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前言

靖难之役,燕王朱棣攻占南京,而建文帝朱允炆的去向则成为了一个未解之谜。

既不知他葬身何地,亦不知他逃向何方。

朱允炆的命运之谜在史学界始终没有定论,致使后世争议不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求名正言顺,诈云帝尸?

1399年,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造反。

1402年6月,燕王的军队攻入了京城。

其时,宫中燃起熊熊大火,而建文帝则不知去向。

从此,建文帝下落成谜,至今没有定论。

关于建文帝朱允炆的命运,历史上有两种主流说法——“自焚说”“出逃说”

这两种说法主要来源于《明史》、《明实录》等官方史书的记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史》的说法是:

南京沦陷,皇宫失火,建文帝下落不明。

朱棣派人找到了建文帝和皇后的尸体,八天后进行了安葬。

然而后面还有这样一句:“或云帝由地道出亡”。

可见,建文帝到底是葬身火海还是顺着地道逃走了,官方史书也不敢盖棺定论。

那么,朱棣为何就能确定,那从火里扒出来的烧得焦黑的尸体,就一定是朱允炆呢?

《明史》描述靖难之役燕王入城的过程,是这样写的:

至金川门,李景隆等人开门纳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这时的朱棣却没有直接入皇宫,而是“还驻龙江” 。

金川门十五里处的江边,有一龙江港。

朱棣带兵从这里登陆,而后就下榻于附近的龙江驿。

以朱棣雷厉风行的做事风格,为何不一鼓作气,直接进宫呢?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朱棣此番并非勤王救驾,而是起兵造反。

他进南京城,好歹扯了张“清君侧”的大旗,也算是师出有名。

虽说他的目标肯定是那张龙椅,但面上也必须要装一装。

若是直接杀进皇宫,那就是明目张胆奔着篡位夺权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着“诛奸臣”的名头,闯宫杀了建文帝,或是逼迫他退位?

名不正言不顺,不知要给自己留多少非议和骂名,江山也必然坐不稳。

所以,《明史》中“还驻龙江”的描述就很微妙。

因为“还驻龙江”后,宫中就失火了。

但到底是朱允炆自焚还是朱棣派人放的火,不得而知。

甚至于朱允炆到底是葬身火海还是逃出南京城了,也都不重要。

有尸骸从火堆里被扒出,朱棣便诈云帝尸。

只要他认定这是朱允炆的尸骸,别人也就说不出什么。

建文帝自焚身亡,然国家不可一日无君,朱棣就理所当然坐上了皇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隐姓埋名,削发为僧

当然,关于建文帝下落的各种说法,目前也都没有确凿的证据。

明清时期的诸多史料虽对此有所提及,却大多表述含糊,未予详述。

自此,关于其行踪的种种传闻不断,仅在《罪惟录》中就有二十多种不同说法。

而比起“焚亡”,后世人更愿意相信朱允炆是“逃亡”了。

但关于其逃跑路线,至今也是众说纷纭。

有人说他跑到了西南,也有人说他逃去了海外;

有人说他在东南亚隐姓埋名地生活,也有人说他在贵州出家做了和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长期致力于佛学研究的教授指出:

建文帝可能是剃度出家,逃到了贵州,在当地开山辟地建造寺庙。

这些寺庙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了贵州佛教的关键地标,对明代贵州佛教的兴起起到了重要作用。

有不少学者认同这种说法。

因为云贵地区的驻军,大多是洪武年间的南征部队,与燕军无直接联系。

再加上建文帝对云贵事务的熟悉,使得云贵成为了他理想的避难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双管齐下,遍寻踪迹

《明史•郑和传》中记载,朱棣派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是:

“成祖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弄城,示中国富强。”

朱棣猜测建文帝有可能流亡海外,便派遣郑和率领船队出海搜寻。

《明史》中用了一个“且”字,很直白地阐述了主次之分。

显然,寻找朱允炆才是主要目的。

而对外声称此举旨在彰显国威,使远方蛮夷归顺。

这更像是掩人耳目的说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棣对建文帝的死始终心存疑虑,在《明史•胡濙传》中提到:

有人告诉朱棣,朱允炆可能削发为僧,潜逃在外。

为此,朱棣抓了专为朱允炆做法事的主录僧溥洽。

溥洽被关押了十余年,朱棣对他严刑拷打,企图从他口中得知朱允炆的行踪。

朱棣一面派遣郑和率船队到南洋、西洋等地寻找,一面也不忘在国内西南、东南等地展开搜寻。

而负责此任务的,就是朱棣的私家侦探胡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407年,朱棣派遣胡濙遍寻各地,走访每一个州郡乡邑,寻找建文帝的踪迹。

为了增加找到建文帝的可能性,他还让胡濙拜访了道教的传奇人物张三丰。

胡濙这一去便是十年,期间他无法回家与家人团聚,甚至母亲去世时想回家奔丧都没有批假。

1419年,朱棣或许是又听到了什么传闻,再次命令胡濙复出。

之后的四年里,胡濙奉命巡察江、浙、湖、湘等地,继续追寻建文帝的下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也有人坚持认为,史书中记载的朱允炆葬身火海,就是其真实结局。

当时,燕军兵临城下,朱允炆被重重围困,插翅难逃。

且据考察,并无隐秘通道或逃生暗渠可供他使用。

朱允炆深知他四叔心狠手辣,落入他手中恐怕生不如死。

因此,自焚对他而言可能是当时最解脱的下场了。

而朱棣明知朱允炆已死,但不想背负“杀侄篡位”的恶名。

于是故意摆出一副努力寻找朱允炆的姿态,给后世留下了这一历史谜团。

由于靖难之役后的政治风波及官方对历史的干预,导致关于朱允炆最终命运的记载充满了模糊与矛盾之处。

迄今为止,史学界对于他的去向仍未形成一致看法。

学者与研究人员仍在不懈地挖掘各类史料及考古发现,力求拨开历史迷雾,探寻真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考资料

[1]周燕.影落江湖成王道——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J].文史天地,2022,(06):66-69.

[2]张智鹏.清代至民国时期建文帝历史记忆研究[D].广东省社会科学院,2023.

[3]杨德会.论明代士大夫的“靖难”史书写[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9(04):22-26.