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9月19日报道(文/蔡拥军 郭翔)“南面一片海,北面一片岭,背着抱着那座城;东边一个湾,西边一个塘,倚着靠着连成港。”这首至今在旅顺口流传的古老民谣,生动描述了这座军事要塞的天然形胜。

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是黄海、渤海的区域中心,与山东半岛的威海卫隔海相望,扼守渤海海峡。

初秋的旅顺口,海风阵阵,静谧祥和。然而130年前,这座清政府苦心经营15年的军事要塞竟在一日之间灰飞烟灭,手无寸铁的百姓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疯狂践踏。从旅顺大坞到万忠墓,从白玉山到二龙山,旅顺口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见证了家国之殇,诉说着甲午悲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旅顺万忠墓(郭翔 摄)

十余载打造军事要塞

旅顺口历史悠久,大约在6000年前就有人群在这里生息繁衍。据记载,这里东晋时称“马石津”,唐朝称“都里镇”,辽金元时称“狮子口”。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清剿元军残部,派兵从山东渡海出发,乘船一帆风顺登陆于狮子口。为纪念明军安全抵达此地,遂取“旅途平顺”之意,将“狮子口”改称“旅顺口”。明代开始在这里设立水军,清代设水师营。

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本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海防思想筹建海军。旅顺口因地处拱卫京津的战略位置和地势险要适宜建设军港而被重点经营。此后,李鸿章受命经营旅顺口海防。在十余年的时间里,清政府先后委派朝廷重臣黄瑞兰、袁保龄、刘含芳、龚照玙专门负责旅顺口海防营务工程,陆续建成炮台、船坞及其他附属设施。

旅顺口的防务设施按海岸与陆路两条防线构筑炮台。海岸炮台以旅顺口海口为中心,分东西沿岸炮台,共筑有炮台10座,大炮60余门;陆防炮台呈半月形拱卫海口,并扼守旅顺口后路,防敌从陆路进攻,筑有炮台9座,大炮30余门。

今天的旅顺口已难觅当年炮台的踪影,但是在白玉山、万忠墓等地,当年的大炮仍在展示,硕大的炮身威武雄壮。旅顺口地方历史学者邹祁说,旅顺口防务设施的建设耗资数千万两白银,主要山峰上都设有炮台,大多是德国克虏伯兵工厂制造,在当时很先进。

在今天的辽南船厂,完工于1890年的旅顺大坞仍在使用,其使用的产自山东石岛的花岗岩至今仍十分坚固。建坞工程作为旅顺口防务设施建设中技术难度大、历时长的一项工程,从清政府批准建坞计划到完工,历时10年,耗资超过100万两白银。“因为是当时亚洲最大的船坞,即冠以‘大坞’之称。”辽南船厂副厂长王学光说。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李鸿章曾先后六次来旅顺口、大连湾等地视察、阅兵。他在1891年第一次校阅成军后的北洋海军时称:“综核海军战备,尚能日异月新,目前限于饷力,未能扩充,但就渤海门户而论,已有深固不摇之势。”

炮台一天内全部失守

1894年9月17日,日本联合舰队与护兵返航的北洋舰队在黄海大东沟海域爆发海战。此战,北洋舰队损失五艘战舰。黄海海战后,10月24日,日本侵略军从辽宁庄河花园口登陆,开始进犯辽东半岛。11月6日、7日,金州城、大连湾相继失陷,旅顺口的形势十分危急。日军在大连湾休整10天,于11月17日集中兵力大举进犯旅顺口。

作为军事要塞,清军有重兵把守旅顺口。当地原有清军八营约4100人,后又增加八营约4000人。11月初,清政府又增派五营约3000人,加上从金州城、大连湾败退的清军,防守兵力达到约1.47万人。

11月18日,清军将领徐邦道率领3000名清军在距离旅顺口约10公里的土城子阻击日军,遭受伏击的日军伤亡惨重,狼狈败逃。这是甲午战争开战以来清军陆战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但无奈没有援兵相助,又连续激战数小时,徐邦道率领的清军饥疲至极,只得放弃险要不守,退回旅顺口。

11月21日拂晓,日军开始对旅顺口发起总攻,当日傍晚,海岸东线的堡垒炮台全部失守;第二天上午,日军占领旅顺口清军军营及西海岸各炮台。就这样,仅仅一天时间,清军防守的旅顺口海陆炮台全部失守。邹祁说,从战阵布局上看,战线太长、布阵太散,致使本来优势的兵力变成劣势,出现“备多力分”“地广人单”的现象。同时,部分清军将领贪生怕死、临阵脱逃,当旅顺口保卫战打响不久,卫汝成、赵怀业等人率先逃跑,使防守在白玉山、黄金山一带的清军因无人指挥,不战自溃。

侵略者暴行骇人听闻

在旅顺万忠墓纪念馆大门前,刻有“1894.11.21-24”,写有“一座骇人听闻的城、一座尸积如山的城、一座鲜血凝固的城、一座殊死抗争的城”,时刻警醒人们铭记那场骇人听闻的“旅顺大屠杀”。

“1894年11月21日傍晚,日本侵略军闯进旅顺口,对平民百姓进行了持续四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旅顺万忠墓纪念馆馆长林美霞说,日本侵略军“见人即杀,妇孺不免”,尸骨堆积成山,鲜血横流为河,约两万人惨死在侵略者的屠刀下。

日本随军记者龟井兹明在其拍摄的图片说明中写道:“当我军攻入市街后,不分兵农,凡抵抗者一律斩杀,毫不留情。大街小巷到处都横着敌尸,脑浆迸流,腹膜外露,腥风惨然袭人,满目荒凉。此后数日,我军派出扫除队,收集各处横死敌尸,让当地人掩埋到荒野。”

为清理尸体,日本侵略军留下36名当地居民组成抬尸队,他们每人的帽子上都挂有白布条,胳膊上戴有“勿杀此人”的白布标志。然而,对于这场大屠杀,日本当局矢口否认。当时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给外相陆奥宗光的电文写道:“承认错误危险甚多,而且不是好办法,只有完全置之不理,专采取辩护手段。”

狡辩的谎言终究掩盖不了血写的事实,日本侵略者制造的令人发指的野蛮暴行,激起世界公愤,更遭到各国舆论的强烈谴责,成为揭露日军滔天罪行的铁证。美国记者克里尔曼在目睹日军的血腥暴行后,撰写通讯《倭寇残杀记》:“……我作为亲眼所见的见证人敢断言,可怜的旅顺人民没有试图对侵略者做任何抵抗。现在日本人却说,遭到了来自民宅窗户、门口的枪击,这完全是谎言。捉俘虏,根本没有的事。……女人和孩子们同庇护他们的人一齐向山上逃难,被日本兵追赶上,然后被杀……”

一个旅顺口,半部中国近代史。130年过去,那些甲午战争带来的苦难与屈辱仍在发出历史的回声,时刻警醒和激励后人“知史勿忘国耻,兴邦仍需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