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与大自然对抗的过程中,产生了两种信仰,一种是对天象的崇拜,一种是对祖先的信仰。冬季人们用打来的猎物以祭祖,谓之腊祭,其日子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夏季人们用狗肉来祭祖,被称为伏祭,其日子在夏至后第三个庚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夏至三庚为伏,冬至三戌为腊。庚为阳金,自带肃杀之气,因此正月的第一个庚日和亥日,就形成了几屠共猪的说法,所以入伏原本是人们杀狗祭祖的日子。随着伏祭习俗的淡化,其日子逐渐演变成了入伏的开始,是以庚金的伏藏来反衬火气的强旺。

比如《史记》中说:六月三伏之节,起于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周时无,至此乃有之。伏者,隐伏避暑也。意思就是伏祭之日变成入伏的开始,是从秦德公二年开始的,在此之前是人们祭祖的节日。

那么夏至三庚,也就是未月的第一个庚日,小暑节气就是未月的开始,所以小暑逢庚起伏。此时火气逐渐隐藏,金气不断显现,但季节在夏,火气当令,金气遇火而不得不隐藏。立秋之后,季节在秋,月建到申,金气当令,则庚金不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金为秋凉,于是申月的庚日,就是凉气强旺的表现。所以整个三伏天,以立秋节气为分界,立秋之前属夏季,火旺而金藏,是天气炎热的表现。立秋之后属秋季,金气当令,庚金不藏则凉气显现。于是夏至三庚入伏,四庚中伏,五庚闰中伏,是天气炎热的表现。

秋后逢庚入末伏,二庚出伏,则是凉气显现的象征。书云:四时代谢,皆以相生。春以木代水,夏以火代木,冬以水代金,独秋以金代火,金畏火克,故至庚日必伏。伏者,金气伏藏之日也。是阴气迫于残阳,伏而不升,因金畏火而伏,故三伏皆庚日。

每一个庚日,都是阴晴交替的转折点,俗话说:久晴逢戊雨,久雨望庚晴。逢庚须变,逢戊须晴。甲日雨,乙日晴。乙日雨,直到庚。每一伏都以庚日开始,于是每一伏的开始,都是阴晴变化的转折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日六月初十,是辛未月的庚辰日,也是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就是入伏的开始,为三伏之首,被称为伏王,也是天气变化的转折点。俗话说:头伏有雨,伏伏有雨。晒了伏王,旱到伏尾。淋了伏王,一天一场。下破母伏头,炕头起蘑菇。

这些谚语都说明了入伏有雨,则之后就容易多雨,也就是庚日下雨则雨多,庚日晴天则雨少。明日庚辰,月亮在毕宿,箕主风,毕主雨,于是箕宿为风伯,毕宿为雨师,月亮入毕宿,那就容易下雨。

正如《天官书》中所说:昴毕间为天街,日月行星常经过这里,月离于毕,俾滂沱矣,谓大雨也。月离毕之阴,则雨。离毕之阳,则晴。月入毕宿中,不有大风,必有大雨。然而此时的太阳在柳宿,为火位之土宿。日子在辰,辰为水库,是阻挡水的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明日入伏,雨气被辰土所阻隔,又因太阳在柳宿,以小雨或者阴天为主,也就意味着初伏的十天,以阴天居多。入伏本身就是庚金伏藏之日,此时自然气场而潮湿,正是人们排除湿气之时,被称为“贴伏膘”。

书云:伏日往来,风亭水榭,雪槛冰盘,浮瓜沉李,新荷苞鲜,曲水流杯。笙歌往往通夕而罢。所描述的就是达官贵人坐船出游,曲水流觞,尽情享乐,以躲避暑气的场景。此时火气入未土,地气温度不断升高,水出于地,于是入伏之时,水中也有强火之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人们在入伏当天的午时,收集一些自然之水,以备“合酱”之用,此时之水做酱而不生虫。书云:伏日取水收起,净瓮盛之,用以作醋酱腌物,一年不坏。于是就有了“伏酱六月红”的说法。

此时月建在未,未在西南坤位,所对应的生肖就是羊,入伏之日是未月的庚日,也是伏羊节的开始。而入伏之日,原本就是古人杀狗祭祖的节日,由此而形成了荔枝狗肉节。所以入伏之时,就是吃羊肉和狗肉的时候。

人们在吃的时候,还要包裹严实,以求大汗淋漓,其目的就是为了排除湿气。有些地方则用老酒炒鸡,依然是为了除湿气。俗话说:头伏鸡,二伏狗,三伏甲鱼无处走。起伏一只鸡,一年好身体。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明日入伏,也是人们“贴伏膘”的开始,此时庚金因火而伏藏,人们在强火之下,以热制热,大多以热性的食物为主。当年彭祖将鱼放入羊肉中,鱼羊而成鲜,被称为“羊方藏鱼”,也是入伏当天的食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