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很多人觉得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只要把孩子送去上学,就能学到知识和能力。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对一个人的要求不仅仅有广阔的知识,还越来越向综合能力靠近。

学校早就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目标,但很多家长还是只停留在追求成绩上。近几年,因为学习压力大、和父母争吵等原因,导致青少年轻生的案例越来越多。

大家觉得现在的小孩抗压能力太低,远远不如70年代后的那批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这种情况,心理专家陈默认为中国孩子早已经变了。如果还按照以前的老办法教育孩子,只会跟目标背道相驰。

奈何很多家长和老师还没意识到这点,依旧用以前的观点和方法教育孩子,当然无法得到想象中的“乖小孩”。

一、孩子开始转变

陈默在给家长们的讲座里说道:“现在的孩子其实早就已经变了,不能再用老办法对待。”尤其是1993年以后出生的孩子,那一年粮票制度废除,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大家开始渐渐能吃饱穿暖,不再为粮食发愁,自然有了更高阶的追求和烦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0后的孩子们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父母都是双职工的情况下,家里只有一个孩子缓慢成长。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显得更加独立、自主。孤独的孩子会出现两大特征,第一就是容易伤感,第二就是特别擅长思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60、70后的家长而言,他们小时候经历的是集体主义、大院传统,家里很多孩子一起成长。再加上外部环境艰难,每天光是为了吃饱肚子就足够费心。到了90后这一代孩子,他们不仅坐在家里就有饭吃,还面临经常独自一个人的处境。

相信很多人都听父母说过“我们小时候……”,一旦这句话说出口,双方都会感到困惑。父母责备孩子不懂事,孩子则苦恼父母不够善解人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双方在不理解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直到孩子出现较大问题。其实现在的孩子早已发生不少变化,家长和老师都需要及时纠正观念

二、向这些方面改变

1、精神压力过大

老一辈总是喜欢说“供你吃供你穿,还想怎么样?”,这句话反映出,现在的孩子在物质上是不匮乏的,但精神上呢?

独生子女家庭经常出现这种情况,一个孩子会同时得到多个长辈的关爱,甚至隔代人还会格外溺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孩子是很懂得感恩的,他们记得谁对自己最好,即使在尚未上学的年龄段,也能说出将来要报答某人。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孩子开始明白这种恩情是很难报答的。因为父母和长辈不要求孩子赚多少钱回家,他们的期待在于考试成绩和名牌大学。

要知道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学习的天赋,很多普通孩子用尽全力或许也无法考取高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是他们的心态开始出现落差,“为什么小时候父母长辈都很慈爱,反而上学后变得格外严苛”?这种无法报答长辈恩情的压力,在孩子心里越积越重,直到出现大家经常看见的学生轻生案件。

2、自我主义旺盛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网络上盛行起“00后整顿职场”的梗,潘展乐在奥运会夺冠后,也毫不谦虚抱怨自己的遭遇

由此可见,现在的年轻一代,早已不是大家印象里的“中国式乖小孩”。

陈默专家表示,其实这跟独生子女政策分不开。孩子从小在家里享受多人宠爱,大部分资源都给到一个人。久而久之,自然发展成更加独立自主的人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往人们总说“大人说话小孩别插嘴”,这是在强调长幼尊卑。可现在的孩子有极强的话语权意识,不仅饭桌上敢跟长辈叫板,即使在学校、企业里也不惧怕上位者权威。

3、涉猎知识丰富

相比起60、70年的人,90后和00后,算是真正长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里。尤其是00后,更是从小感受到祖国强盛、科技发达。

人们口袋里余钱越来越多,获取知识的途径也丰富多变,一台手机或ipad就能看到全世界的风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老师们来说,现在的孩子不再只从课堂上获取知识,他们的眼界也更加广阔。比如,有些孩子小学时就经常出国旅游、交流,在英语课堂上能展现出非凡的口语能力。

如果学生看着课本上的地球仪问道:“我在西班牙待过一段时间,老师你呢?”,面对这种问题老师们该如何回答呢?

4、更易敏感脆弱

越来越多新闻报道青少年的轻生事件,原因往往只是因为“被扇了一巴掌”、“老师多骂了一句”等等。这类原因在很多长辈看来无足轻重,毕竟他们那个年代根本吃不饱,物质匮乏时甚至需要吃树皮。

这种情况下熬过来的他们,无法理解因为成绩不好被骂,就去轻生的行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上,大部分年轻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小时候在父母溺爱下成长,接触的都是虚拟网络世界。

对现实社会的认知不够完善,更愿意待在互联网创造的人设里。许多孩子日常喜欢漫画、游戏、手办等等,这些非现实人物,逐渐占据他们的生活,又如何能在现实社会里更好的塑造自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此之外,家长的期待和做法有时十分矛盾。比如期待孩子有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自己又从小给予他们宠爱和资源。无形中让孩子养成“不怕去死、就怕吃苦”的性格。

很多孩子在采访中表示,不怕未来失业、独身,如果真混不下去就直接躺平,实在不行大不了“一死”。

三、家长老师如何应对

年轻一代的孩子们,生长在不一样的环境里,自然与以前的认知大为不同。

陈默专家总结出了几点较为典型的变化,同时也告诫家长和老师要及时改变思维,积极应对

面对孩子的转变,不要一味沿用老一辈人的经验和方法,与时俱进的教育才能更有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想明白生孩子的目的。很多家长觉得孩子理所应当优秀,应当有考年级前三、名牌大学的能力。

事实上,这会对孩子造成极大的精神压力,当他们无法做到时,会产生厌世感。应该让他们去追求自己的幸福,而非活在父母的期待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应平等的对待孩子。别因为孩子年纪小就不把他们当回事,现在的孩子都很早熟,获取信息的途径也很多。

这让他们自主意识十分强烈,敢于跟比自己更高级别的人直接对话,比如质疑老师的教学方式、反对老板苛待员工等等。

父母作为孩子的避风港,更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感受。比起用父权母权打压孩子,平等地交流和对话,可以更好获得他们的尊重和爱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记住溺爱和期望是相悖的

家长对孩子疼爱可以理解,但给予物质时,要求他们养成节俭品质,平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最后要求他们学会自立和坚韧,这其实是非常矛盾的。

孩子品性的养成在于日常生活,家长应该以身作则,让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老师也需要改变教学观念和手段。如今的孩子,获取知识的手段很多,甚至很多人在暑假或寒假到全世界旅游。见多识广的孩子如何教育?对老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议老师们不要轻视现在的孩子,以一种更加平等的教学手段切入,更加着重对孩子个性化的发掘和引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结:

孩子的教育问题,自古以来都是家长们的头等大事,为了让孩子能够成才,许多家长费尽心思,花钱花力气,奈何最终收效甚微

心理专家陈默观察了近20年,接触过超8000个家庭。她提出当今社会的教育之所以不奏效,在于孩子早已发生变化,而老师和家长还没跟上。

近20年来,我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从一穷二白到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家和社会迎来前古未有的巨变。

在这样的环境下出生和成长的孩子,自然也会发生变化。如果继续按照传统教学模式,只会把孩子推得越来越远。比如如今的孩子自我意识强烈、热爱虚拟世界、被宠爱长大等等,这些都是老一辈人从未感受过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想教育好现在的孩子,就得知道他们身上的特点和想法,做出针对性的改变。很多传统方式早已不奏效,比如“不打不成才”、“长辈说话小孩别插嘴”等等。

同时也别对孩子抱有太大期待,更不应施加过多压力。毕竟孩子不需要负担父母的期待,他们理应追求自己的幸福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