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种病,跑不同的医院,各家医院CT、B超、血常规等检查结果互不相认,重复排队、重复检查、重复缴费,攒了一堆单据最后同一个检查结果……这或许是不少患者都曾遭遇的“窝火”经历。

为了疏通这一难点、堵点,广州市先行先试、多措并举,全面推行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工作。近日,南都记者从广州市卫健委获悉,截至2022年年底,广州地区公立医疗机构已实现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全覆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检验结果互认平台通堵点

2022年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4部门印发《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管理办法》。根据《管理办法》的要求,市卫生健康委及时跟进调整互认项目,指导全市医疗机构完善管理工作机制,由分管院领导牵头,按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要求,加强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将互认工作情况纳入医疗机构绩效考核,规范工作流程。

患者就诊时,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平台会通过医生工作站自动提醒医生有可互认项目,可供调阅查看。当次诊疗过程,医生开具检查检验项目符合互认要求的,系统会进行重复检查检验提醒,提升互认工作的便捷性、有效性。如医生评估仍需开单复查,则需在系统填写理由说明,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后续组织专家进行进一步监管。此外,互认平台还对接“广州健康通”,为患者提供线上报告实时推送、报告查询、云胶片查询等服务。

根据互认工作的具体情况,广州市还特别规定了可不列入互认范围或不受互认限制的情形。如因病情变化,已有的检查检验结果难以反映病人当前实际病情的;因时效问题,已有的检查检验结果难以提供参考价值的;检查检验结果与疾病发展关联程度高、变化幅度大的项目等。对于上述情况,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须向病人说明,并将复查依据在病历中予以记载。

“区块链+互认”服务提效率

为保障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顺利推进,广州市卫生健康委联动市医保局、市财政局等单位,创新制定了多项政策,推出了多种举措。按照试点先行、分区推广原则,广州首先推动医疗机构接入互认平台,同时落实定期督导、经费支持措施激励医疗机构开展互认工作,包括首次出台医改激励措施,首创出台财政激励措施,创新出台医保激励措施等,不断提高互认效率。

为确保平台数据安全,解决医疗机构关于医疗安全和责任划分的担忧,避免因互认报告被篡改、变更等引发纠纷的顾虑,2021年7月起,广州市在国内率先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互认信息上链存证,利用政务区块链,实现互认过程闭环管理、全程留痕可追溯,厘清了不同医院间检查检验结果数据权责关系,解决了互认可信难题,创新了“算法跑路”代替“数据跑路”的数据使用方式。

未来,广州市还将进一步推广区块链+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服务,覆盖更多的医疗机构,计划到2024年年底,接入所有市属、区属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构建适用于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业务的区块链应用技术体系,确保互认过程和互认信息安全可信。

财政、医保等多部门协同促保障

截至2024年5月底,广州市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平台已纳入255项医学检查项目(含2024年新增2项)、1181项医学检验项目,实现全市结果信息调阅提醒、可信互认和监督管理。

287家医疗卫生机构(30家省部属医院、16家市属医院、63家区属医院、161家基层公立医疗机构、2家民营医院、12家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家非卫生部门主管公立医疗机构)接入互认平台,其中广州地区省部属、市属大型三级医院全部接入。

同时,广州实现与省内其他地市接入省级互认平台医疗机构的互认共享,截至6月15日,广州市医疗机构已调阅互认外市报告22016次,其他地市调阅广州市医疗机构报告互认135次。截至2024年3月底,广州全市医疗机构通过互认平台累计实现互认约240万次。

下一步,市卫生健康委将会同财政、医保等部门,研究出台更多对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激励保障措施。如,对标《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管理办法》相关工作要求,结合业务应用需求,升级完善互认平台及云胶片等相关应用,提升互认量,进一步为群众节省就医费用;对互认平台进行标准化改造,从而进一步扩大互认范围,探索实现跨市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应用;建立比较完善的互认质控应用,实现对互认报告、互认的图像、互认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全方位的质控和监管。

采写:南都记者 杨丽云 通讯员 穗卫健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