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武”》
《“圣武”》创作于1919年,同年5月15日发表在《新青年》第6卷第5号上,后收录在鲁迅的杂文集《热风》中。是鲁迅的一篇随想录,随便想想的记录,同期发表的还有 《“来了”》《现在的屠杀者》《人心很古》三篇及小说 《药》。
我觉得读《“圣武”》,要把《“来了”》《灯下漫笔》等一起读,你才会读出这几篇文章的本质。这几篇文章都是说的一个主题,那就是对国民性的揭露以及这种国民性是怎么来的,这种国民性对我们的命运和选择。
那么,在这几篇文章中,鲁迅揭示出我们的本质国民性——奴性。对,奴性就是我们的本质国民性,而导致奴性根本原因就是两个字——专制。专制导致国民奴性,长期专制导致国民形成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奴性。专制是一种普遍状态,一旦形成,将会在社会各个领域体现出来。
正因为我们的奴性,所以导致我们的命运只能是“牛马”和奴隶。又因为奴性根深蒂固,所以每次大革命,我们在做选择的时候又总是会走老路,继续选择专制,这就是我们的选择。选择了专制就要继续成为“牛马”和奴隶,也就没有自由,没有什么权利,只有剥削、压迫和奴役。
这就是国民性、国民性的原因和我们的命运以及选择,这就是鲁迅看到的,通过这几篇文章揭示出的逻辑和思维。
为什么我们至多是奴隶或者“牛马”?
鲁迅曾经指出,我们是个“沙聚之邦”,由于封建专制社会的超稳定结构,直接造成了国民群体的“奴隶”根性,这种奴性形成的国民性主要表现:
一是“遇见比他更凶的凶兽时便现羊相,遇见比他更弱的羊时便现凶兽样”,就像阿Q惧怕假洋鬼子却又调戏小尼姑一样,完全是一副欺软怕硬的奴才嘴脸。
二是“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就像涓生试图借助子君以摆脱自己的困境一样,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
三是“群众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他们就看了滑稽剧”,就像华老栓对于革命者夏瑜的悲壮之死,不仅没有半点同情心,竟然还把夏瑜的“血”给儿子吃了。
四是仅仅为了一己之私利,便去进行“奴才式的破坏”,就像杭州的雷峰塔之所以会倒掉,“是因为乡下人迷信那塔砖放在自己的家中”能辟邪,结果一座千年古塔硬是被从四面八方涌来的愚民给“挖”塌了。
五是实用主义的功利心态。鲁迅曾这样讽刺说:“谁说中国人不善于改变呢?每一新的事物进来,起初虽然排斥,但看到有些可靠,就自然会改变。不过并非将自己变得合于新事物,乃是将新事物变得合于自己而已”。
这种国民性本质在于专制。正如梁启超也说,国民性低下皆因专制政体之积久,以致无公德心无责任心,但知有自保性而无进取性,有服从性而无绝少独立性,又加上累代兵燹之叠,遭流离播迁之过甚,人民朝不保夕,苟安旦暮之心情而绝无长虑,却顾永有治安之想望,重以累世帝王愚民之术相沿不绝,上下诈欺而举国乐于虚应故事,于是信仰薄弱。
“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属于那一面,但又属于无话那一面。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
故国人便在这种“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的历史循环中,宁愿有一个“主子”来“拿他们去做牛马”,也不愿意社会生活发生任何的剧烈动荡。国人向往太平盛世的求稳心理,所以每次大革命,社会动荡的时候,民众就特别希望一个强势人物出现,来收拾这残破的局面,完成一统,确定主子,如何纳贡,如何称颂,如何跪拜,等等,好让他们过上一个安稳的日子。
一旦主子确定后,国人就会尽职尽责,皇家一代传一代,无论继承皇位的是明君还是昏君或是暴君,国人都把它作为国家的象征,即使知道皇帝错了、残暴不仁、民不聊生,不到万不得已,仍会对其惟命是从,实在无法忍受之时,才会通过暴动推翻这个皇帝的统治。但推翻之后,还是选择旧制、旧社会循环下来。所以改变不了这种国民性,我们只能走老路,只能延续命运,做牛做马。
本文参考文献:
鲁迅.《热风·“圣武”》
宋剑华、王苹.《“热风”与“寒气”——从杂文看鲁迅早期思想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