次的展览,帮助公众梳理汉代的历史脉络,以一器一物的展示和解读,呈现强汉的盛世风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展览将展至8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