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公新丧,国家失一栋梁,川军失一主帅。”
这是1938年1月20日“四川王”刘湘病逝后,毛主席在电文中对其表达的哀悼。在国民党授勋的几十名陆军一级上将中,刘湘的名字总是显得很突兀。
相比较于张学良、李宗仁等人,刘湘的名气很小,而相比较于胡宗南、薛岳等人,刘湘也没有什么能拿得出手的战功。
作为盘踞四川几十年的老军阀,刘湘的手上是血债累累,长期的内战对于四川民众破坏极大,而且刘湘还曾在长征期间围追堵截红军,更是多次破坏革命。
但就是这么一个在四川打了十几年内战的老军阀,在去世后却受到了国共两党乃至全国民众的高度赞扬,刘湘何以得此殊荣呢?
要知道,刘湘不仅是国军陆军一级上将,还是抗日战争期间第一个被准予国葬的将军。
而这一切,皆因为在“七七事变”之后,刘湘在抗日战场上的振臂一呼,对于当时的抗日局势,起到了极为积极的作用。
作为最早通电抗日的将领,刘湘和他身后的几十万川军将士成为了当时抗日前线最勇敢的人。曾经热衷于内战的川军,出川后在抗日战场上打出了中国男儿的血性。
但作为川军主帅的刘湘,出川后不久后身体情况便开始恶化,很快就因病去世,但是他留下的那句“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一日誓不还乡”,还是成了当时所有出川将士的信条,对整个抗战时期川军各部的抗战杀敌仍起着相当大的激励作用。
今天就请各位跟随笔者,来聊一聊刘湘这个十分矛盾的“四川王”。
刘湘
1、前半生不甚光彩的“四川王”
对于自己的前半生,用刘湘自己的话讲就是“不甚光彩”,这四个字可谓形容的极为贴切。
刘湘,1888年7月1日出生于四川大邑县安仁镇,刘家在当地是个颇有威望的家族。刘湘的祖父刘公敬是清朝的武举人,在当地颇有威望,在祖父的影响下,家中的男子也是大多都习武。
刘湘的父亲刘文刚,也是弓马娴熟,能文能武,可由于时运不济,最终没能考取功名。刘湘是刘文刚的长子,在这个封建家族中十分受重视,父亲从小便对他重点培养,寄予厚望。
1904年,16岁的刘湘在父亲的督促下考进大邑县立高等小学堂,父亲希望刘湘可以像祖父一样,通过读书习武,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但彼时清王朝已经是摇摇欲坠,内部早已是腐朽不堪。清王朝对于地方的把控力越来越弱,全国各地骚乱不断,尤其四川更是强盗土匪横行。
蜀地自古就是“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平蜀难平”,某种意义上这也是天下大乱前的一种征兆。
这时的刘湘虽然年轻,但也已经看出来,在这样的年月里,读书求取功名这件事是不会有什么前途了。这是个乱世出英雄的年代,跃马疆场才是最好的选择。
恰好在次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设立文武学堂,编练新军。刘湘眼看机会来了,就瞒着家里人报考了四川武备学堂,成为一名学兵。
刘湘在学堂里成绩优异,毕业后进入四川陆军讲武堂深造,毕业后直接担任排长,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
成为一名军人后,刘湘展现了自己不同于常人的一面,平日里他为人做事十分的低调,但在战场上却勇猛异常,这既为他赚取了名声也让他立下了很多战功。也正因为这两点,后来袁世凯整编川军时,刘湘才免于被裁撤。
而此后的军旅生涯中,刘湘也是左右逢源,在不同的势力之间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1915年底,护国战争爆发,蔡锷率护国军进入四川,刘湘所部奉命守卫泸州,并将护国军击退。袁世凯对此非常满意,提拔刘湘做了第十五师步兵第二十九旅旅长,陆军少将军衔。
可刘湘并没有被名利冲昏头脑,对于时局他有着很清晰的分析,现如今天下人几乎都在反对袁世凯,他能击退护国军一次,但没办法改变民心。所以,当护国军再次攻打泸州时,刘湘下令让出了泸州。
此后,刘湘又几次易主,在不同的势力之间来回变化。很多人对于刘湘这样的行为感到不齿,但是生逢乱世,无根无基的刘湘要想生存下去,也只能不断地跟随局势作出选择。
在这个过程中,刘湘的势力一步步的壮大,这也让他逐渐地成为了四川诸军阀中势力较大的一股。
1926年是刘湘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广东革命政府誓师北伐,刘湘看准时机接受广东革命政府的改编,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一军军长。
当然刘湘这样的选择并不是他对于革命有多么的热衷,而是为了给自己找一棵大树,从而可以击败自己的老对手杨森。
刘湘
但此后的刘湘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就走向了人民的对立面,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大屠杀,刘湘为得到国民政府的信任,公开表示拥护蒋介石,并以此换得第五路军总指挥的职位,期间更是亲手制造了“三三一”惨案,双手沾满了人民鲜血。
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又任命刘湘为第七路军总指挥,麾下总兵力约11万。此时的刘湘在南京国民政府的支持下,已经做好统一全川的准备。挡在他面前的对手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己的叔叔刘文辉。
“二刘争川”最终以刘湘的胜利告终,此时刘湘已经控制住四川大部分地区,国民政府也趁此机会拉拢他,任命他为四川省主席,刘湘成为名副其实的“四川王”。而蒋介石为了利用刘湘在四川的势力来对抗红军,还任命他为四川“剿匪”总司令。
1933年,红四方面军在国民党中央军的围攻下,从鄂豫皖苏区突围,经过长距离的行军后进入四川,并且在四川和陕西的交界处建立起川陕根据地。
得知红军进入四川后,刘湘当即下令发动“六路围攻”,可是四川军阀之间相互不信任,相互拆台,最终“围剿”以失败告终。
后来刘湘也看清了蒋介石的目的,无非就是想让刘湘和红军火拼然后蒋介石坐收渔翁之利。
因此,此后刘湘对蒋介石的命令也是阳奉阴违,能不执行就不执行,蒋介石也看明白了刘湘的想法,但也无能为力,毕竟刘湘在四川经营多年,根基还是十分牢固的。
而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刘湘支持张、杨,这也使得刘湘和蒋介石的矛盾到达的一个顶点,兵戎相见恐怕也是早晚的事。
而就在刘湘苦思冥想对策的时候,卢沟桥畔的一声枪响,“七七事变”爆发,抗日战争全面打响。
2、抗日战争期间的刘湘
就在“七七事变”后的第三天,刘湘作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举动:
致电蒋介石,请缨抗日!
当时全国上下大大小小的军阀多如牛毛,当战争爆发后没有一个人说话,刘湘是第一个致电蒋介石要求抗日的人。
作为一个传统军阀,能有如此举动实属不易,而且刘湘还公开表示拥护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看到这里很多人就会问了,刘湘的思想觉悟真的有这么高吗?
其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刘湘能有如此的思想觉悟,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在这期间共产党在背后做了大量的工作。
早在1935年,中共就曾派张曙时、黄子谷,向刘湘宣传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主张。
此时刘湘刚刚被红军打得落花流水,蒋介石对此十分的不满,而刘湘也明白自己如今的处境是进退两难,骑虎难下。
冯玉祥
无奈之下,刘湘只好向冯玉祥求教,冯玉祥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从刘湘的切身利害出发,让自己的特使叮嘱刘湘:“我同共产党交朋友没有吃过亏,我同蒋介石是拜把兄弟,可他着实把我坑的好惨。请刘湘与我比一比,他的军队经得起蒋介石挖墙脚吗?”
冯玉祥明确地告诉刘湘,必须要抗日、要联共,唯有如此,才是正确的选择,从此刘湘的思想开始由反共转向联共,并从 1936年开始同共产党建立联系。他聘请了中共通过冯玉祥介绍来的高兴亚、郭秉毅(中共秘密党员)、汪导予、李荫枫当高级顾问,为他出谋划策。
1936年,日本在与蒋介石谈判,企图在四川成都设置领事馆,进而在中国西南扩展他们的势力。中共明确地为刘湘指出,日本设置领事馆,是让自己的势力进入四川,四川不仅难以自保,刘湘等的势力还有很大可能被趁机打压。
中共告诉刘湘,在日本侵略中国的现实情况下,偏安一隅和一家独大是不可能的,刘湘不可能作为“四川王”在四川独善其身。刘湘本不是庸才,这其中的利害关系他不可能不明白。
自此后,刘湘的联共抗日的思想也更加的坚决了。在1937 年春夏间,刘湘派张斯可、刘亚休为代表去广西,与中共代表及李宗仁,白崇禧签订团结抗日的《川、桂、红协定》。
因而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刘湘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抗日热情,不止主动请缨抗日,而且通电全国“日军侵略非一省一部之问题,主张全国总动员,拼与一绝”。8月7日从不出川的他,更是飞到南京参加了国防部作战会议。
在会议上,刘湘作出承诺:“四川愿意出30万军队,500万壮丁,供给粮食若千万石,四川所有人力财力,均可贡献于国家。”
会后,共产党的代表周恩来、朱德、叶剑英等亲临刘湘寓所访问,赞誉他积极抗战的决心。
随后,刘湘赶回四川开始进行全省总动员, 8月26日刘湘发表《告川康军民书》,号召四川军民为抗战作巨大牺牲:“全国抗战已经发动时期,四川人民所应负担之责任,较其他各省尤为重大!”
川军各将领纷纷请缨抗战,8月29日川康各军整编完竣,9月1日刘湘率部出川抗战。值此国难当头之际,虽然四川民众多年来饱受战乱的侵害,但这次刘湘带队出川抗日,是为国争光,四川百姓夹道欢送,这让刘湘和手下的将士十分的感动。
百姓欢送川军出川
当时,刘湘身为第七战区司令长官,作战地境为江苏的太湖以西和浙北、皖南部分地区。四川省政府秘书长邓汉祥等人,劝多病的刘湘不必亲征,留在四川,刘湘说:
“过去打了多年内战,脸面上不甚光彩,今天枪口对外,正好为国家效命,借以洗刷自己的污点,今天为国效命,岂能在后方苟安!”
1937年11月9日,刘湘自成都飞抵汉口,22日刘湘乘船到南京,下令所部各军、师堵击在浙江金山卫登陆、正向浙江境内侵犯的日军,重点保持于广德、泗安方面。
11月23日,刘湘胃病突然复发,大口吐血,在昏迷中被护送至芜湖医院,28日送汉口万国医院就医,经抢救苏醒。
此后的时间里,刘湘的身体状况逐渐的恶化,蒋介石等人都劝刘湘离开前线,但刘湘拒绝了。
1938年1月13日上午,刘湘的老友冯玉祥将军来探望,谈话间刘湘情绪激动地说:“今天抗日,我出川军十多万,将来的历史上,国人会直到我刘湘是什么人。”
此后刘湘的身体进一步恶化,1月17日已经奄奄一息,刘湘自知时日无多,决定开始写下自己的遗书。全篇寥寥几句,语不及私,全是激勉川军将士的话,全文照录如下:
余此次奉命出师抗日,志在功赴前线,为民族争生存,为四川争光荣,以尽军人之天职。
不意宿病发,未竟所愿,今后唯希我全国军民在中央政府领导之下,继续抗战到底,尤望我川中袍泽,一本此志,始终不渝。
即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以争取抗战最后之胜利,以求达我中华民族独立自由之目的。
1938年1月20日,刘湘病逝,享年50岁。
在他病逝后,有人在刘湘房间的抽屉中找出一张纸条,上面有他手写的两句话: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正所谓:人之将亡,其言也善,鸟之将亡,其鸣也哀。
一代枭雄如此落幕,也是令人十分感慨,而刘湘留下的“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这一遗嘱,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前线川军每天升旗时,官兵必同声诵读一遍,以示抗战到底的决心,而川军将士也做到了当初立下的誓言。
川军死字旗
3、生而逢时是雄才,死而逢时是幸事
刘湘去世后,国民政府感念其抗日功勋,追赠其为陆军一级上将,并将其生平事迹存备宣付国史,用以示国家笃念功勋之至意。
2月14日,颁令准予国葬,这是抗日战争爆发以来,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将领。刘湘的葬期定于同年5月27日,在四川省府灵堂公祭后,由省府出殡至武侯祠汉昭烈墓右侧安置,并举行了隆重的国葬典礼。
殡葬之日,国民政府下令全国降半旗致哀,川、康两省禁止一切娱乐活动。为抛撒祭文传单,甚至还出动了几十架飞机,绕墓低空盘旋。
毛主席发来唁电,何应钦、白崇禧、阎锡山、宋子文等国民党大员赠送挽联。
可以说,国民政府和中国共产党都对于刘湘给予了足够的尊重,而刘湘也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为自己争取到了人生最大的荣誉。
但是时至今日,当人们在谈论刘湘的时候,依然存在很多的声音。很多人提出,刘湘之所以出川抗日,是因为不得不如此。
在当时的局势下,蒋介石不断地用各种手段渗透入四川,削弱刘湘的实力,而刘湘只能被迫出川。
从当时的局势来看,刘湘出川的确是同蒋介石斡旋的一种手段,这个不能否认,但是我们必须要看到刘湘抗日的决心是真真切切的。
为了能够抗日,刘湘不仅自掏腰包来充当军费,而且川军将士来到战场后的表现也说明了一切。手中拿着最差的装备,打的都是最硬的仗,仅此一点,便不能对刘湘和川军将士的抗日功劳有任何的质疑。
另一方面,也有人提出,刘湘作为一个旧军阀,前半生的军事生涯一直在为虎作伥,双手沾满了人民的鲜血,单单一个抗日的功绩,无法弥补他曾经犯下的错误。
这一点也没办法否认,刘湘在此之前的确犯下了很多罪行,特别是亲手制造了“三三一”惨案,震惊中外,这个谁也不能否认。
刘湘之墓
但是在中国人的哲学思想中,浪子回头金不换,放下屠刀,便可立地成佛。
刘湘作为一个封建军阀,在乱世之中为了生存很难独善其身,这是那个时代的生存法则。几乎可以说每一个军阀在当时都是以自己的利益为第一出发点考虑,不然就没办法生存下去,这个毋庸置疑。
所以与其说是刘湘犯下的罪行,倒不如说是时代的悲哀。无论谁在刘湘当初的位置上,可能都会有相同的选择。
但面对日寇入侵,国难当头之际,刘湘可以舍弃个人利益,一切以国家民族为重,这样的气节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有的,换做另一个人可能就不会有刘湘的觉悟,而这也是刘湘身上最大的闪光点。
抗日战争,让刘湘洗刷了自己过去几十年的污点,让自己的人生迎来了真正的辉煌。
虽说是英年早逝,但必须要说刘湘是死而逢时,在人生最辉煌的时候离开。如果刘湘活到抗战后,很可能会再次站到人民的对立面,可能也不会有如今的声望。
而如今,在成都武侯祠内,刘湘的陵墓依然时常有人拜祭,墓碑前依然可以看到摆放的鲜花。归葬武侯祠,我想这也是人们对刘湘最大的褒奖和认可。
在笔者看来,而对于刘湘的定义,无论是“反动军阀”还是“抗日名将”都是不准确的,我想他只是一个中国人,一个爱国的中国人,一个在国难面前难于走向前线的中国人,仅此而已!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