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如何看待各朝皇权政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钱穆先生的重要著作,书中通过五次讲座形式,深入分析了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治制度,涵盖政府组织、考试选举、赋税、兵役制度等四个方面,评判这些朝代的政治得失。钱穆先生不仅讲述了制度的表面功能,还深入剖析了制度背后的历史渊源、演变过程和内在思想,让读者透过制度看到当时的社会结构与文化精神。通过这本书,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优缺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以下是对这本书的详细总结。

大纲

大纲

  • 前言
  • 第一讲 汉代
  1. 汉代政府组织
  2. 汉代选举制度
  3. 汉代经济制度
  4. 汉代兵役制度
  5. 汉制得失检讨
  • 第二讲 唐代
  1. 唐代政府组织
  2. 唐代考试制度
  3. 唐代经济制度
  4. 唐代兵役制度
  5. 唐代制度综述
  • 第三讲 宋代
  1. 宋代政府组织
  2. 宋代考试制度
  3. 宋代赋税制度
  4. 宋代兵役制度与国防弱点
  • 第四讲 明代
  1. 明代政府组织
  2. 明代考试制度
  3. 明代赋税制度
  4. 明代兵制
  • 第五讲 清代
  1. 制度与法术
  2. 清代的部族政权
  3. 清代部族政权下的政府
  4. 部族政权下之考试制度
  5. 清代的统制政策
  6. 民众的反抗运动
  7. 变法与革命
  • 总论

内容速读

内容速读

一、汉代

一、汉代

1. 汉代政府组织

钱穆认为,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统一中央政府,政府的组织构成是理解中国历代政治的关键。汉代的政府组织有两个重要的权力划分:一是皇权与相权的划分,二是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

汉代皇帝虽然是最高领导者,但实际的权力主要掌握在宰相手中。宰相作为政府的实际领袖,拥有十三个秘书处,负责全国政务。这种权力分配显示出汉代在制度上试图将皇帝的私人事务和政府事务分开,宰相管政,皇帝象征国家。

汉代的地方政府分为郡和县,地方长官如太守与九卿地位相同,这种分权与中央相对平衡,体现出汉代地方行政的有效性。汉代的地方治理被后世称为“两汉吏治”,以其清廉有效而著称。

2. 汉代的选举制度

汉代的选举制度是通过地方推荐人才,最重要的制度是“乡举里选”,也即孝廉举荐制度。每个地方每年必须向朝廷推荐孝子廉吏,这些人进入中央后,通过策问来展示自己的才能。汉代的选举制度虽然试图打破贵族垄断,但最终由于选拔途径较为单一,仍然形成了官僚阶层的自我循环。

3. 汉代赋税制度

汉代的赋税制度是以轻徭薄赋著称,税率低至“十五税一”,即农民只需缴纳十五分之一的田赋,甚至在文帝时期,田租完全免除。然而,这种税制背后的弊端是,土地兼并严重,大地主的田租远远高于政府的赋税标准,普通农民反而受益甚微。汉代的经济政策重视国家的粮食储备,但对土地私有化导致的兼并现象缺乏有效控制,最终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4. 汉代兵役制度

汉代实行全民皆兵制度,每个壮丁到二十三岁便要开始服兵役。中央军队分为南军和北军,分别负责皇宫的守卫和首都的防御。汉代的兵役制度在形式上强调人人有责,但在实际操作中,政府通过征收“免役钱”来减轻部分人群的兵役负担,形成了一种经济与军事责任的转换。

二、唐代

二、唐代

1. 唐代政府组织

唐代的政府组织体系更加复杂,中央设有三省六部,形成了皇权、相权和诸多部门相互牵制的局面。这种制度设计在唐朝前期较为成功,皇帝的权力得到相对制衡,政府的运行效率较高。但在中晚唐时期,随着权臣和宦官势力的崛起,三省六部的制度逐渐失效,导致了中央权力的集中与腐化。

2. 唐代的考试制度

唐代最大的政治创新是科举制度的出现。科举制度取代了汉代的察举制,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途径。这不仅使得普通士人能够通过考试进入官场,也打破了贵族对政治的垄断。科举制度为后来的宋明两代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国古代官员选拔的标准模式。

3. 唐代赋税制度

唐代的赋税制度在初期相对合理,主要是租庸调制,即按人头征税,按田地缴纳实物和劳役。然而,随着人口流动和土地兼并的加剧,租庸调制逐渐失效,唐代中期开始实行“两税法”,按资产征税。这一变化反映了唐代经济结构的转型,也显示出中央对地方财务控制的加强。

4. 唐代兵役制度

唐代早期实行府兵制,即民兵制度,每个士兵需在地方自给自足,定期服兵役。这个制度在唐太宗时期取得了很大成功。但随着边疆压力增大,府兵制逐渐崩溃,取而代之的是募兵制。募兵制虽然解决了兵员短缺的问题,但军费开支巨大,进一步加剧了财政压力。

三、宋代

三、宋代

1. 宋代政府组织

宋代的政府组织是相对集中化的,皇帝高度集权,宰相的权力受到明显削弱。宋朝实行的是重文轻武的政策,文官集团在政府中占据主导地位,武官则被边缘化。这种政策在维持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上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也导致了宋朝军事力量的薄弱,屡次在对外战争中失利。

2. 宋代考试制度

宋代的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考试的透明度和公平性得以提高。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朝廷的官员越来越多,士大夫阶层逐渐形成,成为朝廷与地方的中坚力量。科举制度不仅使得士人阶层能够进入政治核心,还在文化上形成了以儒家为核心的知识体系。

3. 宋代赋税制度

宋代的赋税制度较为繁重,主要是为了应对不断扩大的财政需求。由于宋朝面对北方辽、西夏等外敌的威胁,军费开支巨大,中央不得不通过多种税收方式来增加收入。这导致了民众的赋税负担加重,特别是对农民和小商户的压力极大。

4. 宋代兵役制度

宋代的军事制度一直为外界所诟病,重文轻武的政策导致军队战斗力不足。虽然宋代实行募兵制,但由于政府对军队的控制力不足,军事指挥体系混乱,宋代屡次在与辽、金、西夏等国的战争中失败,最终导致了北宋的灭亡。

四、明代

四、明代

1. 明代政府组织

明代的政治制度在朱元璋时期有了重要变革。明朝废除了宰相制度,皇帝直接掌控政权,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这一制度虽然加强了皇权,但也导致了皇帝的工作量过大,中央决策效率下降。到了明中期,内阁制度逐渐形成,辅佐皇帝处理政务,但实际上宰相的权力没有真正恢复。

2. 明代的考试制度

明代的科举制度沿袭了宋代的传统,并且更加制度化。科举成为士人进入官场的唯一途径,这一制度维持了明朝社会的稳定,但也导致了思想上的保守和固化。尤其是八股文的流行,使得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和批判性受到压制。

3. 明代赋税制度

明代的赋税制度主要依赖于农业税。明初为了恢复经济,采取了轻徭薄赋的政策,后来实行一条鞭法,简化了税制,将徭役、赋税合并,按银两征收。这一改革提高了财政效率,但对农民的负担较重,尤其是货币化程度的提高,使得贫苦农民更难应对。

4. 明代兵役制度

明代实行卫所制度,将军队与地方治理结合起来,但这一制度在运作中弊端丛生。军队训练不足,战斗力较差,加上军饷问题,使得明朝的军事力量在后期难以应对来自外部的威胁,最终在清朝入侵时全面崩溃。

五、清代

五、清代

1. 清代的部族政权与统治政策

清代作为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建立了较为特殊的部族政权。清政府通过八旗制度来维持对满洲人的控制,同时通过怀柔政策来统治汉族。这一统治结构在初期相对稳固,但到了后期,随着八旗子弟的腐化,清朝的统治逐渐失去了有效性。

2. 清代的考试制度

清代沿用了明朝的科举制度,科举考试仍然是进入官场的唯一途径。然而清朝的科举制度更加僵化,八股文成为科举考试的唯一标准,极大地限制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发展,导致了清朝文化和思想的停滞。

3. 清代赋税制度

清代的赋税制度在康熙和乾隆时期相对宽松,政府推行“摊丁入亩”政策,逐步减轻了农民的税负。然而,随着清朝后期的财政压力增大,赋税制度逐渐失控,各级官员贪污腐败严重,进一步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成为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

4. 清代兵役制度

清代的军事制度在前期依赖于八旗和绿营兵,但随着八旗制度的逐渐腐化,清朝的军事力量大大削弱。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开始尝试西式军事改革,但由于体制的僵化,改革效果有限,最终清朝在内忧外患中崩溃。

总论

总论

钱穆在书的结尾强调,任何政治制度都有其得失,没有绝对的好坏。他主张在理解中国历史政治时,必须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传统,不能简单地用现代的标准去评判。他反对将中国的传统政治简单归结为“专制黑暗”,认为中国历代的政治制度都有其合理性和独特的历史背景。

通过分析历代政治得失,钱穆希望现代中国能够从历史中汲取教训,既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变革和创新。这本书对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及其对现代中国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