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荣宝斋与艺术家——书写的意义》展览在广州荣宝斋开幕。

展出40位中国现代和当代艺术家书写和制作的作品,其中既包含了传统意义上的书法作品,也包括了以汉字的意象、观念进行创作的当代艺术家的图像作品。

本次展览以“书写”为名,强调了文字和动作,适用于所有以文字作为题材的艺术创作,将中国现代的书法变革和当代的图像创新并置在一个完整展示空间里,共同与中国久远的文字和书法传统交互对话,各具风采。

广州荣宝斋负责人表示,本次展览是荣宝斋在大湾区推出的年度重要展览之一,旨在书法的基础上提供了一个更加开放的视野,从文字以及文字的书写和制作的角度考察当代中国的艺术创作。

“书写与文字在当代所展现出的艺术创造力,恰恰表明中华文化在现代文明的包容与生命力,打通了传统艺术和当代艺术的文脉。”策展人丛涛说。

文脉追寻

走入荣宝斋二楼画廊,左侧展区陈列了吴昌硕《临古碑四屏》、齐白石《月圆人寿》、于右任《藏书纪事诗咏刘位坦》等在内的馆藏书法精品,凸显中国书法的传统审美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沿纵向空间过渡至当代书法家陈初生、王镛、孙晓云等人的作品,展现出书法的与时俱进。

“这些书法家的个人身份十分多元,齐白石和张大千同时也是著名的画家,而郭沫若、启功和饶宗颐同时是著述等身的重要学者。”著名艺术史学者、本次展览学术主持尹吉男表示,参展书画家的艺术创作与思想书写构成了中国现代书法史的主线。

书法之“法”在中国文明的发展中逐步构建,依托笔法、章法、字法等形式原则,逐步成为一种成熟的艺术门类。

“从展览中我们追寻发掘晚清以来的碑学文脉,比如对于晋唐笔法审美趣味的回归。在体会经典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古人更为丰富的生活状态,以及中华文明更为多元生动的体系。”丛涛指出,书法虽然强调“法”,但辩证地理解法是不同时代艺术家的智慧,也是书法绵延发展的关键。

他进一步补充,意识到法的相对性,或者说意识到不同阶层、身份、思想潮流对于法的作用,对于今天的实践与学术思考具有重要意义。

审美融汇

展厅另一侧以“面向未来”为展陈理念,营造出形式多样、具有活力的书写景观。

在当代书法板块,展览聚焦于以文字为媒介进行书写和艺术创作的当代艺术家,包括曾灶财、邱振中、徐冰等23位艺术家的具有各不相同艺术面貌的作品。通过解构或者重构的方式,立足当代文化与观念,对于书法经典、书写乃至文字传统展开的反思与解构。

“以古人休闲娱乐的益智图为创作灵感,能够以15块板拼出草木、鸟兽、鱼虫、文字等宇宙万物。”丛涛介绍,《俯仰》创作者周晨以生宣纸为媒,以墨色反衬出“俯仰”二字,既有古代文人趣味,也从文字的传统中发现新的资源,提炼新的审美,与现代主义或者当代审美融汇。

除了视觉形式上的突破,也有艺术家针对表达文词意义体指涉的当代文化现象进行创作。

艺术家马越君的《点赞》《碰瓷》以泥金、粉蜡笺当作书写的材料,提炼出属于自我的写字艺术,作品背后关联的是流行文化与当代审美。

“书法不只是书写性的,也是创造性的。比如我们现在写颜文字、火星文,根据自身书法风格进行创造,就会形成新的视觉艺术。此次展览为探讨‘书写的意义’寻求了一种新的路径。”丛涛说。

形式开拓

“书写的意义”是“荣宝斋与艺术家”系列的第二次展览,以书写为契机,呈现当代中国艺术的多元生态与文化特征。其中离不开从传统纸本水墨到影视、装置、绘画等表现形式的转变。

一楼展示空间放映了当代艺术家徐冰的最新手绘二维动画作品《汉字的性格》。该作品立意来自于赵孟頫手卷《大乘妙法莲华经卷第三》这件传世名作的邂逅、观看、分析与想象。

观者可通过动画,在汉字演变的历史中了解汉字书写与中华民族特殊性形成的关系、今天中国文化的内核与能量,以及未来中国在人类新文明建设中的所起的可能性作用。

“本次展览落地广东,意在关注广东书法观念的在地性。”丛涛表示,展览展出一批以书法为媒介、致力于当代性创作的本土艺术家。

其中,来自广东阳江的当代艺术团体“阳江组”则以《过化存神之赵之谦书》参展。

该作品以清代书法家赵之谦的诗为底本,书写痕迹被烙印在报纸上,承载的既是汉字所代表的文化理想,也是印刷技术对传统文化带来的解构与重构。

“这些艺术家并不缺乏对于书法及文化传统的兴趣和认识,但与书法的经典意识不同,他们更加重视自身所处的当代人文情境,也更加自信、自觉地表达自我,思考现实和传统。”丛涛表示,如果说尊重和继承传统是文化的基础,那重视和记录当代经验与生命质感,则体现出文化的自信。

文 记者 梁善茵 朱绍杰
图 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