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Ann-h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Photo by Ann-h

文 | 叶伟民

最近接到几个咨询,内容都很相似——想写作要做什么准备?有人问有没有必要读个中文系,也有人问有没有必要背词典,还有人问要不要等经历足够丰富再动笔……

这些疑问乍一听合情合理,却经不起推敲。打个比方就清晰了,如果一个人要学游泳,要不要先修流体动力学或学习水的分子式呢?小孩子都知道,哪那么多废话,直接换泳衣,找个水池跳下去呀!

所以,写作就像学游泳,先跳到水里扑腾再说。

生活就是一座创作宝库

生活就是一座创作宝库

回到开头的问题,我觉得写作不需要刻意准备什么,我们不是去罗布泊,不是去挑战无人区,不会有生命之虞。只要你此时此刻很渴望表达,很想写,就已经比很多人准备得更好了,直接动手就是了。

你可能还会问:直接动手,写什么呢?这就是写作冷启动的问题,此前我发过一篇文章《写作起步,聪明人都懂得站在自己的肩膀上》,介绍了“从优势领域写起”的原则,并以服装设计师为例做了一次写作方向的设计示范。

今天我们从实操和养成习惯层面,进一步简化这个问题——如何开始写第一段文字?

答案是:就写你手边最容易触碰到的,每天都要做或经历的最熟悉的事情。

例如你每天都要上班通勤,就观察记录路上、车上的所见所闻。有人在看书,有人在刷手机,还有人在化妆。有人接了一个电话黯然神伤,有人看着手机屏幕傻笑,有人背着巨大的行李,其中可能还有个小洗衣机……

他们是什么人,这些细节背后又是怎样的人生百态?

Photo by Rishiraj Parmar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Photo by Rishiraj Parmar

这些都是很好的细节,更是很好的练笔对象,先把它们如实记下来。

一开始可能是流水账,但慢慢你会发现这些日常细节越来越有意思,藏着寻常经验外的韵味。我们要日复一日去记录、感受、提炼,当你提炼得越来越精准,越来越妙,笔力就打开了。

同理,你爱种花,每天都要去看看它们,松松土,浇浇水,看看花瓣,看看叶片。你一开始只会觉得很美很好看,但是你一旦付诸文字,就会去思考。这些记录就升华了,有你自己的思想了。

还比如你喜欢吃,那就写写你做的菜,或者品尝美食的感觉;如果你爱旅行,爱摄影,就分享旅途故事和照片背后的奇遇。

再来,如果你爱健身,记录下每天的运动、饮食和身体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给你带来的思考和小哲学,也是极好的。

你会逐渐发现,生活早已为你准备了一座巨大的创作宝库。

老舍:从天气和一棵花写起

老舍:从天气和一棵花写起

六十多年前,老舍在《文艺新兵》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别怕动笔》,就是劝那些写作的空想家回归记录烟火生活的。他直言:不宜一上来就去写大部头,而是要去观察生活,记录生活,“有什么写什么,有多少写多少”。

其中一段话是这样说的:

我们只知道这几个人,这一些事,而不知道更多的人与事,所以没法子运用更多的人与事来丰富那几个人与那一些事。是呀,一本小说或一本戏剧就是一个小世界,只有我们知道的真多,我们才能随时地写人、写事、写景、写对话,都活泼生动,写晴天就使读者感到天朗气清,心情舒畅,写一棵花就使人闻到了香味!我们必须深入生活,不断动笔!我们不妨今天描写一棵花,明天又试验描写一个人,今天记述一段事,明天试写一首抒情诗,去充实表达能力。生活越丰富,心里越宽绰;写的越勤,就会有得心应手的那么一天。是的,得下些功夫,把根底打好。别着急,别先考虑发表不发表。谁肯用功,谁就会写文章。
——老舍《别怕动笔》

对新手来说,“别着急”“把根底打好”“别先考虑发表不发表”这些话很贴心,简直挠到他们的痒点上了。

Photo by Monstera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Photo by Monstera

现在我们有了互联网,未必要十年磨一剑才待发表。完全可以每天记,每天写,每天发。哪怕只是只言片语或思维的闪光,发到微博、朋友圈等社交媒体,获得粉丝和反馈,也能为自己注入持续创作的动力和信心。

这些小片段,不只是练笔,还能成为你日后调用来写作的素材,正如老舍所说“知道更多的人与事”,成为能洞察生活的人。

这样小步快跑,一段时间后,琐碎的日常可能满足不了你了,你一定会加深思考,就会去翻书查资料,随之打开新的窗户,有了新的题材,也就会越写越想写。书写的半径就会越来越宽,最终进入良性循环。

你这只曾经的旱鸭子,一定会非常感激当初那个拉你下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