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有多心机?1888年,康有为难忍内心的激动给皇帝写了封信,可惜他激进的思想吓坏了国子监的官员,最终石沉大海,康有为郁闷之下开始为自己造势。

康有为治学思路的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康有为18岁时师从广东理学大家朱次琦,也算是名门子弟,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学而优则仕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固有认知,康有为也不例外。但是,康有为在参观过上海租界后,他的世界观发生了变化。

在此之前,康有为没有见过这样秩序井然,繁华发达的城市,即使他去过的北京也比不上,康有为对于国家应该有的样子有了模糊的概念,随后他开始恶补西方社会的知识,买到了许多关于西方世界的著作。逐渐的康有为内心萌动了一种想法,将中国社会改造成这样的模式,岂不是人生一大功业嘛

在往后的日子里,康有为开始思考中国的改革和变化,并且逐步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改革体系,这对于他日后敦促光绪皇帝展开强力改革来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想个办法让自己红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是,此时的康有为空有一腔热血,连给皇帝的上书都被截留了,还谈什么推动社会变革。康有为意识到自己必须要火起来,成为社会上一个知名的人物才行。他的思路是在学界露脸,借用学界广泛而迅速的特质,快速的宣扬自己的思想,扩张自己的影响力。

康有为扎实的基本功开始派上用场了,他以学术探讨为出发点,佐之以自己惊世骇俗的观点,在思想界刮起了一股强烈旋风,混乱的晚清思想界风起云涌,康有为瞬间吸引了一大批思想活跃的年轻人。

康有为通过三部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不仅在学界掀起了一股滔天巨浪,也把自己给成功的推销了出去,天下谁人不识君,虽然这名声不是什么太好的赞誉。

考取功名进入体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知名人物,是康有为实现人生理想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必须有功名在身,俗话说名不正言不顺,一个平民百姓根本没有改变社会的资格。康有为继续参加科举,直到1893年康有为成为了一名举人。

举人,有必要说一下。在清朝科举制度中,秀才是学子功名的第一道坎,考中秀才就有了社会地位,但是考中了举人才算是国家干部。如果官职有空缺,举人出身也能混上个职位,不过也是比较难的,毕竟每一科的进士就有几百人,古代官员又没那么多,空缺职位也有限。

康有为想要实现抱负,举人的功名当然不够看的

1895年又一年的会试来临,康有为进京应试。这一年,中日甲午海战刚结束,面对衰败的局面和朝廷的软弱,康有为等人联名上书,抗议合约,并声称迁都再战,史称“公车上书”。这种行为再次让康有为声名大噪,也让会试主考官记住了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保守派主考官徐桐,对康有为这等离经叛道的学子异常厌恶,铁了心要把康有为踢出中榜名单。康有为深知其中关窍,于是和弟子梁启超故布疑阵,让梁启超的考卷看起来风格怪异观点异端,而康自己的试卷却中规中矩深合传统。试卷是密封的,徐桐想当然的拒绝了梁启超的试卷。

康有为成为了进士,却在殿试时被徐桐阻挠,没有实现进入翰林院的目标,成为了一名容易被忽视的工部主事。

皇帝才是康有为最终目标

不能进入翰林院,意味着康有为想要见到皇帝的难度依然巨大。不过总是比以前的遭遇好多了,康有为继续撰写改革的方案,宣扬改革的迫切性,并且试图将自己的上书转呈给皇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康有为一个工部主事,是没有资格直接给皇帝上书的,他要通过工部或者其他部门才行。

终于,康有为有了第三次上书,他在行文中刻意的删减了激进的话语,不然依旧会被截留石沉大海。1895年6月,都察院转呈了康有为的上书,皇帝第一次看到了康有为的思想,他对康有为提出的富国,养民,育士,练兵颇为感兴趣,当然他不知道,这只是康有为改革宏愿中的冰山一角而已。

成功引起了皇帝的注意,康有为的下一封上书却再次被截留,因为他开始阐述更深刻的改革了,涉及到了国家政治体制的变革,这个责任都察院和工部都承担不起,于是康有为意兴阑珊下,再次将注意力转向了舆论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97年,康有为针对时局再次上书,虽然皇帝没看到,社会舆论却议论汹汹,此事引起了帝师翁同龢的注意。出于政治斗争的目的,翁同龢觉得康有为大有利用价值,于是向皇帝推荐了康有为,并且豪言康有为的才能胜过自己百倍。古人总是会以这样的方式,抬高自己要推荐的人。

终于,皇帝眼中有了康有为的一席之地,并且下诏康有为可以直接上书,任何人不得阻挠和延误。康有为疯狂的国家改革终于被皇帝接纳了,不管成功不成功,他为了兜售自己的治国之道而铺设阶梯的手段,是极其高明的。

康有为是个能人,真令我辈佩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