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权臣只有两个下场,要么如曹丕一样篡位,要么如霍光一样被族灭,但从长孙无忌集团的下场来看,权臣完全有第三条路,可是长孙集团偏偏不走,自己非往死路上走。自己把自己弄死了。唐朝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的最高峰不是在玄宗时期,而是高宗李治在位的时候,而李治之所以名声不显,是因为李治前有李世民,后有唯一女皇武则天。而实际上李治的能力绝对是一流的。公元649年,唐太宗驾崩前给21岁的李治留下了以亲舅舅长孙无忌为首的辅政团队,实际上就是关陇集团把持朝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外戚长孙无忌此时的职务是为太尉,兼检校中书令,知尚书。位极人臣,群臣之首。实事求是地来说,长孙无忌虽然是辅政大臣之首,但他绝非权臣,更没有篡位的意思。李治始终掌控着最高权力。但最后李治和长孙无忌最后的决裂看上去好像是因为“废王立武”。但实际却是皇权与关陇集团的博弈。李治铲除关陇集团,就意味着李唐皇权此时正式压过了关陇集团。长孙无忌被杀也标志着关陇集团正式退出政治舞台。但就长孙无忌个人而言,他的被杀完全是自找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显庆四年,公元659年,李治登基的第十年,此时他早已没有了昔日的青涩。他已经成为了一个合格的皇帝,大唐帝国也走向了他的巅峰,但李治和长孙无忌的政治合作却走到了尽头,这一年的七月,李治下诏以“谋反”之罪削夺长孙无忌的官职,发往黔州养老,而后逼迫其自尽。子孙流放,近亲皆流放岭南为奴。从百官之首、荣耀至极,到身败名裂、家破人亡,整个过程不过十年,其母子孙皇后皇后大概不会想到这个一向乖巧的儿子如此狠毒,在长孙无忌眼里,素来“秉性忠厚”的外甥如此杀人如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治为何要杀长孙无忌,很显然就是权力的争夺,李治刚刚登基的时候,皇位还没坐稳,他年轻、生涩,阅历少、他需要太宗留下的以长孙无忌辅政命大臣。而且长孙无忌对他有拥立之功。二人最初的合作是极为愉快,当时有人告发长孙无忌谋反,李治连调查都没,直接将诬告者斩首。李治目的有二,第一对外宣布对长孙无忌的信任,第二就是告诉长孙无忌,有人时刻盯着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长孙无忌立即向李治投桃报李,借高阳公主一案,对昔日的魏王李泰一党进行打压,就连吴王李恪就被杀了、但长孙无忌杀李恪那一日,就注定了他的自己死期,因为宗室不是谁都能杀了,况且还是李世民最看好的儿子(李恪在临死前,怒骂长孙无忌弄权,如果祖先宗庙有灵,他的家族离覆灭不远)。还有一点在于,无论是长孙无忌,还是其他辅政大臣没有把李治放在眼里,可以说,没有把李治视为至高无上的皇帝。所以对李治多有掣肘。如果说是长孙无忌干预废后(王皇后不能生养),李治还能忍受的话,那么干预太子的册立,这是李治绝对不能接受,悠悠万事,以此为大。在李治看来,长孙无忌干预立储不仅仅是倚老卖老更是有不臣之心,而在长孙无忌看来,你都是我立的,我帮你立储理所应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王皇后无子,长孙无忌让李治把其中嫔妃生的一个儿子李忠过继给王皇后,而且要求立李忠为太子,迫于压力,李治也只好点头,但在李治心里却认为这是对大巨大的胁迫。是对他权力的巨大挑战。对于长孙无忌来说,他似乎已经忘记了李治已经快三十岁了,他应该“退休”。但问题是,他没有看到危机的爆发,他对权力的欲望迷失他的双眼。终于,随着武则天生下儿子。以及立后的问题终于爆发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李治就在等待一个有利的时机,公元659年显庆四月,机会终于来临。许敬宗韦季方、李巣结党营私一案、韦季方不堪拷打,自杀未遂。许敬宗因此上奏称长孙无忌和韦季方预谋残害忠良,发动叛乱。李治“自然不信”,让许敬宗复查,这可不是登基之初,有人诬告长孙无忌谋反,立即诛杀的时候了。许敬宗第二天就复奏,长孙无忌因为韩瑗、柳奭等人被贬,太子李忠被废,因此策划造反。李治心里很满意这个答案、理由充分。杀舅舅一事,涉及到名誉问题,李治有些犹豫,许敬宗他立马举出汉文帝杀薄昭的典故。如此一来长孙无忌只有自杀,可以说,如果长孙无忌能够主动放弃权力,或者顺从于李治的主张,也许会罢官,但绝对会保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又过了十六年,已经步入晚年的李治想起了当年舅舅对自己的爱护。也许年纪大了顾及亲情,在唐高宗四十七岁,久病不愈,逐渐步入晚年。在公元674年,李治下诏追复长孙晟、长孙无忌官爵,长孙无忌曾孙长孙冀袭爵赵国公,准其曾祖父归葬昭陵。一切不过都是皇权的博弈。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