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4条简讯 | 阅读时间约为4分钟◆◆ ◆
01
康方PD-(L)1自刀价格卷国谈
今年共约 20 个 PD-(L)1 相关药品参与医保,最终仅有 10 种通过形式审查。这其中,康方生物手握包含两大首创双抗在内的 3 款药品。
三款主力创新药均顺利通过形式审查的药企并不多见,除了实力过硬,康方生物的另一办法很简单:降价。
在今年 6 月国家医保局发布《2024 年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后,康方生物立刻行动,主动将卡度尼利单抗从单支 13220 元调整为 6166 元,直降 53.4%,彰显挺进医保的决心。
实际上,自 2020 年 4 月正式在香港挂牌上市以来,直到去年,康方生物才首次实现扭亏为盈。即使刚刚实现盈利,也要为了进医保自砍价格,这样的事件并不少见,或者说,这是药企们想要挤进医保的必经之路。
除了像上述康方生物的这三款目录外药品,为了进医保「卷」技术也「卷」价格外,目录内的各个药品则在努力「卷」新适应症。今年通过形式审查的 3 款目录内国产 PD-1 抑制剂,均通过「适应症发生重大变化」条件申报。
(来源:丁香园)
02
阿斯利康德曲妥珠单抗降价备战
阿斯利康中国区副总裁黄彬,康方生物则由董事长夏瑜亲自带队,在国谈第二日上午现身。这两家企业的谈判过程也显得尤为焦灼。阿斯利康、康方生物均是上午进场,直至下午1点才结束谈判。
今年阿斯利康参与谈判最有看点的药物是德曲妥珠单抗。德曲妥珠单抗没进医保,但在今年国谈前,德曲妥珠单抗下调了价格,从8860元一支降至6912元,降幅约为22%,这被视作是德曲妥珠单抗积极进入医保目录的信号。
根据医保局文件,德曲妥珠单抗拟纳入医保目录的适应症为HER2低表达、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两项适应症,其中,德曲妥珠单抗是国内唯一一个用于HER2低表达晚期乳腺癌的靶向治疗药物。
同样进行价格调整的还有康方生物的卡度尼利单抗,单支价格从13220元降至6166元,卡度尼利在2022年获批上市,用于二线宫颈癌的治疗,但一直都没有进入医保。今年业绩会上,夏瑜多次表示会积极准备医保的材料,备战医保谈判。
(来源:健识局)
03
四款CAR-T入选国谈名单
谈判开始前 3 天,国家医保局发文开篇就点名创新药:「在坚持『保基本』的前提下,通过及时将创新药以合理价格纳入目录,并支持加快临床应用等方式,大力支持创新药发展。」
在政策导向下,有更多新药正在分到这块大蛋糕。5 年来新药上市到经谈判进入医保的时间缩短趋势非常显著,2021 年集采常态化后就有质的飞跃,上市后 2 年内就通过医保谈判的新药比例稳定在 90% 上下。
但变化的风再大,似乎也还吹不动昂贵的高价创新药。
一针万元的 ADC、百万元的 CAR-T 们,虽然研发一片红海,出海如火如荼,但一来到医保谈判,却是年年进名单,年年谈不拢。
今年复兴凯特、合源生物、药明巨诺、科济药业的4款Car-T通过了形式审查,但医药企业人士普遍认为,Car-T进入国谈的机会几乎为零。
业界的这种结论,一方面是出于过往Car-T谈判经验,另一方面业界也意识到普药、大小分子药品进入国谈的可能性较大,相较而言,Car-T是一种治疗肿瘤的新型精准靶向疗法,经济和时间成本都比较高。
一位药企人员评论,“Car-T的产能有限,每年也只能服务固定数量的患者。药企一旦要扩大这种生产线成本就会上去,所以Car-T进不进医保更多是一个噱头,对于实际的业务,其实从药企内部看来,没有太大的提升。”
(来源:丁香园、健闻咨询)
04
53款罕见病药品通过国谈形式审查
罕见病历来是国谈关注的重点。据统计,今年国谈中,53款罕见病药品通过形式审查,“目录外42款,为历年来最高,其中16款为新荻批品种。”西蒙顾和管理咨询全球合伙人、大中华区负责人刘宇刚表示。
有多位罕见病行业人士提到,此次罕见病药入围数创新高,部分来自于2023年发布的第二批罕见病目录的贡献。“有8款药品是针对于去年新增的罕见病,包括3个罕见肿瘤,和5个非肿瘤罕见病。”刘宇刚说。
此外,在过去数年国谈中,有多款罕见病药品进入医保,如今部分目录内药品面临续约。据西蒙顾和管理咨询统计,有11款为续约药品。
在这些药品之外,一些备受大众关注的罕见病药,今年谈进目录的可能性或较大。
比如,由宜昌人福药业生产、适用于罕见癫痫的列管药物氯巴占片,多位罕见病领域专家认为,今年进医保的可能性较大。
另有一些高值罕见病药,持续引起业内关注。
比如,武田制药的一款用于治疗短肠综合征的注射用替度格鲁肽,年治疗费用可能超过百万;比如由北海康成生产的适用于阿拉杰里综合征的氯马昔巴特口服溶液,去年就曾尝试挺进医保,今年再次卷土重来。
48种罕见病药品通过形式审查惹人遐想,但多位罕见病药相关人士均认为,最终能进入医保的罕见病药品或许不会太多。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有个别罕见病药,在过往降价进入医保目录后,放量也不足预期。
上述的诸多原因,也让药企对高值的罕见病“降价进医保”的动作,在近两年来有所谨慎。
(来源:健闻咨询)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