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穿梭稻田里,蹚水金鳞间。这个暑期,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2022级生物制药专业的本科生陈薄羽在于"中国田鱼之乡"的浙江青田田鱼产学研基地做了一回"插班生",课程内容则是施用药剂、下田养鱼。在这里,她体验了许多个新奇的"第一次",最令这个00后难忘的,当属深入田间地头的劳动过程和解决真问题带来的满足感。

今年暑期,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行走的劳动课堂"——"水上"科技小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成员跟随老师深入浙江青田田鱼产学研基地及周边农业科技前沿区域,开展了一系列内容丰富、意义深远的认知教育、劳动实践、技术推广与调查研究活动。值得一提的是,团队之中既有非专业背景的"插班生",也有具有专业学科背景的"少塘主"。跨学科团队共同调研,他们将会得到哪些深刻感悟?

跨学科团队协作,解决真问题

田鱼是浙江青田人对当地稻田养殖的一种鲤鱼的俗称,是我国稻鱼种养中最具特色的鱼类养殖品种之一,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商业开发和文化传承价值。2005年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成为中国第一个世界农业文化遗产。这里,也是大学生们实地考察的第一站。

然而,面对眼前的稻田,初来乍到的大学生们犯了难。

"这几个池子怎么快干了?"原本信心满满的大学生们,刚参与工作就遇到了小插曲。"我们那会正在开展稻田蓄水放鱼,在第一步蓄水上,大家就遇到了问题。"2022级水产养殖专业本科生金默回忆,池子里放了一晚上的水,有几个池子却迟迟无法蓄满所需的水位。其中一个池子的输水管甚至因堵塞而停止了工作,这不仅仅会影响水稻的生长,也会阻碍后续的放鱼苗工作。

怎么办?经过协商,团队成员迅速返回仓库,拿上装备,来到田间开始排查。踩在狭窄的砖坝上小心翼翼地向前移动,将铁丝插入水管钩出异物、用铲子拨开浮萍检查有无漏水情况、将发现的漏水口补上……最终,团队用一上午时间将所有池子的密闭性都进行了排查,并成功完成了蓄水的工作。

午间温度超过38度,汗流浃背的大学生们蹲在村口的桥墩子下,戴着防护手套,人手一把剪刀,把塑料网剪得"噼啪"作响,忙得不亦乐乎。经过初期的磨合,团队成员逐渐分工明确,部分成员负责将塑料网剪成合适的大小,而剩下的人则负责将剪好的塑料网进行修边以免划伤鱼苗。默契的配合下,团队迅速地完成了进出水口16张拦鱼网的制作。在当地技工的指导下,大家将拦鱼网用砖块固定在了进出水口处。当最后一张网被固定好,夜幕已悄然落下。

而这,仅仅是个开始。第二天,大家马不停蹄投入第二项工作——放苗。"放苗需要在早上开展,必须趁着水田的水还没被太阳晒热时进行,以免水田与育苗池水温温差过大,导致鱼苗应激。"金默说,大家天不亮就起床,清点鱼苗、清洗水桶、给鱼苗消毒。

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练就本领

小小鱼苗,科研含金量不小。在去往实验室的路上,2022级水产与生命学院研究生徐烨彤讲解:"目前小院的研究重心放在了青田田鱼对稻田环境的适应性上,聚焦于水稻田环境是如何对青田田鱼的外形特征与生理特性产生影响的。同时,我们还帮助周围农户进行田鱼的育种,通过群体杂交选育出更符合农户需求、生长性能更优的新品种。"

"鱼苗不大,但细节不少。"徐烨彤介绍,鱼苗的培育在实验室外的帆布池里进行,需要定期换水清理与喂食。谈起细节,徐烨彤滔滔不绝:"日常喂料要在鱼苗体重的百分之十以内,刚换过来的鱼苗,可能会不适应新的环境,进食欲望比较低。这时就喂得少一点,以免鱼食过剩污染水体......"这些,都是大学生们从实际操作中得到的经验。

亲历田鱼的育种过程,大学生们感触颇深。对他们而言,这不仅是一场调研,也是人生的重要一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2级水产养殖专业的本科生董吉洋是初次踏入浙江水乡。他在惊叹于田鱼与稻田共生的智慧同时,也体会到了古代智慧与现代技术的交融。董吉洋说:"我们的专业很接地气,我觉得作为未来的新农人,要多去实践,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练就本领。"

"首次踏足宁静的乡村、初次尝试下厨,首次深入参与到实际的生产工作中,亲手触摸到农业科技的脉搏……"对金默来说,这是一段满载而归的旅程更坚定了她成为新农人的信念。"当刘其根老师、高谦老师在课堂上描绘的千百年来传承耕作、和谐共生的画卷真实地在眼前铺开时,没有人会不被其吸引,我想为这样的美好贡献一份力量。"

作者:吴金娇

文:吴金娇 图:上海海洋大学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樊丽萍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