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1月23日,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收到了一封来自日本海军司令伊东祐亨的劝降书。
当时甲午海战已经进行了小半年,北洋水师节节败退,加之朝廷内部纷争不断,孤悬在大洋之上的北洋水师,除了丁汝昌外从上到下皆心灰意冷。
正是在这样不利的背景下,海军总督丁汝昌收到了日本的“劝降书”。
看完劝降书后,丁汝昌长叹不已。
他的慨叹一方面是对北洋水师面对日本舰队无力回天的无奈,更是看到日本“劝降书”中对大清帝国衰败原因剖析的十分到位,旁观者心如明镜、当局者挥霍误国的失望。
丁汝昌是李鸿章一手提拔起来的军师将领,为了表达忠心和与日军共存亡的决心,他不仅没有给日本海军回信,还将“劝降书”交给了李鸿章。
很快,日本海军发起了总攻,1895年1月下旬在山东荣成登陆,清军一触即溃。到了2月8日,北洋水师已濒临绝境,而朝廷的援军迟迟未到。
又苦撑了3天,2月11日,这已是朝廷允诺的援军到达的最后期限,结果不言而喻。
2月12日深夜,丁汝昌在写完给李鸿章的最后一封信后,毫不犹豫地喝下了毒酒,享年59岁。
丁汝昌,1836年出生于安徽庐江石头镇,与李鸿章是同乡。这也是后来李鸿章器重和提携他的根本原因。
丁汝昌出身农民家庭,小时候家贫,仅读了3年书便辍学回家务农。
1854年,太平军占领庐江后,丁汝昌的父母相继亡故,为寻出路丁汝昌参加了太平军。
参加太平军后,丁汝昌在程学启部下当差。1861年,曾国藩的湘军攻打太平军合围了安庆,程学启见势不妙,带着丁汝昌等300余人投降了清朝。
在程学启、丁汝昌等人的帮助下,湘军顺利攻陷安庆城。安庆是太平军的军事重镇,这一仗的意义非同凡响。
也正因如此,丁汝昌开始走进了李鸿章的视野。在淮军中,丁汝昌作战勇猛,时常身先士卒,出生入死,为大清立下了不小功劳。
1862年3月,李鸿章组建了自己的“淮军”,此后丁汝昌开始为李鸿章效力。之后十余年,丁汝昌在淮军体系里升升降降、屡遭波折。
他先是于1874年辞职回乡,后于1877年秋奉旨前往甘肃等候差遣。直到1888年,北洋水师成立后,在李鸿章的推举下,丁汝昌顺利担任了北洋水师提督。
可能很多人会说,丁汝昌是步兵出身,从来没有带过水师,也没有学习过水师知识,如何能当了水师提督,这不是胡闹吗?
李鸿章之所以提拔他,主要有3个原因:
1、丁汝昌身经百战,20多年的从军生涯,磨练出了非凡的把控能力。这一点,是邓世昌、刘步蟾等水师科班出身的将领所不具备的能力。
2、丁汝昌与李鸿章是老乡,丁汝昌对李很忠心,也十分听话。
3、丁汝昌当上水军提督后,李的淮军将拥有“海、陆”两大力量,对李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布局。
不过丁汝昌不善水战,在后来的指挥作战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
1、黄海海战刚开打的时候,丁汝昌便要求舰队排成人字形,后来队伍忙着排队形,居然忘了战事已经开始了,结果被日军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2、开打以后,丁汝昌又要求舰队排成一字形,齐头并进。
这样做会出现两个后果,一来由于距离远,本身就不容易命中,排成一字后炮弹更加分散,命中率就更低了。
二来,舰队在行进过程中,尤其是外围的军舰,忙着保持队形,追赶其他舰队,甚至忘了开炮。这样一来,肯定会吃亏不少。
正因如此,在甲午海战开战以来,北洋水师一直处于弱势。
不过,除了丁汝昌的指挥外,清廷内部的不支持、不团结、不重视等,才是失败的根本原因。
关于这一点,甚至连日本人都看得很清楚,为此,他们还趾高气昂地写了一封“劝降书”,全文如下:
从内容上看,他从我国的科举考试说起,然后结合日本经历过的艰辛历史,谈到了改革的重要性,继而层层递进,解剖了中华帝国衰败的原因。
这不是一封通常意义上的“劝降书”,是一封直击对手心灵的劝降书,也许丁汝昌也深受劝降书内容的影响,尤其在等不到清廷援军的情况下,彻底地对清廷失望了。
还有,丁汝昌将此劝降书还特意送给李鸿章看,也许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他认为日本人分析的很好,希望居庙堂之高的李中堂能够读懂形势,救亿民于水火。
还有一点,令人不解的是,这样一封关乎国家改革的理论,竟然出自一介日本武夫之口。
由此可见日本人对自己国家的崛起有着多么深刻的感受和认识,它确实需要中国人“虚心平气”地深思,思“墨守常经不谙通变”之痼。
也正因如此,这封劝降书更是一篇千古奇文,值得每个中国人细心品读。即便时光已过去了100余年,如今中国已经腾飞崛起,仍然值得我们深思。
读者们,关于“日本海军的劝降书”,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